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个体选择与宏观表征
定价:42.00元
作者:王成军、冯涛、刘华、李晓曼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0303431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个体选择与宏观表征》系统地分析了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以及我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状况;对个体选择、人口迁移、迁移选择性等基础理论作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从科技人力资源的微观流动态势及其个人选择模型等方面阐述了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微观动机与行为表现;从社会群体的形成过程入手,在对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给出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宏观流动态势分析;而后结合具体的科研实践,对西部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及其宏观表现、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起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了实证分析。
《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个体选择与宏观表征》可供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师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总序(张来武)
前言
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况
节 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流动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节 个体决策理论
第二节 迁移理论回顾和反思
第三节 迁移选择性和迁移后果
第三章 科技人力资源个体选择的微观动机与行为表现
节 科技人力资源的微观流动态势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的个体选择模型
第四章 科技人力资源群体形成的社会效应
节 群体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第二节 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系统
第三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宏观流动态势分析
第五章 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集聚状况
节 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调查简介
第二节 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调查的问卷设计
第三节 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调查的结果分析
第四节 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集聚的社会效应分析
第六章 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起点——洞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表现
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第三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区域科技人力资源职业状况调查
附录二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对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一直抱有敬畏与期待。这本书成功地将经济学中的行为模型、社会学中的网络分析以及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极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它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某些纯粹的经济学论文,要来得更为流畅和富有张力。在论述宏观层面的“表征”时,作者似乎不满足于用GDP或专利产出来衡量成功,而是引入了诸如知识溢出效应、区域创新磁极的形成等更具动态性的指标。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抉择之间的不断切换,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既能把握全局,又不失细节的清醒。读完后,我立刻联想到当前一些关于人才引进政策的讨论,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更具批判性、更少教条主义的参照系。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当人才“流动”时,我们真正损失或获得的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处理得非常考究,每一章节的过渡都显得十分自然,这对于一本涉及复杂理论建构的著作来说,实属不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对个体选择影响时的细腻笔触。书中并不假设所有人都拥有完美的信息,而是探讨了在信息壁垒下,个体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或专业声誉进行风险对冲,进而做出看似最优的流动选择。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理性人假设”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一个僵硬的数学符号,而是一个在现实泥沼中艰难前行的决策者形象。学术的严谨性没有被牺牲,但叙事的温度却得以保留,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着逻辑的藤蔓,一步步爬升到作者所构建的理论高地。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学术沟通范例。
评分这本著作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整合,更在于它提出了几个极具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它清晰地描绘了一个技术驱动型社会中,知识工作者所面临的“选择的悖论”——更多的选择权是否真的带来了更高的满意度?书中通过对不同代际和学科背景人才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隐藏在“高薪诱惑”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张力。作者对“宏观表征”的探讨也十分深刻,不仅仅停留在统计数字的层面,而是试图捕捉那些难以量化的“群体心理”与“文化惯性”是如何塑造人才流动的整体趋势的。全书的收尾部分,并未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系列需要持续关注的开放性问题,这种负责任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它就像是一份精良的路线图,为未来十年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是一部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回报丰厚的作品。我通常对探讨人力资源流动的书籍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容易陷入对“效率至上”的片面追求。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它没有将“人”简化为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权衡、风险与期望构成的决策矩阵中进行考察。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它们并非孤立的成功或失败故事,而是被用来验证或反驳某种既有理论假设的有力工具。比如,书中对特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如何通过非货币化的因素——如学术自由度、家庭生活质量等——来塑造人才的长期依附性所做的描述,细腻得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对软性指标的量化与解读,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高端的圆桌辩论,而非被动接受单一的观点灌输。
评分书架上那一排厚重的学术著作中,唯独这本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极具洞察力的气息。初翻阅时,我便被其精妙的结构所吸引。它似乎不是那种仅仅罗列数据和理论的僵硬文本,而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地图,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一个在当代社会中日益凸显的复杂议题。作者对于“流动”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极其精准,避免了许多同类研究中常见的宽泛化处理。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从初入职场的博士后到经验丰富的首席科学家,他们在职业路径选择上的决策机制差异,被剖析得入木三分。这绝非简单的归纳,而是结合了扎实的实证分析与深刻的社会学洞察。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个体理性选择时,如何巧妙地融入了宏观环境的制约与激励,那种双向互动的阐释,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对“人才去向”这一看似寻常的现象,产生全新的、多维度的理解。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语言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