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譯公羊傳
作者:雪克
出版社:三民書局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9571427553
页码:537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语言:繁体中文
內容簡介
《公羊傳》是一部為解釋《春秋》大義而作的儒家重要典籍,它所強調的始元、大一統、尊王行法、撥亂反正等觀念,對戰國以來的思想文化,特別是西漢的政治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本書專為讀者理解《公羊傳》而作,其中「原文」採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中之《公羊傳疏》為底本,「說明」是每年傳義的分條概述,「注釋」主要就史事、制度、名物等詞語作簡要的注解,「語譯」則以直譯的方式為主,意譯為輔。綜上四部分,相輔相成,讓讀者掌握傳文的各層意涵。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卷一 隱公上
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
卷二 隱公中
隱公二年(西元前七二一年)
隱公三年(西元前七二○年)
隱公四年(西元前七一九年)
卷三 隱公下
隱公五年(西元前七一八年)
隱公六年(西元前七一七年)
隱公七年(西元前七一六年)
隱公八年(西元前七一五年)
隱公九年(西元前七一四年)
隱公十年(西元前七一三年)
隱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七一二年)
卷四 桓公上
桓公元年(西元前七一一年)
桓公二年(西元前七一○年)
桓公三年(西元前七○九年)
桓公四年(西元前七○八年)
桓公五年(西元前七○七年)
桓公六年(西元前七○六年)
卷五 桓公下
桓公七年(西元前七○五年)
桓公八年(西元前七○四年)
桓公九年(西元前七○三年)
桓公十年(西元前七○二年)
桓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七○一年)
桓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七○○年)
桓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九九年)
桓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六九八年)
桓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六九七年)
桓公十有六年(西元前六九六年)
桓公十有七年(西元前六九五年)
桓公十有八年(西元前六九四年)
卷六 莊公一
莊公元年(西元前六九三年)
莊公二年(西元前六九二年)
莊公三年(西元前六九一年)
莊公四年(西元前六九○年)
莊公五年(西元前六八九年)
莊公六年(西元前六八八年)
莊公七年(西元前六八七年)
卷七 莊公二
莊公八年(西元前六八六年)
莊公九年(西元前六八五年)
莊公十年(西元前六八四年)
莊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六八三年)
莊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六八二年)
莊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六八一年)
莊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六八○年)
莊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六七九年)
莊公十有六年(西元前六七八年)
莊公十有七年(西元前六七七年)
卷八 莊公三
莊公十有八年(西元前六七六年)
莊公十有九年(西元前六七五年)
莊公二十年(西元前六七四年)
莊公二十有一年(西元前六七三年)
莊公二十有二年(西元前六七二年)
莊公二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七一年)
莊公二十有四年(西元前六七○年)
莊公二十有五年(西元前六六九年)
莊公二十有六年(西元前六六八年)
莊公二十有七年(西元前六六七年)
卷九 莊公四
莊公二十有八年(西元前六六六年)
莊公二十有九年(西元前六六五年)
莊公三十年(西元前六六四年)
莊公三十有一年(西元前六六三年)
莊公三十有二年(西元前六六二年)
閔公元年(西元前六六一年)
閔公二年(西元前六六○年)
卷一○ 僖公上
僖公元年(西元前六五九年)
僖公二年(西元前六五八年)
僖公三年(西元前六五七年)
僖公四年(西元前六五六年)
僖公五年(西元前六五五年)
僖公六年(西元前六五四年)
僖公七年(西元前六五三年)
卷一一 僖公中
僖公八年(西元前六五二年)
僖公九年(西元前六五一年)
僖公十年(西元前六五○年)
僖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六四九年)
僖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六四八年)
僖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六四七年)
僖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六四六年)
僖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六四五年)
僖公十有六年(西元前六四四年)
僖公十有七年(西元前六四三年)
僖公十有八年(西元前六四二年)
僖公十有九年(西元前六四一年)
僖公二十年(西元前六四○年)
僖公二十有一年(西元前六三九年)
卷一二 僖公下
僖公二十有二年(西元前六三八年)
僖公二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三七年)
僖公二十有四年(西元前六三六年)
僖公二十有五年(西元前六三五年)
僖公二十有六年(西元前六三四年)
僖公二十有七年(西元前六三三年)
僖公二十有八年(西元前六三二年)
僖公二十有九年(西元前六三一年)
僖公三十年(西元前六三○年)
僖公三十有一年(西元前六二九年)
僖公三十有二年(西元前六二八年)
僖公三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二七年)
卷一三 文公上
文公元年(西元前六二六年)
文公二年(西元前六二五年)
文公三年(西元前六二四年)
文公四年(西元前六二三年)
文公五年(西元前六二二年)
文公六年(西元前六二一年)
文公七年(西元前六二○年)
文公八年(西元前六一九年)
文公九年(西元前六一八年)
卷一四 文公下
文公十年(西元前六一七年)
文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六一六年)
文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六一五年)
文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六一四年)
文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六一三年)
文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六一二年)
文公十有六年(西元前六一一年)
文公十有七年(西元前六一○年)
文公十有八年(西元前六○九年)
卷一五 宣公上
宣公元年(西元前六○八年)
宣公二年(西元前六○七年)
