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66则来自教学现场的真实故事,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日常。
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有其独特的动机,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单从家长的角度,经常会流于片面,王老师作为常年工作在小学一线的教师,积累了大量触动人心的案例,可让你更深入地看到孩子的心思,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做事动机。很多时候,孩子心中的美好,是家长所始料未及的。
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了解孩子,重新发现孩子,进而重新看见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故事,你可以知道真正的答案。
作者简介王文华,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很受学生欢迎的小学教师。身兼多重角色。是慈祥与霸气的台湾小学老师,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教龄;是孩子的睡前故事老爸,也是温柔浪漫尚缺的老公。在校,与孩子斗智斗法;回家,写作好讲好听好玩的故事。在当老师之前,他曾经换过36种工作;当了老师之后,出版了100多本书。
曾获金鼎奖、牧笛奖等奖项,著有《做孩子的学习好伙伴》《可能小学的爱地球人物》等书。
目 录第一章 欣赏孩子,他会更自信
第二章 让孩子学会打理生活
第三章 信任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打不倒的自信来自同理心
第五章 善用电子产品增进孩子的能力
第六章 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养
第七章 孩子有从书上学习的能力
第八章 身教是培养孩子好品格的不二法门
第九章 信任孩子有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第十章 好态度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前 言信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从他呱呱落地,开始学走路、去上学,看着一个小生命在我们手上日渐长大,那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我们与人分享。
迫不及待,日日在社群网站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
每次与其他父母见面,聊来聊去总不外乎孩子的生活与成长。
然后,我们看很多亲子教养书,当然,包括你手上拿的这一本。我们也会去参加各种读书会,听很多有名或有经验的人分享他们的育儿经。
我们盼望孩子越来越好,不希望他们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所以会保护他们,给他们最理想的成长环境:用最好的无毒家具,四处查找哪里的保母最细心,哪一家幼儿园最棒。
这样,就够了吗?
如果你细心回想自己的成长背景,在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成长环境,你会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在当年,父母并没有这样对待我们。
过去我们的父母都生养比现在多的孩子,他们也不怎么管我们,然而,我们也这么一路走了过来。该读书的读书,让工作的工作,结了婚,生了子,现在过得也都还不错。甚至在我们那个年代,也很少听闻什么宅男宅女的新闻,好像一切就是这么理所当然,人人都是这样的成长过程。
是的,我们的父母不懂太多教育理念,以我为例,父母甚至没有读到国中,更别提参加什么读书会,什么座谈听讲与分享,然而,我也长大了。
我并没有要你放弃做父母,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而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里,除了给孩子无穷的呵护与富裕的物质生活,能不能多给他们一点信任,信任他们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来。
「孩子上大班了,还不会自己穿脱鞋子。在家有家长协助,到了幼儿园有老师帮忙。家长不放心,担心孩子穿不好、穿太慢,那以后还要上小学、上国中,到时孩子怎么办啊?」
担心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甚至怕他们制造更多麻烦,所以很多家长就把事情全打包自己来,说穿了,这不就是你根本不相信孩子有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吗?
所以,我在学校常看到很多孩子,即使上了小学一、二年级,他们连系鞋带这种事情还要依赖大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使是双胞胎,住在同一个家庭,他们长大后依然会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长与人际关系。因此,在教养孩子时,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但现在孩子少,个个都是宝,所以大家把孩子捧在手心,走在路上怕碰着,出去外头怕撞着。食衣住行,教育娱乐,玩什么、怎么学,处处可见家长呵护备至的痕迹。
一旦孩子习惯这样被人保护,你怎么怪他长大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呢?即使生理上长大了,心理上却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莫怪长大出去读书去工作,每逢周末还是把大包小包的脏衣服寄回家。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恰好相反是父母过度不信任孩子,因为我们吝于给他们成长学习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
想让孩子独立,我们应该要让孩子能独立思考。多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蹲下来平等地跟孩子对话,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独立思维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形成。
还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父母当然要爱孩子,但爱孩子的目的不是帮他做出每一个决定,替他决定朋友,替他决定读书的顺序……孩子的人生要能自己做主,那是大人无法代替。
最后,家长要能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很多家长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往往承担了孩子的一切,顺带也剥夺掉孩子成长的机会。这种做法,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可以永远依赖家长,又怎么学会自立,成为独立的个体?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认为,孩子需要经历三个九年期才能成为健康、独立的成年人:第一个九年,孩子对于父母是完全的信任和依赖,父母要对孩子完全承担起责任;第二个九年,孩子学会信任自己并且渐渐学会独立,父母的责任是能适当控制,但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最后的第三个九年,孩子独立自主了,父母退到幕后,只需适时提供支持即可。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信任。
信任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关系,它是比终日溺爱更紧密的。
溺爱孩子的家长,打心里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理的。
而信任孩子的父母,他们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孩子会因此更有自信、更爱父母,因为父母相信他们。
小时候牵着孩子的手,长大了,则要学着放手。只有信任孩子能成长、能学习,才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父母的,我认为,它也对教育工作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故事知道答案》中的案例,很多都源于教学现场,它们真实、具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书中所提出的10个亲子课题,也提醒着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格成长与情感发展。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老师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她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平等、友善的姿态,与我分享她的所思所感。66则来自教学现场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也让我学习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那10个亲子课题,更是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知道应该将精力放在哪些最重要的事情上。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也像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了一盏明灯。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堆砌,更是作者深入教学一线,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的每一个细节,用真挚的情感去理解每一个孩子,用专业的知识去分析每一个现象。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复杂与细腻,也让我看到了亲子关系的深刻与美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却能绽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我深入的思考,甚至让我在某些时刻,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孩子可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让我觉得充满好奇:《故事知道答案》(66则来自教学现场的教养故事,10个不能被遗忘的亲子课题)。光看书名,就仿佛看到了无数个生动鲜活的画面,那些在教育现场真实发生的故事,以及那些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子女都常常在思考和面对的课题,似乎都在这本书里有了答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将如何点亮我心中的迷茫,又将如何为我的教养之路提供坚实的指引。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故事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它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空泛的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在教学现场的故事,将复杂的教养理论巧妙地融入其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处理每一个案例时,所付出的心力与智慧。那些故事的主人公,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一同探寻解决之道。而书中所提出的“10个不能被遗忘的亲子课题”,更是切中了我们为人父母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框架和可操作的建议。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情感的共鸣。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关怀,以及对亲子关系的珍视。那些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挫折,也有成长,它们真实地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也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尤其是书中的10个亲子课题,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哪些方面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哪些是我们必须用心去经营的。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那些故事,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而10个亲子课题,则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它让我明白,教养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不断前进的脚步。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催化剂,激发了我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教养理念,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一种固定的教养模式,而是通过提供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去内化。那些来自教学现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也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然而,书中所提出的10个亲子课题,却像是基石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最根本的支撑,让我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回归到本质,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解决方案。
评分总的来说,《故事知道答案》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教养宝典。它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教养指南。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教育的初心和对孩子深深的爱。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是人格的塑造,是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经历孩子青春期的母亲,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雪中送炭。书中的许多案例,都与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境高度相似,让我感同身受。而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沟通方式或认知上的偏差。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也让我更加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