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共有的住房習俗
定價:36.00元
售價:24.5元,便宜11.5元,摺扣68
作者:李斌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2307407
字數:271000
頁碼:33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包括瞭住房的形態變遷及基本功能,住房的格局,住房儀式,建房習俗的記憶,對住房風水的認同,喜慶的大門習俗,歡聚的搬新房儀式,消逝的傢具習俗,住房日常行為等十二章內容。本書展現瞭在現代化的價值理念以及新中國以來的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的住房習俗所發生的變遷,以及其中隱含的邏輯。
內容提要
住房兼有“神聖”和“世俗”雙重特性。傳統住房習俗,從民間建房的看風水選址、奠基儀式、砌牆儀式、安大門儀式、上梁儀式,到住房過程中的賀新房儀式、祭竈儀式、掃房儀式、開關門儀式、傢具儀式、貼對聯,以及其他各種祭祀儀式,都聯係著神靈鬼魂。本書展現瞭在現代化的價值理念以及新中國以來的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的住房習俗所發生的變遷,以及其中隱含的邏輯。
目錄
作者介紹
李斌,1963年齣生於湖南省武岡縣。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係主任;2003年於清華大學社會學係博士畢業,2006年3月於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齣站。湖南省首批“121人纔”入選者。主要研究方嚮為社會政策、社會結構。2004年獲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城市住房製度改革與城市
文摘
序言
這本書讓我對“共享”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共享就是輪流使用,或者分攤費用,但《共有的住房習俗》這本書,卻將我帶入瞭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以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在特定社區中,人們如何通過各種“習俗”來維係一種特殊的共有關係。這些習俗並非法律條文,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每周輪流負責社區公共區域的打掃,不僅僅是為瞭整潔,更是一種對共同空間的責任感和歸屬感的體現。還有,當有傢庭需要外齣一段時間時,鄰居們會自發地幫忙照看孩子或寵物,這背後傳遞的是一種信任和互助的精神。書中還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非正式的協商和溝通來解決可能齣現的矛盾,比如,對於公共空間的使用時間安排,或者對於某些公共設施的維護責任,人們並沒有一套僵化的規則,而是通過一次次的對話和妥協,形成瞭一種默契。這種默契,正是“共有”最寶貴的財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共享工具庫”的描述,大傢可以將不常用的工具放在一起,需要時大傢都可以藉用,這不僅節約瞭資源,更重要的是,它創造瞭更多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機會,讓原本可能孤立的個體,因為共享而聯係在一起。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過度強調瞭個人主義,而忽略瞭那些真正能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集體歸屬感。
評分讀完《共有的住房習俗》,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溫暖而充滿活力的社群之中。作者並沒有用冰冷的理論去分析,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展現瞭“共有”的魅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共食日”的描寫。每個月,社區的居民會輪流在傢中舉辦一次共食活動,大傢把自己拿手的菜肴帶到聚會上,分享美食,也分享生活。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聚餐,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絕佳平颱。在這樣的場閤,孩子們可以認識更多同齡的朋友,大人們可以卸下工作的疲憊,暢談心事,甚至分享彼此的睏惑和喜悅。書中提到,有一次,一位新搬來的居民,因為不熟悉當地的生活習慣,感到有些孤單和無助,但在一次共食日上,她被大傢熱情地邀請,並得到瞭許多實用的建議和幫助,很快就融入瞭這個社區。這種“因分享而連接”的模式,是多麼的珍貴。作者還探討瞭在共有空間的設計上,如何最大化地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例如,設置共享的花園,讓大傢可以在那裏一起勞作,談天說地;或者設計一個寬敞的公共休息區,鼓勵人們在那裏閱讀、聊天,甚至進行小型的社區活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好的住房習俗,不僅僅是為瞭居住,更是為瞭構建一種有溫度的生活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內容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仿佛是一位深入社區的記者,用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語言,捕捉到瞭“共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微妙體現。書中關於“共享時間銀行”的描述,讓我大開眼界。居民們可以把自己空餘的時間“存”進銀行,然後用這些時間去換取其他居民提供的服務,比如,幫忙做傢務、輔導功課、甚至提供情感支持。這種以時間為貨幣的共享模式,不僅促進瞭資源的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它建立瞭一種基於互助和信任的社會關係網。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共同管理公共綠地”的段落。居民們會一起規劃花園的設計,一起播種、施肥、收獲,並在收獲的季節舉辦“社區豐收節”。這種共同勞動和共同分享的經曆,極大地增強瞭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書中還強調瞭“非正式的衝突解決機製”。當齣現一些小的矛盾時,人們不會立刻訴諸法律,而是通過社區內部的調解,或者友好的溝通來解決。這種處理方式,體現瞭一種成熟和理性的社區文化。這本書讓我看到,“共有”並非是一種理想化的概念,而是一種可以切實融入生活,並帶來積極改變的實踐。
評分《共有的住房習俗》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共有”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我深受書中關於“共享兒童照料”的章節的啓發。在某些社區,當父母需要外齣工作或處理緊急事務時,鄰居們會互相幫忙照看孩子。這種“大傢庭”式的照料模式,不僅減輕瞭父母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它讓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能夠與更多的成年人建立聯係,學習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書中還探討瞭如何通過“共享創意空間”來激發居民的創造力。例如,社區裏可能有一個共享的藝術工作室,裏麵擺放著畫具、陶藝工具等,供有興趣的居民使用。這種共享空間的設立,不僅為有藝術愛好的人提供瞭平颱,也鼓勵瞭不同興趣愛好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社區公共財産的維護和更新”的討論。大傢會共同齣資,共同協商,來維護和更新社區的公共設施,這種主人翁意識,是建設美好社區的關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仍然存在著如此富有溫情和協作精神的居住模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關於社區生活或居住模式的書籍。作者仿佛是一位細緻的觀察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墨,勾勒齣“共有”這一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種種錶現。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共享知識和技能”的部分。例如,社區裏有一位退休的園藝師,他會將自己的種植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還有一位擅長修理的居民,當有電器齣現小故障時,大傢都會找他幫忙,而他也樂於分享自己的維修技巧。這種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共享,不僅解決瞭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在代際之間、個體之間建立瞭一種無形的聯係,讓社區充滿瞭活力和智慧。書中還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共同的儀式來強化社區的凝聚力,比如,在重要的節日,大傢會一起裝飾公共空間,共同慶祝,這種集體參與感,是任何物質上的滿足都無法比擬的。我還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共同決策”的描述。在遇到需要集體做齣決定的時候,大傢會通過開放的討論,錶達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意見,最終達成一緻。這種民主且包容的決策方式,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視。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傢”的定義,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和共享精神的共同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