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系统第2版
定价:36.00元
作者:李履信,沈建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1111229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紧密结合光通信的发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以及下一代光网络的关键技术。全书共分为12章,包括: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理论和传输特性;光路无源器件;光源和光发关机、光检测和光接收机的原理;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通信系统性能指标;光纤放大器;光波分复用和时分复用技术以及光纤色散补偿技术、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光交换技术等光纤通信新技术;并对光纤通信网(包括光纤接入网、自由空间光通信、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和城域多业务平台(MSTP)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概念清楚,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不仅全面清晰地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光通信中的*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作为高校电子、通信和信息类专业本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光纤通信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章 概述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
1.2 光纤通信的优点和应用
1.2.1 光纤通信的优点
1.2.2 光纤通信的应用
1.3 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
1.3.1 光纤通信系统原理框图
1.3.2 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
1.4 习题
第2章 光纤传输理论及传输特性
2.1 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
2.1.1 光纤结结构
2.1.2 光纤型号
2.1.3 光纤及其结构
2.2 电磁波在光纤中传输的基本方程
2.2.1 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波动方程
2.2.2 亥姆霍兹方程和波动方程
2.2.3 基本波导方程
2.2.4 柱面坐标中的波动方程
2.3 阶跃折射率光纤模式分析
2.3.1 矢量分析法
2.3.2 弱导光纤和线性极化模
2.4 单模传输
2.4.1 截止波长
2.4.2 模场直径
2.5 射线光学的理论
2.5.1 射线方程
2.5.2 光纤的传光原理
2.6 光纤传输特性
2.6.1 损耗特性
2.6.2 色散特性
2.6.3 光纤的带宽和冲激响应
2.6.4 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
2.6.5 单模光纤性能指标
2.7 习题
第3章 光源和光发送机
3.1 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
3.1.1 半导体激光器
3.1.2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3.2 光源调制
3.2.1 光源的调制方式
3.2.2 光源的直接调制原理
3.3 光发送机
3.3.1 光端机结构
3.3.2 光发送机
3.4 习题
第4章 光检测器和光接收机
4.1半导体光检测器件
4.1.1 光电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4.1.2 光电二极管
4.1.3 雪崩光电二极管
4.2 光接收机
4.2.1 光接电路
4.2.2 输出电路
4.2.3 其他电路
4.3 光接收机噪声分析
4.3.1 光接收机的主要噪声
4.3.2 光检测器的噪声分析
4.3.3 光检测器-放大器信噪比
4.3.4 接收机噪声
4.4 光接收机的误码率
4.5 接收机灵敏度
4.5.1 灵敏度定义和表示方法
4.5.2 灵敏度计算
4.5.3 影响灵敏度的因素
4.6 光中继机
4.7 习题
第5章 光路无源器件
第6章 同步数字体系
第7章 光波分复用系统
第8章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性能
第9章 光接入网
0章 光放大技术
1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2章 光联网技术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沉稳大气,深邃的蓝色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光纤传输过程中的那种深远和广阔,特别是那几条若隐若现的光路线条,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信息穿越漫长距离的奥秘。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接触到这个版本的,坦白说,最初我对“第2版”这个字眼抱有一些既期待又担忧的心情——期待它能更新技术前沿,又怕它会陷入过于晦涩的数学推导中,让一个工程背景的学习者望而却步。初翻目录时,感觉它在基础理论的阐述上保持了极高的严谨性,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引入到光纤的模式理论,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知识阶梯,步步为营,让人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品味。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炫目的最新应用,而是花了大篇幅去夯实那些“内功”,比如色散管理和非线性效应的机理分析,这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系统瓶颈所在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友好,图表的清晰度和信息密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波导方程,配上恰当的插图,也能让人豁然开朗,而不是一头雾水地陷入公式的迷宫。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实战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系统集成商的“操作手册”,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教科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完原理之后,会紧接着给出当前主流商用系统中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具体方案。例如,在讨论到超高速率传输对相干检测技术的要求时,书中不仅详细解析了数字信号处理(DSP)在补偿路径损耗和补偿非线性效应中的核心算法,还配有一些实际的系统框图,这对于正在从事光网络优化和维护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偏振模色散(PMD)问题,翻阅这本书的专门章节后,书中对各种补偿技术——从被动补偿到更先进的主动补偿技术——的优缺点对比分析,直接点明了我们现场测试的优化方向。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从不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工程师对工程师”的口吻来交流,使得那些原本听起来高不可攀的物理层细节,一下子变得可以触摸、可以量化,让人感觉自己手中掌握的不再是理论,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于“系统优化”的深度剖析,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有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变得更好”。阅读体验中,我发现它在处理光传输的“瓶颈”问题上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比如,关于光纤放大器(如EDFA和Raman放大器)的噪声特性和增益平坦化,书中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了不同工作状态下噪声系数的微小变化如何累积并最终影响整个链路的误码率(BER)裕度。更精彩的是,它还涉及了面向未来的空分复用(SDM)技术的一些前瞻性讨论,虽然SDM在商业化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书中对多芯光纤和少模光纤的模式耦合问题的分析,已经非常深入和前沿了,这使得这本书的“保质期”大大延长。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的成就,更是在为未来十年的技术路线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适合那些希望站在技术前沿做研发规划的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流畅,不同于一些教材那种生硬的章节堆砌,它更像是一条被精心规划的传输链路,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数学推导时,特别注重物理意义的阐述,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比如,在解释非线性克尔效应时,复杂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推导过程被拆解得非常细致,每一个参数的变化都对应着光纤中某种具体物理现象的改变,让你清楚地明白,每一个数学符号背后都承载着实际的物理意义,而不是凭空出现的变量。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直觉判断能力。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包含了大量常用参数和关键公式的速查表,这在我做快速设计计算或者复核设计方案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省去了反复翻阅主体的麻烦。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平衡”——在严谨的理论深度和实用的工程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使得读者既能满足对知识的求知欲,又能立即将所学付诸实践。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时,主要是冲着它在“城域网和接入网”部分内容的详尽程度去的,因为这正是我目前工作领域的核心痛点。市面上很多光通信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长途干线网络,对FTTx等接入网的挑战描述略显不足。然而,这本书对PON(无源光网络)技术,特别是GPON到XG-PON的演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功率预算分配、突发业务调度以及OLT/ONU侧的同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实际部署环境中,光纤衰减、弯曲损耗、连接器损耗等实际因素如何动态地影响系统的性能指标,并提供了具体的优化策略。这种源自一线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任何纯理论书籍都无法比拟的。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当年在网络现场调试时的情景,这种“带着故事去讲技术”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沉浸感和启发性,使我对光接入网的系统设计有了更全面、更接地气的认知和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