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畅 孙伟平 戴茂堂 阮航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建设
  • 文化发展
  • 中国文化
  • 报告
  • 蓝皮书
  • 2015-2016
  • 社会科学
  • 文化政策
  • 文化研究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2421
商品编码:296923262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定价:116.00元

售价:78.9元,便宜37.1元,折扣68

作者:江畅 孙伟平 戴茂堂 阮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97924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和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编撰,着眼于2014~2015年以来我国文化的新发展,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个方面,对2014-2015年我国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上的描述和分析,对我国文化新近发展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作出总体上的评估,并发布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希望藉此能为提高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为完善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增强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宏观上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着眼于2014~2015年湖北省我国文化的新发展,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个方面,对2014~2015年我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竞争力作出总体上的评估,并发布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希望能为提高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完善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增强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性,提供宏观上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徐 弢 江 畅】/001

Ⅱ 指数报告
2 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发布与评价报告(2015)【卿 菁】/038

Ⅲ 分类报告
3 中国党和文化建设事业报告(2015)【张传忠 徐方平】/072
4 中国社会团体文化建设报告(2015)【黄文红】/088
5 中国企事业文化建设报告(2015)【阮 航 杨海军】/104
6 中国文化生产报告(2015)【舒红跃 徐 弢 张 哲】/124
7 中国理论学术成果报告(2015)【李家莲 雷云峰】/144
8 中国文艺产品报告(2015)【周新民 方 越 余存哲】/162
9 中国文化活动报告(2015)【张建军 王瑞光】/180
10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5)【周鸿雁 程若霜 郭 珍】/194
11 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报告(2015)【陈 俊 华素云】/213
12 中国公众文化需求满足状况报告(2015)【戴茂堂 赵 曼】/232
13 中国新闻传媒文化传播状况报告(2015)【廖声武】/250
14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与影响报告(2015)【郭熙煌 杨 慧/】272

Ⅳ 专题研究
15 互联网时代我国公众文化需求变化调查【戴茂堂 赵 曼】/287
16 我国公众对社会发展的观念差异与价值期待【余卫东 程 龙】/304
17 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及价值期待【张媛媛】/321

Ⅴ 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数据
18 “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问卷及统计频数分析表/339

