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DPA/HSUPA技术与系统设计

HSDPA/HSUPA技术与系统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芬霍尔马,叶银法 著
图书标签:
  • HSDPA
  • HSUPA
  • 移动通信
  • 3G
  • 无线通信
  • 系统设计
  • 技术
  • 通信工程
  • 数据传输
  • 网络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06200
商品编码:296930207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HSDPA/HSUPA技术与系统设计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芬)霍尔马 ,叶银法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1112062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包括:HSPA标准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蓝图;HSPA对无线网络的影响、协议结构以及网元的功能和接口,并给出了无线资源控制状态;HSPA物理层规范、无线资源管理及性能;影响用户性能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时延的两个因素;HSPA应用的端到端性能;3GPP对终端射频(RF)性能的基本要求,以及终端引入HSDPA/HSUPA后的新特性。
本书适合于36研发工程师、网络规划人员、研究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监管人员,以及移动应用开发人员。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章 概述
 1.1 WCDMA技术及其商用情况
 1.2 HSPA标准化及商用进程
 1.3 HSPA无线能力的发展
第2章 HSPA标准化及其背景
 2.1 3GPP
  2.1.1 3GPP的HSDPA标准化
  2.1.2 3GPP的HSUPA标准化
  2.1.3 HSDPA和HSUPA的未来发展
  2.1.4 后HSDPA和HSUPA
 2.2 参考文献
第3章 HSPA结构和协议
 3.1 无线资源管理结构
  3.1.1 HSDPA和HSUPA用户面协议结构
  3.1.2 HSDPA和HSUPA对UTRAN接口的影响
  3.1.3 HSDPA和HSUPA的协议状态
 3.2 参考文献
第4章 HSDPA原理
 4.1 HSDPA和R99DCH
 4.2 HSDPA的关键技术
  4.2.1 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4.2.2 高速共享控制信道
 4.3 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
  4.3.1 碎形专用物理信道
  4.3.2 HS-DSCH链路自适应
  4.3.3 HSDPA的移动性
 4.4 Node B的HSDPA测量
 4.5 终端能力
  4.5.1 L1和RLC吞吐量
  4.5.2 Iub参数
 4.6 HSDPA MAC层操作
 4.7 参考文献
第5章 HSUPA原理
 5.1 HSUPA与R99 DCH的对比
 5.2 HSUPA关键技术
  5.2.1 简介
  5.2.2 HSUPA快速物理层混合重传(L1 HARQ)
  5.2.3 HSUPA的调度
 5.3 E-DCH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
  5.3.1 简介
  5.3.2 DDCH传输信道处理
  5.3.3 BDCH专用物理数据信道
  5.3.4 BDCH专用物理控制信道
  5.3.5 E-DCH HARQ指示符信道
  5.3.6 E-DCH相对准人信道
  5.3.7 E-DCH准人信道
  5.3.8 两种TTI时长的目的及其影响
 5.4 物理层过程
  5.4.1 HARQ
  5.4.2 HARQ和软切换
  5.4.3 HSUPA的测量
 5.5 MAC层
  5.5.1 用户平面
  5.5.2 MAC-e控制消息-调度信息
  5.5.3 BDCH传输格式的选择
  5.5.4 E-DCH与DCH的共存
  5.5.5 MAC-d流特定的HARQ参数
  5.5.6 HSUPA调度
  5.5.7 软切换的HSUPA调度
  5.5.8 先进的HSUPA调度
  5.5.9 未经调度的传送
 5.6 Iub参数
 5.7 移动性
  5.7.1 软切换
  5.7.2 压缩模式
 5.8 UE能力和数据速率
 5.9 参考文献和相关的3GPP规范清单
第6章 无线资源管理
第7章 HSDPA比特速率、容量和覆盖性能
第8章 HSUPA比特速率、容量和覆盖性能
第9章 应用及端到端性能
0章 IP电话(VoIP)
1章 HSPA终端无线射频性能要求
附录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高速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演进》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高速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系统设计理念。从基础的无线通信理论出发,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在速度、容量、时延和连接数等方面的演进历程,并重点阐述了支撑这些演进的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天线技术、网络架构等。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当前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机制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移动通信系统基础回顾 本章首先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进行回顾,包括蜂窝网络结构、频率复用、切换(Handover)机制以及干扰管理等。我们将探讨不同代移动通信技术(1G、2G、3G)在技术特点和性能上的主要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奠定了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石。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梳理,为后续章节更深入的技术探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无线接入技术核心原理 本章将详细介绍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多种关键无线接入技术。我们将深入研究码分多址(CDMA)、宽带码分多址(WCDMA)等技术的原理,分析它们如何通过扩频和编码实现高效的频谱利用和抗干扰能力。同时,本章还将探讨正交频分复用(OFDM)及其变种,例如OFDMA(正交频分多址),它们在4G和5G等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解决多径衰落问题,实现高数据速率。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技术在调制、解调、信号处理以及多用户接入等方面的细节。 第三章:多天线技术与空间复用 本章将重点讲解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这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提升频谱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们将详细阐述MIMO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空间分集(Spatial Diversity)和波束赋形(Beamforming)。我们将分析不同MIMO配置(如2x2 MIMO、4x4 MIMO)如何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来提升数据吞吐量和链路可靠性。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在5G和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其在提高小区容量和覆盖方面的优势。 第四章: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 可靠的数据传输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生命线。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包括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s)、Turbo码(Turbo Codes)以及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Codes)。我们将分析这些编码方案如何通过引入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本章还将介绍交织(Interleaving)技术,以及它如何与信道编码协同工作,有效地对抗突发性错误。 第五章:调制解调技术与频谱效率 本章将全面介绍各种调制解调技术,这些技术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传输到无线信道的关键。我们将详细讲解线性调制方案,如QPSK、16-QAM、64-QAM以及更高阶的QAM(如256-QAM)。我们将分析不同调制阶数如何影响数据速率和对信噪比的要求。此外,本章还将探讨非线性调制技术,以及它们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频谱效率的提升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永恒追求,本章将从调制解调的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最大化单位频谱的吞吐量。 第六章: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关键接口 本章将聚焦于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包括核心网(Core Network)和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 RAN)的设计与演进。我们将介绍不同代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演进,例如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以及从传统核心网到基于服务的体系结构(SBA)和云化核心网(Cloud-RAN, C-RAN)。同时,本章将详细阐述接入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如基站(Base Station)、射频单元(Radio Unit)和基带处理单元(Baseband Unit),以及它们之间的接口标准,例如LTE中的S1/X2接口,以及5G中的N2/N3/Xn接口。理解网络架构对于实现高效的资源管理、业务协同和系统优化至关重要。 第七章: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性能指标与优化 本章将深入探讨移动通信系统中衡量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包括吞吐量(Throughput)、时延(Latency)、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连接数(Connection Density)以及用户体验速率(User Experience Data Rate, UEDR)。我们将分析影响这些指标的各种因素,并介绍用于系统性能优化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例如功率控制(Power Control)、资源调度(Resource Scheduling)、干扰协调(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以及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 第八章: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前瞻 本章将展望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5G及更先进的通信技术。我们将介绍5G的关键特性,如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同时,本章还将探讨5G中的关键技术,如毫米波(mmWave)通信、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以及人工智能(AI)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此外,我们还会对6G的可能技术趋势和应用场景进行初步探讨。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本书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深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系统知识体系。 技术全面: 涵盖了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中的核心技术,从无线接入到网络架构,再到性能优化。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讲解技术原理的同时,也融入了实际系统设计中的考量和应用。 前瞻性: 关注技术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对未来移动通信的洞察。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对移动通信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在校学生(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科研人员、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工程师、运营商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员,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高速移动通信系统原理和设计的人员。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现代高速移动通信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掌握其核心技术,并对未来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几何图形,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的,当时主要是被它的副标题吸引——“系统设计”这几个字,让我这位在移动通信领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但总感觉理论与实践总有那么点脱节的工程师,燃起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很多技术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底层物理原理,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停留在应用层面,缺乏对整个系统架构的宏观把控。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特别是对于如何将复杂的协议栈有效地映射到实际的硬件和软件架构中去,希望能有深入且可操作性的指导。光是从目录的排布来看,它似乎非常注重流程化和模块化,这一点我很欣赏,因为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中,清晰的模块划分和标准化的设计流程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关键。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排版也相当考究,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这对于一本动辄几百页的技术专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用户体验指标。

