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经典丛书:唐宋名家文集 苏洵集 |
| 作者 | 何新所 注译 |
| 定价 | 25.00元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833403 |
| 出版日期 | 2010-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22Kg |
| 内容简介 | |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本书为苏洵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易论》、《明论》、《用间》、《六国》、《彭州圆觉禅院记》、《名二子说》等古典作品,以供广大读者借鉴欣赏。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上文丞相书 上富丞相书 上韩枢密书 上田枢密书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上王长安书 上余青州书 上欧阳内翰书 上张侍郎第二书 易论 礼论 乐论 诗论 史论上 谏论上 谏论下 明论 辨奸论 管仲论 审势 审敌 权书引 心术 法制 强弱 攻守 用间 六国 高祖 衡论引 远虑 御将 任相 养才 广士 彭州圆觉禅院记 张益州画像记 木假山记 苏氏族谱亭记 名二子说 仲兄字文甫说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族谱引 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不得不提的是,对于古文的阅读体验来说,清晰准确的标点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句子结构和作者原意的理解。很多旧版书籍,标点符号时常出现错漏,导致读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自行断句,反而分散了对内容的关注。然而,这套丛书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可以说是做到了现代汉语规范与文言文韵律的完美结合。它似乎遵循了古人在朗读时的停顿习惯,使得那些长句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篇章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把握住句子的主干和从属关系。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被认为晦涩难懂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它让阅读不再是一场与标点符号的较量,而是一次真正的心灵漫步,让人能更专注于感受文字内在的张力和美感,这对于推广国学普及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评分从出版方的专业角度来看,这套“国学经典丛书”无疑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古籍整理的匠人精神。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历史事件、人名官职或者特定典故的解释,做得极为审慎和权威。我注意到,他们引用的参考资料和校勘说明,都非常严谨,这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极大的安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的“可信度”变得空前重要,而一套优秀的经典整理本,必须是可靠的知识源头。这套丛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把古代文献搬运过来,更是在进行一次严谨的“学术转化”的过程,确保了传递给当代读者的信息是经过审慎考证和辨析的准确版本。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机构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深刻理解,远非那些追求快速周转的快餐式出版物所能比拟。
评分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浓浓的古韵扑面而来,那种典雅的米黄色纸张,配上烫金的书名和清晰的宋体字,拿在手里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要内容精妙,外在的呈现也同样重要,它决定了我们与经典建立连接的第一印象。这次的丛书系列,无论从排版上的疏密有致,还是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的处理上,那些细小的脚注,既没有喧宾夺主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及时的释疑,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很多古籍整理本,要么是注释过于简略,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要么是注释过于繁琐,恨不得把整页都给占满了,而这一套的把握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沉浸感,也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让人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对背后的典故和时代背景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可以说是兼顾了“雅”与“实”的典范之作。
评分翻阅这套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欣赏一下纸张在光线下呈现出的那种温润的质感,它不像现代印刷品那种冰冷的白光,而是带着一种暖调的、沉淀下来的光泽,让人联想到旧时的书房和昏黄的灯火。这种物理层面的舒适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仿佛阅读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仪式。我倾向于认为,阅读经典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它要求我们放慢呼吸,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的来龙去脉。这套丛书在装帧和纸张上的高标准选择,恰恰迎合了这种慢阅读的需求,它鼓励读者去珍惜每一次翻页、每一次摩挲,而不是用电子屏幕快速扫过信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性营造,使得我们与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的相遇,充满了仪式感和敬意,让阅读本身成为了一种对文化精神的致敬。
评分阅读古代散文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作者心性与时代风貌的捕捉,而这套丛书在文本的选取和呈现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去还原那个时代的“气”。我尤其喜欢它在篇章选择上的那种“大家气象”,选取的篇目往往是大家最能体现其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的代表作,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碎片化集合。比如,那些气势磅礴的论辩,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听到苏轼在月下独酌时那种旷达与孤独交织的声音,或是欧阳修在朝堂之上力挽狂澜时的沉稳与忧患。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跨越时空的限制,直接与读者的灵魂对话。这套书的整理者似乎深谙此道,他们提供的那些背景资料和人物小传,虽然点到为止,却能迅速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让我们不仅仅是“看”文字,更是“进入”那个时代,去体会那些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与他们的政治抱负和个人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