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智能控制论
: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涂序彦,王枞,刘建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030292773
字数:256000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智能控制论是控制论向智能水平高度发展的新分支,大系统控制论是控制论向系统规模广度发展的新分支。本书是《大系统控制论》的姐妹篇,是关于智能控制论学科的专著,以“智能特性”为纲编排全书内容,如自寻优、自学习、自识别、自适应、自稳定、自组织、自协调等,重点研究拟人的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论(intelligent cybemetics)研究生物与机器的智能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是基于广义智能、面向广义控制的广义智能控制理论,是控制论向智能水平高度发展的新分支。
本书是关于智能控制论学科的专著,以“智能特性”为纲编排全书内容,如自寻优、自学习、自识别、自适应、自稳定、自组织、自协调等,重点研究拟人的智能控制系统。
本书可作为控制学科、智能学科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内省的。作者似乎不急于说服你接受某个观点,而是更像一个老练的对话者,引导你进入自我怀疑的深处。叙事的基调是沉静的,带着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忧虑,但这种忧虑绝不是悲观的抱怨,而是一种充满建设性的审视。书中对“具身性”(Embodiment)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在虚拟世界日益膨胀的今天,我们是如何一步步遗忘了身体作为认知载体的本质。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张力,他擅长使用对比和悖论来揭示事物更深层的真相。读完后,我的世界观并没有被颠覆,但你看待日常事物的“滤镜”却被彻底更换了。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比如时间、空间、乃至“我”的存在本身。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并随着个人生命阶段变化而产生新理解的厚重之作。
评分这部作品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洪流下个体意识的漂泊与重塑。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将哲学思辨与日常琐碎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既疏离又亲密的网。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无数数据节点构成的迷宫,每一步探索都伴随着对“真实”边界的质疑。叙事结构是极其大胆的,它摒弃了传统线性的时间观,转而采用碎片化的、多维度的视角来呈现主题。比如,书中对“记忆的熵增”那一段的描写,那种文字的张力和画面感,简直让人喘不过气。它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加速了人类情感的异化,那些曾经被视为坚不可摧的认知支柱,在算法的冰冷逻辑面前,显得多么脆弱不堪。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意义”这种形而上概念的解构,他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了一系列精妙的、引人深思的切入点,让读者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图景。整本书的节奏是缓慢而深沉的,需要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那份潜藏在文字深处的巨大能量。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感到了一些挫败感,它的密度实在太高了。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意识地图,而不是一本按部就班的指南。作者似乎对线性逻辑有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反叛,章节间的过渡往往是跳跃性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逻辑的桥梁。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阅读的“呼吸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结构美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对“感知”本身的探讨。它不是在讨论世界是什么,而是在讨论我们如何被训练去感知世界。书中对感官接收阈值的探讨,尤其精彩,它展示了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我们的“阈下感知”是如何被重塑,乃至被操纵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可能只是别人为你设置好的一个陷阱。这本书的行文充满了古典的严谨和现代的叛逆的奇妙结合,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无数次打磨的宝石,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辨魅力的作品,它将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探索,与对当下技术伦理困境的关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的文笔如同冷泉一般,清冽而有力,没有多余的渲染,直击核心。全书的论述层次非常分明,但这种分层并非僵硬的板块堆叠,而更像是交响乐的复调结构,不同的主题在不同的音域上并行推进,最终汇集成一个宏大的和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非人类主体性”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巧妙地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崛起的技术实体,探讨它们与人类心智之间的权力关系变化。这种前瞻性,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理论探讨,具有了预言般的力度。阅读它,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思维探险,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新的地形和未知的洞穴。它挑战了读者对于“知识获取”的传统认知,它提供的不是知识的存货,而是构建知识新体系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犀利,带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特有的嘲讽和疏离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用极其日常化、甚至略带粗粝的语言,去解剖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虚伪和空洞。作者的观察力简直是手术刀级别的,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那些细微的、令人尴尬的裂痕。例如,书中对社交媒体上“人设”的构建与崩塌过程的描摹,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让我读到冷汗直流,因为我分明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叙事上,作者玩弄了叙事者身份的转换,时而是旁观者,时而又突然跳进角色内心,这种不稳定的叙事视角,恰恰强化了全书关于“主体性消亡”的主题。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不是因为理解困难,而是因为其洞察力过于深刻,需要时间来消化其带来的冲击感。这是一部需要“被激活”的书,只有当你带着自身的困惑和体验去阅读时,它才真正开始对你说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