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3]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A333]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釋恆清主編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印順
  • 佛教思想
  • 中国佛教
  • 佛教史
  • 哲学
  • 文化
  • 宗教
  • 学术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18037
商品编码:29668027031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1995-03-31
页数:619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 近代中國高僧大德與佛學研究專家中,能夠對於佛法的傳承與發展,進行全盤性學理探討,而有驚人成就,留下深遠影響的,首推印順導師。今值導師九秩嵩壽,特集結由臺、港、大陸、美、加等地之學者所撰寫的廿三篇論文,內 容涵蓋佛教哲學、歷史、藝術、文學等層面,篇篇皆為精心之作,為佛學研究成果的精采呈現,以此表達對導師祝禱之意。

  •      釋恆清

    今年農曆三月十二日是印公導師九秩嵩壽,對悠遊法海七十載的印公而言,晚輩門生們的祝壽論文集,相信是能令他感覺欣慰的賀禮。 導師的治學方法和佛學思想,已有許多學者著文詳論,毋庸編者贅言。由於導師在佛學上的傑出成就,教界和學界常有人把他歸類於佛學研究者,而忽略他更是一位佛法實踐者的事實。許多人認為長於義解者,往往疏於修持,這是將佛學與學佛截然二分的錯誤觀念。其實,即使短時間親近過導師的人,都可以體會到導師已將他的佛學融入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導師戒行精嚴,既不自讚亦不毀他;導師雖不是以念佛人或禪師聞名,然他不為名利、毀譽所動;雖與病魔不斷抗爭,七十年如一日埋首佛法中,這些都是修持戒定慧的表現,導師確實是實踐信解行證的*典範。 本書共有二十三篇論文,內容包含佛教哲學、歷史、藝術、文學等,篇篇皆是精心之作。撰稿者分別來自臺灣、中國大陸、加拿大、美國、香港、新加坡、日本的學者,他們基於對導師的敬仰。欣然接受邀稿,編者感激不盡。聖嚴法師和傅偉勳教授在百忙中為本書寫序,杜忠誥教授為本書題字,以及東大圖公司劉振強董事長應允出版本書,編者謹致最高謝意。 導師九秩嵩壽,眾人歡慶,衷心祝禱導師法體康泰,久住世間,常轉法輪,為世名燈。
  • 序「印順導師九秩華誕又集」/釋聖嚴
    序/傅偉勳
    序/釋恆清
    佛教思想史上的一個劃時代偉人/郭 朋
    《學佛三要》的啟示/楊郁文
    四聖諦的多層義蘊與深層義理/傅偉勳
    龍樹的破因果關係:《中論》第一品的邏輯解析/吳汝鈞
    《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釋厚觀
    六道與五道/郭忠生
    《寶性論》的研究/釋恆清
    漢藏的佛性論/林崇安
    鳩摩羅什所傳「數息觀」襌法之剖析/釋惠敏
    鳩摩羅什譯《大品經》《妙法蓮華經》中的「深心」/蔣義斌
    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華》為主軸/李志夫
    智儼判教思想的形成──《搜玄記》和《五十要問答》的判教學說/廖明活
    論唐代禪宗的「見性」思想/冉雲華
    石頭宗心性論思想述評/方立天
    牛頭法融及其禪法/楊曾文
    諷頌在大乘佛教中的意義/藍吉富
    比丘釋寶唱是否《比丘尼傳》撰人的疑問/曹仕邦
    蓮華──即聖潔而世俗/楊惠南
    記佛教轉輪王坐相的經典/古正美
    佛教花供涵義及歷史源流─華香禮敬,以祝嵩壽/陳清香
    南詔佛教考/李玉?
    北齊小南海石窟與僧稠/顏娟英
    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林鎮國

