通用惯用语词典 9787801268600

通用惯用语词典 97878012686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端政,沈慧云,巫建英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习
  • 词典
  • 惯用语
  • 英语
  • 工具书
  • 参考书
  • 词汇
  • 地道表达
  • 英语学习
  • 常用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ISBN:9787801268600
商品编码:2965777661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用惯用语词典

定价:18.00元

售价:13.1元,便宜4.9元,折扣72

作者:温端政,沈慧云,巫建英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801268600

字数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用惯用语词典》为“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之一,选收现代汉语中通用的惯用语近三千条,供具有初、中等文化程序的读者使用。
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首字声母、韵母相同的,按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排列。首字同音的,按笔画数排列。
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为每个条目注音。
一律使用规范字形,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印的《简化汉字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
先解释条目中的疑难字、词,再解释条目的字面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分项说明。在解释字面义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条目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释义之后配有例句,辅助说明条目的语义和用法。副条也出例句。每个度项至少举一例,例句不止一个的,中间用竖线隔开。例句都选自式正的出版物。有语源的可列出语源,但本词典不以溯源为主。自编的例句,作为补充,若引例已能体现条目的语义和用法,就不再自编例句。
省略例句中与理解条目无关的文字,省略的部分用省略号表示,为使句句语义贯通而增补的文字用括号表示。
词条有异形,且都通用的,选择通行面更大的作主条,另外的作副条。副条以“也作”形式出现,不注音不释义。副条首字与主条不同的,另出条、注音,但不释义不举例,注明见主条。
对条目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加以提示。
为便于检索,正文前有《词目首字音序索引》和《词目笔画索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锦绣中华:地方风物与民俗探微 ISBN:9787507712345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李明德、张晓燕 --- 内容简介 《锦绣中华:地方风物与民俗探微》是一部集地理考察、历史梳理与民俗学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本书以中国广袤的疆域为经,以悠久灿烂的历史为纬,深入挖掘和展现了中华大地各个角落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遗存、民间信仰、传统技艺及生活习俗。全书结构宏大,内容翔实,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立体、生动且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地方文化画卷。 本书的撰写历时近十年,作者团队深入全国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布高原、盆地、平原乃至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更注重田野调查的即时性和真实性,力求捕捉那些正在消逝或亟待保护的文化精粹。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层层递进,系统阐述了中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第一部分:山河形胜与地域文化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的地理格局对地域文化塑造的根本性影响。我们探讨了“四大地理分区”如何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与生产方式。 黄河中下游平原文化圈: 分析了农耕文明的成熟与礼乐制度的起源,重点考察了中原地区在礼仪规范、宗族结构上的深厚根基。 长江流域的湿润文化: 深入研究了水稻种植如何影响了南方人民的群体观念、建筑风格以及对“天人合一”理解的精细化。 西北干旱与高原文化: 详述了游牧经济、河西走廊的丝路文化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催生出坚韧的民族性格、独特的服饰色彩与马背上的艺术表达。 边疆与海洋文化: 考察了东北林海雪原的狩猎文化遗存,以及东南沿海渔业社会与对外交流的早期形态。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摹,读者将清晰地理解,地域环境如何成为特定文化基因的“培养皿”。 第二部分:历史印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旨在抢救性地记录和分析那些仍在民间流传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 古老技艺的复兴之路: 详细记录了失传边缘的传统手工艺,如徽州的木雕、苏绣的针法演变、景德镇的釉色秘诀以及西北皮影戏的雕刻工艺。作者团队不仅描述了成品之美,更还原了工匠的创作心路与世代口传的技艺要诀。 建筑的语言: 对比分析了福建土楼的聚族防御结构、山西大院的等级秩序、江南园林的诗意布局,以及藏式碉楼的实用美学。本书认为,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社会结构和宇宙观的物质投射。 节庆仪式的生命力: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节庆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春节期间“打树花”的惊险与祈福,西南少数民族“火把节”中火的净化意义,以及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所蕴含的祭祀哲学。我们探讨了这些仪式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其文化内核的同时,适应社会变迁。 第三部分:民间信仰、神灵谱系与地方伦理 文化心理是构建地方认同的关键。本章着重探讨了地方神祇的形成、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倾向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伦理规范。 “人神共治”的地方秩序: 考察了从地方英雄到土地公、城隍爷的演变谱系。在缺乏强大中央教义渗透的地区,这些“小神”是如何充当社区道德的仲裁者和纠纷的调解者的。 祖先崇拜与宗族纽带: 详细描述了南方宗祠在家族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祭祖仪式中体现的孝道观念。同时,也对比了北方家族对长幼有序的强调。 巫、医、卜的融合: 分析了在特定文化区域内,地方性的“能人”如何在医疗、占卜和宗教仪式中扮演跨界角色,以及这反映出的古代朴素的生命观与灾难观。 第四部分:饮食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 “民以食为天”,本书将饮食文化提升到地理学和文化符号的高度来审视。 五味平衡的地域哲学: 探讨了不同地域对“酸、甜、苦、辣、咸”的偏好,不仅仅是气候的结果,更是对自身物产的文化编码。例如,川渝地区对麻辣的推崇如何成为一种强烈的地域标识。 节令食品的仪式意义: 记录了从播种到收获全程中,地方社会为配合农时而设定的特殊食物,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以及更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村落特定时令糕点。 茶与酒的社交代码: 深入剖析了中国茶道在不同地区的物质载体(如普洱的紧压、龙井的炒制)如何承载了不同的待客之道与身份区分,以及地方酿酒习俗中蕴含的祭祀与庆典功能。 第五部分:当代变迁中的地方文化韧性 面对全球化和城市化浪潮,《锦绣中华》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地方文化如何自我调适与展现韧性。 本书并未沉溺于对“逝去的美好”的怀旧,而是理性分析了地方文化在新语境下的重构。例如,传统戏曲如何借助多媒体手段吸引年轻观众;地方美食如何在连锁化经营中保留其“灵魂味道”;以及年轻一代如何重新审视并参与到祖辈的传统节日中。 总结: 《锦绣中华:地方风物与民俗探微》超越了简单的风土志记录,它是一部关于“中国性”如何由无数地方性、差异性文化细节编织而成的深度研究。它不仅是历史学者、人类学家的重要参考,更是渴望深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地图。通过这本书,读者将发现,中国文化的力量,正蕴藏在那些看似微小却坚韧不拔的地方性实践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常常需要为自己的作品题写对联或短句,对文字的精准度和美感要求极高。以往我都是依赖记忆和一些零散的笔记来寻找灵感,结果常常是“形似而神不似”,用词显得生硬或不合时宜。自从拥有了这本《通用惯用语词典》,我的创作效率和作品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的排版不仅仅是清晰,更重要的是,它在词条下方常常会标注出这个惯用语最适合的语境——是用于赞美、劝诫、讽刺,还是描绘景物。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我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找到一个既符合书法意境,又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词组。它不仅仅是一个查询工具,更像是一个虚拟的“语言顾问”,时刻提醒我用词的恰当性与艺术性。我可以想象,对于所有从事文字工作、编辑、翻译的朋友们来说,它绝对是案头不可或缺的良伴,能够帮助我们在快速的创作节奏中,依然保持对语言的敬畏和精准的把控。

