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阚凯力观点:对电信业的思考与挑战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阚凯力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5635117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与其说 “小灵通”是“市话的延伸”,不如说它是市话“天然垄断的延伸”。
制造商急迫,运营商稳健,消费者对3G漠不关心,这种典型的“价值链倒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说电信普遍服务是垄断和暴力的“普遍借口”绝非耸人听闻。市场竞争这只“无形的手”远远优于的直接管制价格这只“有形的手”。 面对这样的暴利,我国的消费者已经被电信资费“宰”得太惨了,“国有资产流失”又从何谈起?
随着半个世纪以来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的技术革命,世界范围的电信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中国的电信体制改革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但是,电信业的动荡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电信体制改革将如何继续?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还是必须进行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这场改革又将如何塑造未来的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以至社会形态?
在北京邮电大学建校五十周年之际,应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邀请,我把十几年来的部分文章进行整理,以“信息社会与电信业的未来”为序,编成这本“对电信业的思考与挑战”。其目的,就是向社会汇报自己上述问题的理解及其形成的轨迹。毫无疑问,其中的大量问题富有争议,仍处在继续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因此,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共同为寻求问题的答案努力,包括对此书的观点进行“思考与挑战”。
代序 信息社会与电信业的未来(二00五年五月十七日)
001 以不平衡发民用工业为基本战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002 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改革我国通信管理体制(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003 资本经营的内涵与方法(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日)
004 以传输网络与电信业务的分离为起点进行我国电信企业的改革(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005 我国IP电话的发展与管制政策(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
006 对于美国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四日)
007 电信资费调整的总体思路(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008 谈电信传输的“距离死亡”(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009 中国电信向何处去?(一九九九年九月二日)
010 我国专用网的发展方向(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011 网间结算中的资费独立原则(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九日)
012 IP电话接续结算政策建议的说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013 出租光芯业务的资费原则(二00年一月十六日)
014 发展中国家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二000年二月九日)
005 我国电信资费结构亟待调整(二000年三月二日)
016 电信服务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二000年四月十三日)
017 IP电话在中国(二000年王月二十五日)
018 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000年六月十四日)
……
跋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电信专家;现兼任信息产业部《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价格咨询委员会专家。曾任美太平洋贝尔公司战略技术评价部经理,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特别顾问,原邮电部经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作者在探讨具体技术应用场景时的那种务实态度。他并没有沉湎于那些过于超前的、尚不成熟的“未来概念”,而是聚焦于当前实际落地中遇到的那些“卡脖子”问题。比如,在谈及企业级市场(To B)的拓展时,作者没有盲目夸大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协同效应,而是冷静地指出了数据安全合规性、行业Know-How积累不足,以及传统电信工程师技能转型缓慢这三大结构性障碍。这种近乎批判性的自我审视,在很多宣传性或乐观主义色彩浓厚的行业报告中是很难见到的。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平衡,既肯定了行业的进步,又不回避其固有的弊端。这种不回避问题的勇气,让我的阅读体验非常真实,仿佛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不带偏见的导师对话,他不仅告诉你捷径在哪里,更警示你暗礁何在。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简洁中透着一股老派的沉稳感,书脊上的字体选择也颇为讲究,让人感觉它不是那种追逐市场热点、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微微泛黄的色调和适中的厚度,预示着里面承载的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论述。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中对负空间的处理,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标题的几个核心词汇——“思考”与“挑战”——被烘托得更有份量。这本初看之下有些“学术”气息的书,实则在视觉上传达了一种严肃对待行业现状的姿态,它不是那种试图用华丽辞藻堆砌吸引眼球的作品,更像是一份写给行业内人士的备忘录,一种对当前电信格局进行深度剖析的前奏。这种精心打磨的外部呈现,极大地激发了我去探究其内在逻辑的兴趣,仿佛在告诉读者,这里面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行业洞察。
评分阅读的初期阶段,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宏观经济环境与技术发展脉络的把握极其精准。他似乎拥有一个上帝视角,能够将过去十年中电信业经历的几次重大技术迭代——从3G向4G的过渡,再到如今5G的全面铺开与未来6G的模糊轮廓——串联成一条清晰、有因果关系的叙事线。这种宏观视野的建立,使得那些分散在行业新闻中的碎片化信息,一下子都有了安放的位置。我特别留意到他对监管政策变动如何影响运营商资本开支的分析,那段论述里展现的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政策制定背后的博弈逻辑,这一点让我眼前一亮。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只停留在描述“发生了什么”,而这本书却在尝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并进一步推演“接下来会走向何方”。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分析能力,确实是构建扎实行业认知所必需的养分。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而清醒”。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那种碎片化叙事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框架,引导读者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对照着自己过去对行业的一些粗浅认知进行修正和深挖,这种“被引导式反思”是阅读体验中最为宝贵的收获之一。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法论”,一种审视复杂系统性问题的视角。对于任何希望在这个快速变化领域内保持竞争力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的“心理韧性”——知道挑战来自何方,才能从容布局。
评分论述的后半段,我感觉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对人才战略与组织架构优化的探讨,这一点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也带来了极大的惊喜。通常,行业分析要么聚焦于技术,要么聚焦于商业模式,而将“人”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来探讨的并不多见。作者似乎将电信运营商的未来定义为一场“组织能力重塑的竞赛”,而非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竞赛”。他详细分析了传统电信工程师文化与敏捷开发、DevOps理念之间的张力,并提出了构建跨职能团队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设想。这种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与电信工程深度融合的跨界思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个行业未来人才需求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具有极强的操作指导意义,对于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蓝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