宣公三年(西元前六○六年)
宣公四年(西元前六○五年)
宣公五年(西元前六○四年)
宣公六年(西元前六○三年)
宣公七年(西元前六○二年)
宣公八年(西元前六○一年)
宣公九年(西元前六○○年)
卷一六 宣公下
宣公十年(西元前五九九年)
宣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九八年)
宣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九七年)
宣公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九六年)
宣公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九五年)
宣公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九四年)
宣公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九三年)
宣公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九二年)
宣公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九一年)
卷一七 成公上
成公元年(西元前五九○年)
成公二年(西元前五八九年)
成公三年(西元前五八八年)
成公四年(西元前五八七年)
成公五年(西元前五八六年)
成公六年(西元前五八五年)
成公七年(西元前五八四年)
成公八年(西元前五八三年)
成公九年(西元前五八二年)
成公十年(西元前五八一年)
卷一八 成公下
成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五八○年)
成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七九年)
成公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七八年)
成公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七七年)
成公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七六年)
成公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七五年)
成公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七四年)
成公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七三年)
卷一九 襄公上
襄公元年(西元前五七二年)
襄公二年(西元前五七一年)
襄公三年(西元前五七○年)
襄公四年(西元前五六九年)
襄公五年(西元前五六八年)
襄公六年(西元前五六七年)
襄公七年(西元前五六六年)
襄公八年(西元前五六五年)
襄公九年(西元前五六四年)
襄公十年(西元前五六三年)
襄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五六二年)
卷二○ 襄公中
襄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五六一年)
襄公十有三年(西元前五六○年)
襄公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五九年)
襄公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五八年)
襄公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五七年)
襄公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五六年)
襄公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五五年)
襄公十有九年(西元前五五四年)
襄公二十年(西元前五五三年)
襄公二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五二年)
襄公二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
襄公二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五○年)
襄公二十有四年(西元前五四九年)
卷二一 襄公下
襄公二十有五年(西元前五四八年)
襄公二十有六年(西元前五四七年)
襄公二十有七年(西元前五四六年)
襄公二十有八年(西元前五四五年)
襄公二十有九年(西元前五四四年)
襄公三十年(西元前五四三年)
襄公三十有一年(西元前五四二年)
卷二二 昭公上
昭公元年(西元前五四一年)
昭公二年(西元前五四○年)
昭公三年(西元前五三九年)
昭公四年(西元前五三八年)
昭公五年(西元前五三七年)
昭公六年(西元前五三六年)
昭公七年(西元前五三五年)
昭公八年(西元前五三四年)
昭公九年(西元前五三三年)
昭公十年(西元前五三二年)
昭公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三一年)
昭公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三○年)
卷二三 昭公中
昭公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二九年)
昭公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二八年)
昭公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二七年)
昭公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二六年)
昭公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二五年)
昭公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二四年)
昭公十有九年(西元前五二三年)
昭公二十年(西元前五二二年)
昭公二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二一年)
昭公二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二○年)
卷二四 昭公下
昭公二十有三年(西元前五一九年)
昭公二十有四年(西元前五一八年)
昭公二十有五年(西元前五一七年)
昭公二十有六年(西元前五一六年)
昭公二十有七年(西元前五一五年)
昭公二十有八年(西元前五一四年)
昭公二十有九年(西元前五一三年)
昭公三十年(西元前五一二年)
昭公三十有一年(西元前五一一年)
昭公三十有二年(西元前五一○年)
卷二五 定公上
定公元年(西元前五○九年)
定公二年(西元前五○八年)
定公三年(西元前五○七年)
定公四年(西元前五○六年)
定公五年(西元前五○五年)
卷二六 定公下
定公六年(西元前五○四年)
定公七年(西元前五○三年)
定公八年(西元前五○二年)
定公九年(西元前五○一年)
定公十年(西元前五○○年)
定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四九九年)
定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四九八年)
定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四九七年)
定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四九六年)