Ⅵ 附录
19 中国文化发展大事记(2015年1月~2015年12月)【刘 刚 贺艳菊】/371
20 后 记【江 畅】/382

Abstract/384
Contents/387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内容概要: 本书是“文化建设蓝皮书”系列的重要一卷,聚焦于2015年至2016年间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进程与显著成就。报告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建设在理论、实践、政策、艺术创作、文化产业、对外传播、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核心内容解析: 一、 理论前沿与思想引领 报告首先深入剖析了2015-2016年中国文化发展在理论层面所取得的进展。重点关注了关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报告回顾了国家层面在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例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意义的阐释,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框架的丰富。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理论界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需求,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报告还对当时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现象进行了梳理,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传播,网络思想的活跃与引导,以及不同文化思潮的交流与碰撞。通过对这些理论动态的呈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在思想层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前进方向。 二、 政策驱动与战略布局 2015-2016年是中国文化建设政策密集出台并逐步落地的重要时期。本报告详细解读了这一时期国家在文化发展领域的战略部署与政策导向。重点内容包括: 文化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 报告深入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进展,包括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举措。旨在打破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报告详细介绍了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旅游的融合等。通过对相关政策的梳理,揭示了中国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报告关注了国家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努力,包括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文化“走出去”战略: 报告详细阐述了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举措,包括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合作、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建设等。 三、 艺术创作与繁荣发展 在艺术创作领域,2015-2016年呈现出多元发展、精品迭出的态势。报告聚焦于: 文学创作: 重点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包括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历史题材、乡土题材、科幻文学等领域的活跃表现,以及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与融合。报告分析了作家们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影视创作: 报告对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分析了现实题材、历史题材、青春题材等各类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中国电影产业在制作水平、叙事方式、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进步。同时也关注了纪录片、动画片等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 报告也对戏剧(包括话剧、戏曲)、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美术(包括国画、油画、雕塑、装置艺术)等艺术门类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关注了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融合创新方面的努力,以及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艺术表达。 跨界融合与新业态: 报告也注意到艺术创作在与其他领域融合方面的趋势,例如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形式的出现,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新兴技术进行创作。 四、 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2015-2016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寻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报告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 报告着重分析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在线视频、数字音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文化传播方式,催生新的文化消费模式。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报告深入研究了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结合,例如智能博物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赋能的文化演艺等。分析了科技创新如何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报告关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分析了文化IP如何带动旅游产业的升级,以及旅游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文化IP的开发与运营: 报告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IP(知识产权)开发与运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如何挖掘和保护原创IP,如何通过授权、衍生品、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 市场主体培育与监管: 报告也关注了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包括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和文化根脉的载体。报告集中关注了2015-2016年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努力: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报告详细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关注了古村落、古建筑、革命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活化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现状,包括传统技艺、民俗表演、口头文学等。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创新、产业化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报告也关注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展示、传播等方面的应用,例如3D建模、虚拟现实博物馆等。 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 报告强调了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 六、 数字文化与媒体变革 数字技术对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报告着重分析了2015-2016年数字文化的发展: 新媒体的崛起与发展: 报告详细分析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形态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信息传播、社会互动、文化消费的影响。 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创新: 报告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创新,包括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成内容)的发展,以及算法推荐、个性化推送等新传播方式。 数字阅读与知识传播: 报告关注了数字阅读的普及,以及网络平台如何成为知识传播和学习的重要渠道。 数字鸿沟与文化平等: 报告也对数字时代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探讨了如何促进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文化平等。 七、 文化对外传播与国际交流 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报告深入分析了2015-2016年中国在文化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方面的努力: 中国故事的讲述: 报告关注了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 媒体国际化战略: 报告分析了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的传播布局和内容创新,以及如何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文化贸易与交流: 报告关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贸易、艺术品展览、文化节庆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以及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进展。 孔子学院与文化推广: 报告也对孔子学院等文化推广机构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评述。 国际文化对话与理解: 报告强调了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互信的重要性。 结论与展望: 报告在对上述各个领域的深入分析之后,对2015-2016年中国文化发展进行了总结性评价。指出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时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文化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文化走出去仍需深化等。 最后,报告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本书特色: 本书以客观、翔实的资料为基础,结合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细致的案例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文化发展图景。报告语言严谨,分析深入,既有宏观的政策解读,也有微观的现象剖析,适合从事文化研究、文化产业、文化政策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也为关心中国文化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报告力求做到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是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经常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从宏观层面审视文化发展的机会。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2015-2016年间,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不仅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包括对传统艺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报告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成功的保护案例,或者在创新性传承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我渴望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以新的形式焕发活力的。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戏曲、书画等,在当时是否有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受众?是否有一些青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正在复苏?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内容,将更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我被其厚重感和严谨的标题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这类报告对于洞察宏观趋势、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性。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结构,它像一张导览图,指引着我深入探索中国文化在2015至2016年间的方方面面。报告的开篇往往会从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和政策导向入手,这对我理解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我期待看到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分析。特别是2015-2016年,恰逢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关键时期,我想了解在这两年里,国家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报告能否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例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文化产品的消费情况、文化人才的培养规模等,是我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我也希望报告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解读,展现中国文化在当下的活力与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国际文化交流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充满好奇。《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的标题暗示了它可能包含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探讨。我非常想知道,在2015-2016年间,中国在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这是否包括在电影、音乐、艺术展览、出版物等领域的对外推广?报告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对外文化贸易的数据,或者分析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此外,我也关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人文交流、智库合作、文化节庆等方面的活动。在当时,中国是否积极参与了国际文化对话,并通过这些平台增进了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文化领域研究的学者,对于能够提供前沿观点和深入洞察的学术性报告有着极高的需求。《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的名称就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息,让我期待它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对于当时中国文化领域所面临的深层结构性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例如,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2015-2016年间是否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调整和理论突破?对于文化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报告是否能够提供前瞻性的研究?此外,我希望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例如文化消费的升级、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如何构建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等议题。通过严谨的学术分析和数据支撑,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思路。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剖析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读物,而《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似乎正好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全面性,让我对其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高的期望。我尤其关注的是报告中对于文化领域的创新和转型是如何论述的。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国文化如何拥抱新技术,如何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例如,在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文旅融合等方面,2015-2016年间是否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模式出现?报告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现文化企业在创新驱动下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此外,对于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如何激发文化创造力,我也希望书中能有深入的探讨。毕竟,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造力则是文化繁荣的源泉。如果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人才政策、创新机制的解读,那将对我启发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