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手机:划时代的魔器:环绕手机的科技话题
定价:25.00元
作者:跃钢,朱志远,张建国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0302587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95年,广东开通了中国个GSM网络,1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有3亿多手机用户。手机,到底有何魔力,能获得如此的关注,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作者不仅通俗地介绍了手机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原理、手机的软硬件应用机理,还谈到了手机文化的形成与冲击、手机礼仪和手机道德。在五彩缤纷的方寸天地间,在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按键下面,手机也是充满人文情怀的魔器。
手机的普及,划分了一个技术时代,也划分了一个新文化时代,是一部划时代的魔器。
目录
前言
鸣谢
章 手机的外围科技话题
1.1 魔器的谜思:手机的使用有损健康吗?
1.2 魔器的魔技:手机的移动通讯功能是如何工作的?
1.3 魔器的魔迹:手机的漫游
1.4 魔器的软肋:手机线路为什么会被打爆?
1.5 魔器的魔域:手机的地域局限性——手机频带的设定,兼谈手机的解锁
1.6 魔器的简语:手机的短信服务
1.7 魔器的魔语:手机的彩信服务
1.8 魔器的魔配:什么是蓝牙?
1.9 魔器的魔径:手机通过WI-FI游览互联网
1.10 魔器的代价:手机收费的知识
1.11 魔器的由表及里
第2章 手机自身的技术话题
2.1 魔器的家谱:什么是1G,2G,2.5G和3G手机?
2.2 魔器的面貌:手机的硬件数据介绍
2.3 魔器的身份:手机用户标识卡(SIM卡和UIM卡)
2.4 魔器的储仓:手机记忆储存卡
2.5 魔器的舞台:手机的操作系统
2.6 魔器的魔棒:手机
2.7 魔器的能量:平话手机的电磁输出功率和电磁频率
2.8 魔器的强化:手机外接天线的制作
第3章 手机的社会话题
3.1 魔器修身:手机礼仪和手机道德
3.2 魔器齐家:手机辅家书
3.3 魔器治国:手机对国法民情的监督作用
3.4 魔器平天下:手机可以拯救世界?
3.5 魔器史话:手机技术发展简史
3.6 魔器忧患:手机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3.7 魔器杂话:手机飞机不投缘
3.8 魔器前景:手机通讯的未来
附录1 无线通讯应用协议标准-WAP
附录2 世界各国手机频道使用一览表
附录3 相关技术名词英文缩写的简释
附录4 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科技回顾录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未来已来”的详尽侧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当前技术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当前旗舰机型的赞美上,而是非常前瞻性地分析了折叠屏、AR/VR融合以及“无屏化”趋势对手机形态的根本性挑战。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技术演进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在远程工作和虚拟社交日益常态化的今天,手机将如何调整其核心价值主张。它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迫使我思考,下一次颠覆性的“魔器”会不会完全跳出我们对手持设备的固有想象。这本书的收尾部分,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它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参与到对未来交互方式的构建中去,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比任何封闭的预测都更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啃一本科技史,更像是在追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大戏。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硬核的工程学难题,转化成了充满人情味的创新故事。比如,书中对早期各大巨头在操作系统和用户体验上的激烈博弈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商业案例分析。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一个个决策的十字路口,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们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为了一个更流畅的滑动效果、一个更合理的电池布局所付出的心血。这种“幕后故事”的揭示,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手机产业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看似平常的软件更新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场跨部门的拉锯战,一次对用户习惯的精准预判。我特别喜欢它对“设计美学”的探讨,那种从功能驱动到体验驱动的转变,是极其微妙且关键的。这本书让人领悟到,伟大的产品,从来都不是单纯技术的堆砌,而是技术、艺术与商业洞察力完美结合的产物,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商业的硝烟味。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惊喜,它似乎有意地在宏大叙事和微小细节之间跳跃穿梭,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阅读张力。一方面,它描绘了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重塑、专利战争以及跨国竞争的大棋局,让我看到了这个“魔器”是如何牵动全球经济的神经的。另一方面,它又会突然聚焦于某个早期产品设计上的一个微小改进,比如那个决定性的Home键的引入,或是某个通知机制的优化,并详细分析这个小小的改动对用户日常行为产生了多么巨大的杠杆效应。这种从小见大、由点及面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宏观视角下不迷失,在微观体验中有所共鸣。特别是关于隐私和数据安全那几个章节,作者的处理非常审慎和到位,没有一味地渲染恐慌,而是客观地呈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促使我们作为使用者,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权衡。这本书在引导思考深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手机:划时代的魔器》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金属质感和屏幕光晕的渲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智能手机刚刚崛起,仿佛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我记得我第一次拿到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那种震撼感,简直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可以通往未来的万能钥匙。书里提到了早期那些功能机到智能机之间的过渡,那些细微但至关重要的技术迭代,比如触摸屏技术的成熟、应用生态系统的建立,这些都不是简单地把“电话”这个概念升级一下就完成的。它更像是一场关于人机交互哲学的革命。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魔器”这个称呼的解读,它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我们延伸的感官、记忆的备份、甚至是社交身份的载体。读着读着,我忍不住去回想自己那些被手机重塑的记忆碎片——那些深夜里编辑过的文字,那些在不同城市间穿梭时导航的坚定指引,甚至是一段段被压缩在指尖的视频里所承载的欢笑与泪水。这本书似乎没有落入仅仅罗列技术参数的俗套,反而深入探讨了这种“魔器”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注意力分配,乃至我们对“连接”的定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到底是在使用手机,还是已经被手机所定义了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近乎诗意的、对科技的浪漫化描述,但同时又保持了令人信服的严谨性。我读到一些段落时,仿佛不再是阅读一本关于电子产品的书籍,而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史诗。作者似乎对“连接”这个概念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将手机视为人类渴望超越地理限制、追求即时共享的终极工具的体现。这种充满激情和敬畏的笔触,使得即便是对技术细节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硅片和复杂的算法,赋予了人性化的解读和历史的厚重感。比如,它描述早期移动互联网接入时的那种“拨号的焦虑”和“信息涌入的狂喜”,那种情绪的渲染力极强,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是既受教育,又被激励,对这个陪伴我们最久的伙伴,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