定公十有五年(西元前四九五年)
卷二七 哀公上
哀公元年(西元前四九四年)
哀公二年(西元前四九三年)
哀公三年(西元前四九二年)
哀公四年(西元前四九一年)
哀公五年(西元前四九○年)
哀公六年(西元前四八九年)
哀公七年(西元前四八八年)
哀公八年(西元前四八七年)
哀公九年(西元前四八六年)
哀公十年(西元前四八五年)
卷二八 哀公下
哀公十有一年(西元前四八四年)
哀公十有二年(西元前四八三年)
哀公十有三年(西元前四八二年)
哀公十有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初看之下,似乎沿袭了传统学术著作的保守路线,略显沉闷。但一旦翻开内页,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却又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内容的重量级。我个人对版本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很多重印本的排版往往粗糙不堪,错别字和印刷瑕疵让人心烦。然而,这本新译的二版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了极高的诚意。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页边距都经过精心考量,即便是长时间伏案研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比阅读其他同类书籍要轻得多。这无疑为深入理解复杂的文本提供了绝佳的物理条件。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用心打磨一本严肃的学术读物,着实让人感到一股清流。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阅读体验本身的尊重与传承。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决定尝试这本“大部头”的。坦白讲,我平日里更偏爱情节性强、叙事流畅的小说,对于这种偏学术或经典诠释类的书籍,总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读得昏昏欲睡。但这次的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的节奏感。尽管主题是严肃的,但行文之间却张弛有度,论述逻辑严密得像精密的手术刀,却又不失文采的韵味。很多段落的论证过程,精彩得如同侦探小说中的推理环节,层层剥茧,步步为营,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如何解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将读者置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换个角度看呢?”。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专注度,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思维上的酣畅淋漓的马拉松。
评分接触这部作品之前,我对原典的理解其实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星的片段和碎片化的记忆中,总觉得它高高在上,难以企及。这本书的出现,如同架设了一座坚实而优雅的桥梁,让我得以安全地渡过知识的鸿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背景知识的补充和现代语境的联系。很多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都被译者用清晰且贴近现代人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既保持了原义的准确性,又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使得我不再需要频繁地翻阅字典或查阅其他背景资料来辅助阅读,阅读的连贯性大大增强。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在看一幅只有轮廓的地图,而这本书,则为你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了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的真实面貌,让整个历史图景变得立体而丰满。
评分我对这类经典著作的评价标准,往往会聚焦于其“译注”的质量。因为经典的价值在于其永恒性,而传递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现代解读的优劣。在这方面,此书的表现可以说是超乎预期。我尤其欣赏其在保持学术严谨性与追求文本可读性之间找到的那个微妙平衡点。它的注释绝非那种生硬地罗列词义的工具性文本,而是融入了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和历史考量,很多注释本身就构成了一篇篇精悍的小论文。当你对某一句古文产生疑问时,翻看注释,往往能获得比疑问本身更深层次的启示。这证明了译者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者,更是一位深谙其道的学者,他将自己毕生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到了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背后,使得整部作品的知识密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评分这本《XX传》(假设书名为《XX传》以代指您提供的书名,以便撰写评论)初入手时,确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厚实的装帧和密集的文字,总让人感觉像是要啃下一块硬骨头。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古籍解读,充满了艰深的术语和晦涩的注释,阅读过程必定是痛苦且低效的。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蕴含的哲思和历史脉络时,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作者(或译者)的功力着实了得,他们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思想重新唤醒,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某些关键事件的剖析角度极其新颖,跳脱出了传统解读的窠臼,让人仿佛站在一个全新的制高点上俯瞰历史的变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震撼体验。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众说纷纭的片段时,作者展现出的审慎和洞察力,让人由衷地敬佩。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深度对话,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和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