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技力量布局分析与优化
定价:50.00元
作者:刘凤朝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0302295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决策变得越来越复杂,决策者必须借助于专家群体进行软科学研究以提供决策支撑。
“中国软科学研究丛书”以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为依托,旨在解决我国科技战略与决策等方面的前瞻性问题,对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将促使软科学研究成果真正成为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决策的科学依据,真正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本丛书适于有关部门管理者、科技管理研究者阅读,也是从事软科学相关研究的学者、高校学生的实用参考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分析我国科技力量布局,并对优化方案进行系统设计的著作,主要包括科技力量布局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我国科技力量布局现状研究、我国科技力量布局效率与运行关联分析、我国科技力量布局优化方案设计四部分。
本书兼顾了理论性、实证性、操作性,适于科技管理研究者、有关部门、科技管理工作者阅读,是从事区域发展和科技管理研究的研究生实用教学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重塑”。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通俗读物那样追求快速的阅读满足感,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消化、去反复琢磨那些精心构造的分析模型。一开始我可能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确保理解无误,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上,俯瞰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脉络。我尤其被作者在分析“人才战略”与“基础设施投入”两者如何形成合力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所折服。他没有简单地将两者视为两个独立的变量,而是深入探讨了人才的聚集如何反哺基础设施的优化,以及反之亦然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对系统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精微刻画,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的深度解析。这本书的厚重感并非来自文字的堆砌,而是源于其逻辑的密度和分析的穿透力,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适合需要进行深度战略思考的专业人士和学生群体。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这类宏大叙事的专业书籍总是抱有一丝敬畏,生怕自己知识储备不够而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逻辑。但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和条理性。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顺畅,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迷雾重重的科技森林。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行话,即使是涉及复杂的产业政策或国际竞争态势,也能通过精妙的结构设计,将那些原本看似散乱的要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我尤其喜欢它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法”的思维:既看到了我们所拥有的优势和正在形成的优势地带,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当前布局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这种不偏不倚、全面审视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力度大大增强。读完关于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集群优化的章节后,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布局绝不是简单的“撒网”,而是一门精妙的、需要不断校准和迭代的“艺术”。这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份对国家科技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体检报告”,专业性毋庸置疑,但阅读门槛却比预想的要低得多,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国家科技发展趋势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个宏大而又精密的书名吸引住了,一翻开内页,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一些光鲜亮丽的科技成就,而是深入到肌理层面,去剖析“力量”是如何在全球格局中进行“布局”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度渲染情绪,而是用严谨的数据和翔实的案例来支撑论点。比如,书中对某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布局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持续的资源投入。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成就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我们尚未察觉的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强迫我去跳出日常新闻的碎片化信息,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生态图景。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科技战略意图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知识上的密集轰炸,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对未来几年科技竞争的走向也有了更清晰的预判能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未来”如何被构建的书。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应用和实际案例对比的读者,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避免了纯粹的理论空谈,将抽象的“布局”概念具象化了。每当作者提出一个关于资源倾斜或技术攻坚的判断时,总能立刻跟上几个鲜活的、具体的行业案例来佐证,这让我的代入感极强。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高精尖制造环节的描述,我甚至能想象出研发人员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场景,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何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协同配套。这种细节的填充,使得原本枯燥的战略分析变得生动起来。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做“横向对比”,他不仅仅关注国内的自我发展,还经常将中国的布局策略与国际上主要竞争对手的做法进行对照分析,这种“知己知彼”的视角,让读者对当前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内视角,而是一个嵌入全球科技竞争大棋局中的中国角色分析。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看待科技发展,不能只看点,更要看“线”和“面”,理解整体的架构和相互支撑的关系,这对提升个人对产业趋势的把握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在探讨未来“优化”方向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审慎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使命感。分析布局的缺陷固然重要,但如何改进、如何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才是这本书的落脚点。作者在提出优化建议时,很少用那种空泛的口号式语言,而是基于前面对现状的严谨剖析,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调整思路。例如,关于不同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的打破,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底层创新活力等方面的探讨,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科技力量的布局不仅关乎硬实力(资金、设备),更关乎软环境(体制、机制、文化)。阅读到最后,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更像是一个深度参与了这场战略对话的思考者。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宏观的国家战略与微观的科研实践,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政策的制定、每一笔资金的投入,最终是如何汇集成一股推动国家进步的磅礴力量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