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磁兼容性原理(第二版)
定价:160.00元
作者:周开基,赵刚
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6111890
字数:
页码:446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磁兼容性原理(第二版)》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兼容基本原理和概念、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方法、电磁干扰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测量与试验技术、电磁兼容标准。
全书归纳了电磁兼容学科近年来新进展和前沿课题,内容翔实,论述清晰,说理透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电磁兼容性原理(第二版)》可供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及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对于从事电子、电气工程的科技人员也是一本系统、实用的工具书。
目录
章 导论
1.1 引言
1.2 EMC标准与规范
1.3 EMC测试与试验技术
1.4 EMC仿真技术
1.5 EMI抑制与EMC设计
第2章 系统电磁兼容性预测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间EMC预测分析技术
2.3 系统内EMC预测分析技术
2.4 海泰公司EMC预测分析软件与EMC数据管理及应用系统
第3章 计算电磁学在电磁兼容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矩量法
3.3 快速算法
3.4 时域有限差分法
3.5 有限元方法
3.6 高频方法
第4章 接地设计
4.1 引言
4.2 电击危害的控制——安全地
4.3 干扰的控制——信号地
4.4 设备和系统的接地设计
4.5 应用示例
第5章 屏蔽设计
5.1 引言
5.2 简单屏蔽的设计数据
5.3 屏蔽效能计算公式综述
5.4 屏蔽体不完整性的影响与克服的方法
5.5 导线的屏蔽
5.6 有选择性的屏蔽设计
5.7 屏蔽体的接地
5.8 通风波导窗设计
5.9 导电衬垫
5.10 屏蔽用金属网
第6章 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
6.1 引言
6.2 L型滤波器
6.3 鹦吐瞬ㄆ÷
6.4 T型滤波器
6.5 决定滤波器形式的一些准则
6.6 EMI电源滤波器的选用
6.7 EMI电源滤波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6.8 常用的滤波器电路原理图
6.9 滤波器产品
6.1 0整改案例
第7章 光纤通信系统的EMC
7.1 引言
7.2 光纤的分类和特性
7.3 光纤的基础知识
7.4 光通信系统中的本征噪声源
7.5 光通信系统中的电磁干扰(EMI)
7.6 简单分析金属线飞行系统中的光纤应用
第8章 静电放电
8.1 引言
8.2 静电放电过程
8.3 ESD的电流波形和辐射场
8.4 ESD的威胁机理
8.5 ESD的基本防护和控制
8.6 ESD测试程序
第9章 频率指配和频谱保护
9.1 引言
9.2 电磁频谱
9.3 频率的划分和频率的指配
9.4 频谱保护方法
9.5 综述
0章 EMC测量
10.1 引言
10.2 主要的EMC测量设施
10.3 EMC测试设施的理论和设计
10.4 EMC测试环境和测量不确定度
10.5 利用EMC测试设施
1章 EMC标准
11.1 引言
11.2 民用EMC标准
11.3 军用EMC标准
2章 EMC工程应用示例
12.1 分散接地对辐射发射的影响
12.2 长距离传输线的场耦合
12.3 设施的电磁脉冲防护
12.4 没有进行EMC设计引起的核设施中的误报
12.5 手机的近场场强计算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周开基和赵刚两位教授的名字,在业内还是有一定分量的,这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有了基本的信心。在选择专业书籍时,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实际工程经验是衡量标准之一。我个人对教材的偏好是,它必须具备严密的逻辑链条,不能出现概念上的跳跃或者定义上的模糊。我特别留意了对电磁场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比如传输线理论、散射理论在EMC语境下的应用阐述是否清晰。好的教材能够将高深的物理原理,用工程人员更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模型进行转化。如果它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某些看似微小的布局差异会导致天壤之别的EMC性能,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而且,能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样顶尖的工科院校选为教材,说明其内容经过了严格的教学实践检验,适应性应该很强,不是那种闭门造车式的理论堆砌。
评分作为一名在电子产品设计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EMC问题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瓶颈之一。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将理论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却凤毛麟角。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实际案例分析上的深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推导,而是能像一本“作战手册”一样,告诉我们面对典型的干扰源(比如开关电源的噪声、高速信号的串扰)时,具体的、可操作的滤波和屏蔽方案。光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EMC问题”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解决它”。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经过验证的电路级和PCB布局级的优化技巧,那种带着实际测量数据和波形对比的分析,才是最能打动工程师读者的部分。如果能加入一些最新的标准解读和测试规范的细节,那就更完美了,毕竟法规符合性是产品上市的前提保障。目前来看,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预示着它应该具备这样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的配色和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我本来对“电磁兼容性”这个听起来就有点枯燥的领域敬而远之,但翻开目录后,发现编排的逻辑性很强,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问题的分析,层层递进,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上来就堆砌公式,让人望而却步。作者显然在教学方法上下了很大功夫,力求让初学者也能平稳过渡。特别是第一章对EMC基本现象的描述,配上了生动的图示,帮助我迅速建立起了对整个学科的宏观认识。虽然只是初读,但可以预见,对于需要深入研究这方面工程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系统性将是巨大的财富。而且,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点对于长时间学习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是第二版,能看出作者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这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阅读技术书籍,版本更新的频率和内容增补的质量是决定其长期价值的关键。对于一本面向工程应用的书籍而言,内容的新鲜度直接关系到它是否会很快沦为“过时资料”。我关注的是,这次“第二版”相比第一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重点的迭代和深化?是增加了针对新型器件(如GaN器件或高密度集成电路)的EMC问题分析?还是在电磁屏蔽材料的最新进展方面有所补充?一个细微之处,比如书后提供的习题和思考题的设计,也反映了作者对读者学习效果的重视程度。理想的习题应该能引导读者将书中学到的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公式套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引导读者从基础理论迈向高阶的系统级EMC设计与验证,那么它的收藏和使用价值将远超一般参考书的范畴,成为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时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很多国内编写的电磁兼容性教材都有一个普遍的担忧,那就是对国际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跟踪不够及时。EMC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新的耦合机制和防护挑战层出不穷。我非常期待这本“第二版”能在追赶最新的技术浪潮方面做得出色。比如,对于高速PCB设计中的电源完整性(PI)和信号完整性(SI)与EMC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本书是否给予了足够的篇幅进行探讨和整合?传统的EMC分析方法是否已经扩展到了更复杂的封装和系统级仿真?如果书中能引入如FEKO、HFSS等主流仿真工具的应用思路和结果解读,那就太棒了。毕竟在现代产品开发流程中,仿真预测已经成为设计初期控制EMC风险的重要手段,单纯依赖物理样机测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