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
定价:25.00元
售价:17.5元,便宜7.5元,折扣70
作者:郑继超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9-01
ISBN:9787801146731
字数: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孩子一生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为人父母。可贵者在于发展孩子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在社会上能尽其才,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终目的。
  每个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但是成功的定义很广,而且重要的是,孩子必须通过父母亲的正确指导。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因此,身为家长的我们,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培养出的孩子,就成为首要条件。
  其实,教养本身并不困难,透过专家的成功经验。从了解孩子的特征到顺势引导,甚至给予孩子正确观念的建立等等,都是家长所不可忽略的重点。运用一本实用的教养参考手册,对于家长来说,更显得重要。
教育孩子,应该施以爱的教育,一味打骂,将造成孩子顽强固执的偏狭个性。但父母也不能把孩子视同“宝物”,为他做好每一件事。这对他也并无好处,只会造成他的懦弱与依赖,反而害了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的,不要因错误的一句话,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让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误了孩子的一生;不要使溺爱,成为孩子一生的绊脚石;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是深爱他的。
章 学会做个高智商的父母
1.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你的语言传递着你的价值观念
3.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4.改变你的语调敞开你的心扉
5.与孩子讨论比训话更重要
6.不要将孩子推向抵制的边缘
7.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
8.父母的决定要言出必行始终如一
9.不要把孩子逼上梁山
10.不要再向孩子说那些忌语
11.不要强迫孩子做事
12.不要“慷慨”许诺
13.学会创造性地“对付”孩子
14.学会给孩子留点面子
15.不要把谈话引向对立
16.给孩子以成长需要的爱
17.什么时候该说些什么
第二章 让自信陪伴孩子成长
18.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9.不要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20.不要挖掘温柔的“陷阱”
21.接受鼓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
22.怎样锻炼孩子的勇气
23.美国孩子为什么胆大
24.锻炼孩子的勇气对于父母自身的勇气也是个考验
25.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
26.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磨练
27.要增强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
28.告诉孩子怎样面对挫折
29.不要心痛孩子吃苦
30.怎样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31.怎样帮助孩子延迟满足
32.怎样让孩子玩出名堂
第三章 如何对待孩子的挑衅行为
33.怎样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
34.孩子为什么会无理取闹
35.为什么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
36.父母要学会从与孩子的冲突中撤离
37.用自然结果法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38.利用自己的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39.孩子当众发难的处理方法
40.用坚决的行动制止孩子的胡闹
41.有时忽视也是一种力量
42.要学会不进行责骂来引导孩子
43.寻找疼爱与规训之间的平衡
44.灌输独立意识摆脱孩子的“纠缠”
第四章 让孩子成为学习高手
第五章 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六章 做父母的基本功
不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道貌岸然地对孩子进行训导,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企求,当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便不愿向父母吐露心事,而只好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同龄人的经历有限,经验往往肤浅,思想也不成熟,孩子们虽在一起有过所谓更深的交流,但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相对来说并得不到多大的提高,而父母却因不平等的待遇失去了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的机会,这对孩子的心里发展是一种妨碍和伤害。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依赖,加强了与子女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间在感情上有这样密切联系的,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问题,而要使孩子顺利成长,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获得的。
  当孩子开始询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之类话的时候,做家长的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轻易一语搪塞地对孩子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快去玩你的去吧!”那我们可就一下子将孩子对父母那善良而美好的关心推开了!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冷酷无情地挡在门外了!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的事与我无关,凡只要不关我的事,都不要管。这就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就等于公开向孩子传授并灌输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那种自我的腐朽意识和观点。可见这样做的话,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关心父母了。
这本书的书名,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教会”。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于说“我的孩子很聪明”或者“我的孩子很叛逆”,仿佛孩子的特质是固定不变的。然而,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孩子是可以被“教”出来的。这个概念太有冲击力了,它直接挑战了我们关于天赋和命运的传统认知。我一直认为,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作为父母,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塑造者”。但是,如果孩子是可以被教出来的,那么意味着我们作为父母,拥有更大的能动性和责任。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教育的主导者。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沉重。兴奋的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沉重的是,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预期,我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的能力?这本书的出现,将这种思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让孩子学得更好,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一个更有效的“引路人”。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育儿理念,是否过于依赖孩子的天赋,而忽略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
评分《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充满了启发性和颠覆性。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天性决定的,而父母的角色更多是扮演一个“引导者”,而非“塑造者”。然而,这句话却直接抛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教育,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技能。这对于无数在育儿道路上感到迷茫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拥有改变和创造的空间。我一直深信,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常常苦于找不到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支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主动去“教”,去培养,去塑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揭示,究竟什么样的“教”才是真正有效的,它又将如何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具智慧、更有方法的父母。
评分这本《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的书名,一开始就抓住了我。作为一位正在努力摸索育儿之路的家长,我常常会陷入一种焦虑:我的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是不是有些教育方法,只有“懂行”的人才能掌握?然而,这本书却用一个如此直接而有力的标题,给我了一个巨大的启示——教育,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技能。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颠覆性,让我对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产生了动摇。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分强调了孩子的“天资”,而忽略了父母自身学习和成长的空间?是不是我们潜意识里,把教育这件如此重要的事情,看作是一种“顺其自然”或者“碰运气”的结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充满希望的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我不是一位“天生的”育儿专家,我也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中的智慧,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方法的教育者。这种赋权感,对于很多处于育儿迷茫期的父母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究竟提供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和理念,能够帮助我从“不会教”变成“会教”。