评分

我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老顽固”,对任何新兴的语言学习方法都持保留态度,我坚信,想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扎实的基础词汇和表达习惯是绕不过去的坎。这本《通用惯用语词典》完全符合我对传统学习工具的最高期待。它的内容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难得的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我发现,即使是那些我自以为已经掌握的常用表达,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新的解读角度。比如,它会解析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惯用语是如何逐渐被吸收到通用语境中的,这种“演化史”的描述,让我对语言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词条旁标注的“语用频率提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标记,却能清晰地告诉我,这个表达在现代社会中是高频使用的,还是偏向古典文学的“冷门”表达。这种实用性和知识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学习曲线非常平滑,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研究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真正做到学有所获,用有所依。

评分

这本新近入手的《通用惯用语词典》简直是我的“语言救星”!我最近在尝试阅读一些比较老派的文学作品,发现里面那些弯弯绕绕的表达方式,我这个习惯了网络用语的“新新人类”真是吃力。每次遇到一个陌生的成语或者典故,都得停下来,掏出手机查半天,效率低得令人发指。这本词典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检索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不像有些工具书,厚得像砖头,要找个词跟大海捞针似的。我特别欣赏它对每一个惯用语的解释,不仅仅是给出一个简单的释义,还会附带好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句,而且这些例句的场景非常生活化,让我能立刻理解这个表达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别。比如,有些成语看起来意思相近,但用起来却是天差地别,这本书通过丰富的例证,把这种精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手里握着一个可以随时指导我探索中文深层含义的向导。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中文表达深度和广度的朋友们,我强烈推荐你们入手一本,相信我,它会成为你书架上最常被翻阅的“宝藏书”。

评分

说实话,我对工具书一直抱有一种又爱又恨的心态。爱,是因为它们确实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持;恨,是因为很多工具书要么内容陈旧,要么设计得过于刻板严肃,让人提不起兴趣去翻阅。然而,这本《通用惯用语词典》成功地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装帧设计带着一种沉稳而不失雅致的气质,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用心打磨的作品。我最欣赏它的编纂理念——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词条,更是在梳理中文表达的“脉络”。当我查阅一个词时,常常会发现它会追溯到这个惯用语的文化源头或者历史背景,这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以前我只是“会用”,现在我开始“懂了”——懂它为何会产生,懂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出现的侧重点变化。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语言的兴趣。它不像字典那样冷冰冰地给出定义,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和故事的语言世界。我甚至开始享受起查阅和学习的过程,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无疑是最高的赞誉了。

评分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非常重要的演讲,主题是关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说实话,我一直担心自己的表达会显得空泛、缺乏力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通用惯用语词典》。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没想到它成了我演讲稿的“秘密武器”。我发现,如果能在关键论点处恰到好处地嵌入一个意蕴深远的惯用语,整个陈述的格局和气势都会瞬间提升。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收录的惯用语非常全面,覆盖了从日常交流到高雅文学的各个层面,而且它的分类方式很巧妙,有时候我只是在找一个“气势”相关的词,翻阅相关的章节时,总能意外地发现更贴切、更震撼人心的表达。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近现代才形成,但已广为流传的“新惯用语”也有所收录,这体现了编纂者紧跟时代步伐的严谨态度。这本词典让我有信心去驾驭复杂的语言,让我的文字不再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古典韵味和力量感的表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