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定价:98.00元
售价:71.5元,便宜26.5元,折扣72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504945204
字数:
页码:1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77kg
20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消费增速加快,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
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维护总量平衡。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基本回收了新增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总体上看,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银行体系流动性得到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虽然仍在高位运行,但过快增长的势头有所缓解。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比上年同期减缓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5%,比上年同期和2007年季度末分别加快1.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贷款2.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681亿元。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6155元,比上年末升值2.54%。
下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上仍较为有利,我国国民经济将有望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但仍要更加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要充分认识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高耗能产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较快。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配合国家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外贸外资政策、环保政策等重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创新、发展、规范、协调”四个方面,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以完善公司治理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改革。
债券发行利率逐步走高,市场融资成本不断上升,Shibor成为中长期企业债券定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受通货膨胀预期及系列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实施特别是上调存贷款利率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5月发行的7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为3.74%,比2月份上升0.81个百分点;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5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利率由1月份的3.5%上升至4月份的3.56%,再上升至6月份的4%,累计上升0.5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308亿元企业债以1年期Shibor为基准实行市场化定价发行,占发行的全部中长期债券的85%以上。企业债发行利率逐步上升。6月份,10年期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在1年期Shibor的基础上增加110~155个基点,票面利率为4.5%~4.98%,15年期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在1年期Shibor的基础上增加142~160个基点,票面利率为4.83%一5.03%,分别比年初提高55个和57个基点。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基本保持平稳,1年期发行利率为3.40%~4.50%。
(三)票据融资增幅趋缓
截至6月末,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9万亿元,同比增长8.6%;累计贴现5.2万亿元,同比增长16.6%;累计办理再贴现61.8亿元,同比增加56.1亿元。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7.4%;贴现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下降11.1%;再贴现余额为49.1亿元,同比增加43.5亿元。
2007年上半年,票据业务增长速度放缓。商业汇票承兑业务余额月平均同比增长6%,比上年同期40%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贴现余额月平均同比下降5%,是自2001年以来次同比下降。上半年,新增贴现贷款237亿元,同比少增3 184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O.9%,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四)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指高位波动
股权分置改革的积极效应继续显现,股票市场交易活跃,投资者投资股票基金的市场意愿较强。上半年,投资者开户数新增2 861万户,是上年全年新增开户数的5.4倍,市场交易量价也屡创新高。上半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23.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成交19.9万亿元,已相当于上年全年交易量的2.6倍;日均成交2027亿元,同比增长5.2倍。
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一、货币供应量仍在高位运行,但过快增长的势头有所缓解
二、金融机构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
四、扣除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后,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保持平稳上升势头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一、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
二、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四、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二、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
专栏
专栏1 关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
专栏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两周年
专栏3 利率、汇率衍生产品市场快速发展
专栏4 国外中央银行人士关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观点
专栏5 核心通货膨胀
表
表1 2007年上半年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表2 2007年第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表3 2007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表4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主要货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
表5 2007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表6 2007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
表7 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表8 2007年6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表9 CPI权重的国际比较
图
图1 2006年以来金融机构各期限档次贷款利率走势图
图2 2007年上半年Shibor走势图
图3 2007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图4 2003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变动趋势图
附录一 2007年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附录二 2007年上半年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一、美联储
二、欧洲中央银行
三、日本银行
四、英格兰银行
附录三 中国主要经济和金融指标
附录四 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和金融指标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而专业的感觉,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字体,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恰恰符合了它所承载内容的严肃性。拿到手里,厚度适中,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仪式感。翻开扉页,精美的印刷质量让人赏心悦目,仿佛能感受到编纂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所付出的心血。我尤其欣赏的是目录的清晰和索引的便捷,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快速查找信息、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通常,这类报告的资料性会很强,但如果排版混乱、目录不清,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庆幸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更高效地在信息海洋中遨游,快速定位我所需要的部分,深入探究。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也为我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宝贵信息充满了期待。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单一政策的陈述,而是如同抽丝剥茧般,系统性地梳理了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的方方面面。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在字里行间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每一个数据都经过了细致的分析。这不像是一些流于表面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精髓。书中穿插的图表分析更是亮点,将复杂的经济数据和政策走向可视化,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通胀压力和信贷增长的章节,作者们对这些关键经济指标的解读,让我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既满足了专业人士的需求,也对普通读者具有很强的启蒙意义,可以说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读物。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为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潜在风险的预警,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这些都显示出作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长远的眼光。这种对未来的预判和规划,正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尤其对书中对结构性改革的探讨印象深刻,从中可以看到政策制定者们是如何在高增长和稳增长之间寻求平衡,并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份富有洞察力的前瞻性报告,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宏观调控政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书中所涉及的案例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比较研究,都极具启发性。我尤其对书中对当时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的讨论部分印象深刻,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政策的韧性和前瞻性。此外,书中对政策传导机制的剖析也十分到位,让我了解到各种政策工具是如何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旁观者,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这些重要的经济决策,我感到非常幸运。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需要对国内外形势有深刻的洞察,也需要有审慎而果断的决策能力。
评分这本书所传达出的严谨和专业的精神,让我对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们肃然起敬。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严密的逻辑链条,从宏观经济的整体判断,到具体政策工具的选择,再到预期的效果评估,环环相扣,没有丝毫的随意性。书中对未来政策走向的探讨,虽然是基于当时的时点,但其分析方法和逻辑框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在分析问题时,并没有回避矛盾和挑战,而是直面问题,并试图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这本书不仅是信息的回顾,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宝贵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思路,这对于我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