评分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有时候,看着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或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瓶颈,我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我尝试过各种网上的育儿文章、社区的经验分享,但总感觉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巨大空白。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些零散的技巧,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本质的角度,探讨了“教”这件事的根本。它让我明白,教育孩子并非仅仅是“管教”或者“说教”,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理解、引导、支持和陪伴。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教育方式,是否过于急躁、过于功利,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在动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从内而外的,是从理解孩子的需求出发,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能力。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对育儿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种被动的应对,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创造。我开始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的孩子,找到更适合他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别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单而直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这句话仿佛是对我多年的育儿困惑的一次精准诊断。我常常陷入一种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的孩子天生就不擅长某个方面?是不是有些教育方法,只有“天生具有教育天赋”的人才能做到?然而,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告诉我:教育,是可以被习得的。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提醒,让我意识到,我可能一直以来都把教育这件事看得过于神秘,过于依赖所谓的“天赋”。它鼓励我将目光从孩子的“天生特质”转向我们作为父母的“后天学习”。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能量。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实践。我开始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拆解“教育”这个复杂概念的?它又将为我揭示哪些不为人知的“教育秘籍”,让我能够真正地“教”出孩子应有的能力和品质。
评分《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直击痛点、振聋发聩的。我们常常习惯于用“天赋”来解释孩子的差异,用“天性”来理解孩子的行为。然而,这句话却反其道而行之,抛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教育,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这让我瞬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会因为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感到焦虑,会怀疑自己是否“天生”就没有育儿的才能。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并且“会不会”是可以学会的。这种观点,无疑给无数正在为育儿而烦恼的家长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一种行动上的召唤,鼓励我们主动去学习,去掌握“教”的艺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揭示,究竟是什么样的“教”,才能真正地“教”出孩子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评分《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作为父母最核心的痛点。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拥有出色的能力,但有时候,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我们却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我们常常会想,是不是我的孩子天生就不适合某个领域?是不是我没有遗传到“教育天赋”?这本书却用一个反问句,然后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是教出来的”。这不仅是一种观点,更是一种信念的传递。它告诉我,教育并非遥不可及,也非高不可攀,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技能。这种观点极大地减轻了我的一些焦虑,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无助的旁观者,而是一个有能力去影响和塑造的教育者。我迫切地想了解,这本书将如何深入地解析“教”的本质,它又会为我提供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让我能够真正地将“教”这个概念付诸实践,从而帮助我的孩子更好地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简直就像是在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常常会因为孩子在学习上或者行为上的一些问题而感到沮丧,甚至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天生就没有做好父母的“资质”。我们习惯于把很多事情归结于“天生的”或者“性格使然”,似乎一旦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就很难再有改变的余地。然而,这本书却用一个非常有力的论断,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教育,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后天学习和掌握的技能。这句话太重要了,它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无助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可以主动作为的教育者。这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有信心去探索,去学习,去提升自己作为父母的教育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究竟是如何将“教”这个概念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的,它又能如何帮助我找到真正适合我的孩子,也适合我的教育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多年来在育儿道路上摸索的迷茫。我曾经常常陷入一种思维误区:孩子的很多特质,比如性格、学习能力,是不是天生就注定了?而作为父母,我们最多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无法真正地“改变”或“塑造”。但是,这本书以一个如此直接的提问和肯定的回答,彻底颠覆了我这个固有的观念。它告诉我,教育的能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是可以被“教”出来的。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希望。我意识到,与其纠结于孩子“天生”如何,不如专注于我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能力提升。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和可能性。我不再觉得育儿是一场与孩子天性的“博弈”,而是一场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赢得的“实践”。我非常期待了解书中究竟是如何将“教”这个概念具体化、系统化的,它又能提供哪些具体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真正掌握“教”的艺术。
评分当我看到《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这个书名时,一股强烈的共鸣感瞬间涌上心头。作为一位每天都在与孩子打交道的家长,我深切体会到育儿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这样做了,孩子还是不听?为什么我努力去教,孩子却似乎学不会?这些问题反复折磨着我,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而这本书,以“是教出来的”这样一个充满力量的论断,直接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它似乎在告诉我,孩子的成长并非完全由天赋决定,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引导。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振奋的观点!它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不再是单纯地等待孩子“开窍”,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去“教”出更好的孩子。这种主动的姿态,让我感到育儿不再是茫茫大海中的漂泊,而是有了明确的航向和工具。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具体阐述“教”这个概念的,它又提供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而不是一个仅仅“陪着孩子长大”的家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