评分

从一个非专业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透露出一种成熟的、历经打磨的专业性,它绝不是那种急功近利、追求时髦概念堆砌的快餐式读物。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精准而规范,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显得深思熟虑,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讨论技术演进和未来趋势时,保持了一种审慎和客观的态度,没有过度渲染某个特定技术的优越性,而是基于扎实的原理分析,客观地评价了其优势和局限性。我个人非常推崇这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论述方式。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并致力于在未来技术浪潮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珍藏品。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是在传授一种严谨的、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

评分

我是一个特别注重动手实践的工程师,纯理论对我来说,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参考资料。因此,我在翻阅这本书时,自然而然地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看似“工程化”的部分。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未完全回避具体的实现细节,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关于接口设计、资源调度算法的伪代码或者流程图。这对我来说价值千金,因为在很多厂商的白皮书中,这些核心的实现逻辑往往是“黑盒”,只有通过阅读类似的书籍,才能窥见其内部的运作机制。我甚至在阅读某一章节时,立马打开了我正在进行的项目文档,试图将书中的设计思想与我们目前的架构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即时的反馈和验证,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高效和富有成效。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期待改进的,或许是如果能在关键算法部分增加一些性能测试数据的图表支持,那就更加完美了,毕竟“眼见为实”在工程领域是铁律。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着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系统工程功底。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协议定义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内容,而是将功能模块按照其在整个通信链条中的依赖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这种“自顶向下”的结构,让读者在接触到具体的技术点之前,就已经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边界和相互作用有了清晰的认知。举个例子,书中对“切换管理”的描述,它不是孤立地介绍切换的流程,而是将其置于网络负载均衡、用户体验保持以及底层物理层参数调整的大背景下去讨论的,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一个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牵扯了多少跨层级的复杂协同。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对于提升我们自身的系统设计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这已经超越了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复杂通信系统”的哲学导论。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厚重”,但这种厚重感并非源自纸张的重量,而是源于内容本身散发出的那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学术底蕴。我之前阅读过几本关于移动通信接口标准的书籍,大多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的缩写和复杂的公式推导,读完后常常需要反复查阅后面的附录才能理解上下文。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明显更为平易近人。它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或者贴近实际场景的案例来阐释。比如,书中对某个信道分配机制的描述,我感觉作者仿佛坐在我旁边,耐心地给我讲解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设计,以及在不同负载情况下,这种设计所带来的性能权衡是什么。这种“教学相长”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同时也让资深人士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底层细节。我尤其喜欢它对“设计决策背后的思考”这一块的探讨,这才是区分一本好书和优秀参考书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