《探微入微:中古禪宗思想的演變與重構》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魏晉玄學轉化至隋唐鼎盛時期,禪宗思想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經歷的複雜演變歷程,以及其對後世佛學乃至整個東方哲學體系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著重考察禪宗如何吸收、轉化和超越原有的印度佛教義理,最終形成一套具有鮮明民族特徵和中國氣派的圓融法門。全書力求以嚴謹的文獻考證和細緻的義理闡發,勾勒出禪宗思想譜系中關鍵轉折點的人物群像與核心論辯。 第一章:禪宗的奠基:從達摩到慧可的初步融合 本章回溯禪宗自印度傳入中土的早期階段。重點探討達摩祖師所傳「壁觀」的實踐意涵,並分析其如何回應當時盛行的玄學思潮與早期的天台、涅槃學。慧可承傳之後,禪宗在北魏至北齊的社會背景下,面臨著如何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與儒家倫理、道家自然觀念相協調的難題。我們將細緻比對《楞伽經》在早傳與後傳中的文本差異,論證其在初期禪觀體系建構中的核心地位,並辨析「二祖傳法偈」背後所隱含的本體論基礎。 第二章:東山法門的確立與教團的擴展 隨著慧可法嗣神秀與弘忍的相繼弘化,禪宗發展進入了關鍵的「東山法門」時期。本章聚焦於弘忍大師如何組織和制度化禪宗的修行體系,使其得以在社會中廣泛流傳。重點分析五祖門下弟子在弘法模式上的分歧與融合,特別是神秀一系的「漸修」思想與潛在的「定慧等持」觀念,如何與日後被推崇的「頓悟」思想形成對照。我們將考察東山法門對般若學的吸收,特別是《金剛經》思想在禪修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方式,以及其如何塑造了早期的禪宗行事風格,強調不立文字、直溯本源的特點。 第三章:慧能的轉折:頓悟法門的確立與《壇經》的定型 本書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對六祖慧能大師及其所代表的頓悟思想進行深入的文本學與思想史分析。本章將詳細梳理「南宗」興起前後的歷史語境,著重闡述「明心見性」與「無念為宗」如何成為禪宗的標誌性理論。我們將探討「薪盡火傳」的故事在歷史建構中的意義,並對現存《六祖壇經》的異本進行比較研究,釐清哪些部分是慧能親傳,哪些是後人依其教誨所編纂,從而還原出更為純粹的頓悟論。重點解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哲學意涵,論證其如何超越了傳統佛教的二元對立思維。 第四章:馬祖建道與洪州宗風的形成 唐代中期,禪宗進入了高度世俗化和靈活化的階段,以馬祖道一為代表的洪州宗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本章聚焦於馬祖如何將禪法融入日常生活,提出「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等顛覆性的口號。我們將分析馬祖的「機鋒」與「行語」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法,如何有效地破除學者的執著,並討論「磨磚作鏡」公案背後所蘊含的般若觀照的實踐層面。同時,本章也將探討洪州宗的擴張,及其如何與地方士大夫階層建立起密切的關係,促使禪宗成為主流佛學。 第五章:臨濟的警策與曹溪法脈的多元化發展 在馬祖之後,禪宗思想出現了更細膩的分化。本章著重分析臨濟義玄的「四料揀」和「三句七轉」等高壓式的教學策略。探討臨濟宗如何將「棒喝」這一極端化的手段,用來直接摧毀學者的知性藩籬,並論述其背後對《華嚴》圓融思想和法界觀的深刻體認。此外,本書也將兼顧同時期曹溪法脈的多元發展,例如溈仰宗在「不測機緣」中對理事無礙的探討,以及後續禪宗在地方上呈現的各種地域性特徵,為理解禪宗思想的完整圖景提供立體視角。 第六章:禪宗思想對宋明理學的間接影響與文化滲透 最後一章,我們將視角從宗教內部轉向文化外部,探討唐末五代至宋代,禪宗思想如何在不顯露「佛家」名相的前提下,深刻影響了儒家理學的建構。特別關注朱熹等理學大家在探討「天理」與「心性」時,所不自覺借用或轉化了哪些禪宗的思維模式,例如對「格物窮理」與「直覺體悟」之間張力的處理。本書認為,禪宗的實踐智慧是宋明理學得以突破傳統儒學窠臼,轉向內省哲學的催化劑。 總結 本書試圖將禪宗的發展視為一個有機的、不斷適應與重構的文化系統,通過對關鍵文本和歷史脈絡的梳理,呈現其如何從邊緣的修行法門,蛻變為影響中國思想史走向的宏大學派。全書強調思想的傳承性與批判性,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清晰、有層次的禪宗思想演進地圖。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中“传承”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想看看佛教的思想是如何跨越千年而不至于断裂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像一幅精美的山水画,有清晰的主干,也有细致的支流。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刚才读到的那一段关于某位祖师思想演变的论述,那种感觉就像是亲眼目睹了一场智慧的接力赛。作者的文笔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前人智慧的敬意和对后世影响的深刻关怀,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和历史的张力。这本书的价值,不光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让我们感受到了“活的”思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简直让人爱不释手,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我是一个对实体书有特殊偏好的人,这本书的内页处理得非常细腻,即便是大篇幅的引文和注释,也排布得井井有条,不会显得拥挤不堪。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经典原文时所采取的方式,通常会附带简洁而精准的现代汉语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重量和历史的回响。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当下的流行趋势,而是忠实地展现了佛教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挣扎、融合与创新,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深邃的感觉,那种淡雅的底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佛教的一些基础概念有些模糊,正好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脉络的作品。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晰,字体选择也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不是那种东拉西扯的佛学随笔,而是像在构建一座坚实的知识殿堂,从基础的教理到后来的流变,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性,但实际阅读下来,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对普通读者的体贴,很多深奥的义理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实例进行了阐释,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佛教义理的理解确实提升了一个台阶,不再是浮于表面的概念记忆,而是开始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是“沉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一本如此厚重且富有深度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论文和富有启发的哲学散文之间,它既有足够的深度来满足资深爱好者的求知欲,又不至于因为过于晦涩而将初学者拒之门外。它就像是一盏在迷雾中指引方向的灯塔,它指引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教条,而是指向一种探寻真理和自我完善的路径。每次读完一部分,我都会有一种心神澄明的体验,仿佛头脑中那些杂乱的念头都被轻轻梳理过,留下了清晰的思考空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我通常阅读佛学书籍时,更倾向于那些能引发我深入思考的作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在陈述“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以及“这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论述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对某个宗派的简单赞美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审视了整个佛教思想体系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尤其是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作者的论据扎实,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一般,让人无法反驳,却又心悦诚服。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视角,让读者得以站在高处俯瞰那条漫长而曲折的思想河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