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研究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李尧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00563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300kg
南京师范大学
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人科学基金项目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发展研究”
本专著以话语行为效能理论和语义语法学理论为背景,建立了一个深度为三级的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系统。通过对175万字次幼儿自然语料进行的大规模标注,验证了该系统的效度和信度,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的分布情况。本研究还结合幼儿语义网络的建构,运用“话语行为过程分析法”,描述了幼儿话语行为效能表达丰富化的过程,概括了其发展轨迹。个体语言的习得,既是基于认知经验的语义网络自建构过程,也是基于行为经验的话语行为效能自模仿过程。语义网络的建构是语言知识的建构,而话语行为的习得是行为效能的建构,二者的同步发展才使幼儿获得了语言能力。
导论。
章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的研究背景
节 幼儿语言习得研究回溯
第二节 话语分析和幼儿话语能力的研究
第三节 话语功能和幼儿话语功能研究
第四节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理论
第二章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系统的建构
节 话语行为效能系统的建构思路
第二节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系统的制定
第三节 与皮亚杰等功能分类的比较
第四节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的复杂性
第三章 幼儿语料的标注及其统计分析
节 语料的采集与转写
第二节 语料的选取和标注
第三节 效能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实例分析
节 话语行为效能过程分析法
第二节 幼儿宣泄效能话语行为分析例说
第三节 幼儿调节 效能话语行为分析例说
第四节 幼儿臆构效能话语行为分析例说
第五节 幼儿描述效能话语行为分析例说
第六节 幼儿教学效能话语行为分析例说
第五章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的衍生轨迹
节 基于需求的幼儿话语行为效能衍生轨迹
第二节 基于体验的幼儿话语行为效能衍生轨迹
第三节 基于技能的幼儿话语行为效能衍生轨迹
第六章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的表达机制
节 符号层面的符号置换机制
第二节 语用层面的范畴排序机制
第三节 情态层面的语气变换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李尧,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语义学、幼儿话语行为等。发表论文近20篇,代表作有《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物色词的演化轨迹及其认知机制》《论色彩词的取象》等。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现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各项。
说实话,最初我有些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偏重理论模型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对于如何量化和描述“话语行为的效能”所做的努力,是这本书最令人振奋的部分之一。他们没有满足于空泛的描述,而是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帮助研究者能够系统地追踪和评估幼儿在不同情境下语言使用的效果。这种严谨性在学术圈内是备受推崇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复杂的分析工具并非高不可攀,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分析,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了,使得即便是初入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大致掌握其核心逻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比分析的部分,将“无效”表达与“有效”表达的细微差别进行了剖析,这种“对比教学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早期干预项目有了全新的思路,它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基于证据的评估基线。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研究视角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晦涩难懂,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倾听那些细微的声音。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能够穿透成人世界的既有框架,去理解幼儿语言背后蕴含的复杂认知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关于“效能”这个概念的界定,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没有陷入纯粹的功能主义窠臼,又清晰地勾勒出话语在幼儿早期社会互动中的实际作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案例选取上的独到眼光,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对话片段,在经过作者的深入剖析后,立刻显现出惊人的信息量和发展潜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沟通”的理解都被拓宽了,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自我和他者关系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位从事幼儿教育或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理解幼儿成长的“金钥匙”,它提供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都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价值,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洞见应用到实际的观察和互动中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刷新认知”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描述“幼儿说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为什么那样说,以及说了之后产生了什么实际影响”。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其重要,它要求我们放下成年人的权威感,真正以“使用者”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儿童的话语权和能动性。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和批判性继承做得很到位,既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清晰地指出了当前研究领域的空白和局限性,从而凸显了本书的创新价值所在。我欣赏它那种大胆的理论推测,但更欣赏其审慎的实证支持,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使得论述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与幼儿互动时,常常不自觉地预设了我们自己的沟通模式,从而错失了理解他们真实意图的机会。它无疑是推动当代儿童话语研究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很少看到有研究能将复杂的语言学、社会学理论如此流畅、自然地融入到对具体行为的描述中。阅读过程中,我几乎能想象出那些小小的对话场景在眼前重现,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那些早期的“谈判”与“协商”之中。作者对语境敏感度的捕捉极为精妙,这一点在论证幼儿如何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来达成其目的(即“效能”)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它颠覆了我过去一些想当然的认知,比如认为幼儿的表达总是直白的,实际上,他们的“策略性”和“目的性”远超我们的想象。而且,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话语效能差异的探讨,也展现了作者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跨文化研究基础。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高级的“儿童观察手册”,教会我如何更敏锐地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非语言线索和语用技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知识的震撼。
评分这本著作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重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复杂的学术论证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但抛开这些外在因素,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是作者对“效能”二字所赋予的时代意义。在当前高度重视儿童主体性的教育大背景下,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界定和促进儿童的“有效表达”。它细致地考察了从简单的请求、反对到复杂的协商、叙事中,语言是如何作为一种工具被巧妙地运用以实现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目标。这对于从事课程开发和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设计的环境和互动模式,是否真正为幼儿提供了最大化其话语效能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经典之作,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而愈发凸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