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
定价:45.00元
作者:顾钢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61839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编辑推荐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内容提要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目录
·特稿 对比视觉与创新精神——论《训民正音》的语言学价值 “文化研究”与“学术创新”之我见·语言学 中国儿童劝说行为能力发展序列的实证研究 外儿童语用能力及其习得研究状况 浅析汉语儿童早期名词的泛化现象 汉语儿童对全称量诃“每”和“都”习得情况的初步研究 汉语儿童对动词词组省略的习得研究 28~72个月普通话儿童辅音习得研究 汉语儿童主/宾语定语从句理解研究 “视点”与日语语法解释 R U OK?——英语手机短信息语言特点分析·翻译 日语“翻译体”——柳父章翻译研究 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口译质量 记者招待会交替传译中意义处理的研究 汉语主题句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下张爱玲的改写——从《金锁记》到The Golden Cangue 《红楼梦》中“心”字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House“功能—语用”模式下的《雷雨》英译本评价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文化缺省的处理——以《西游记》两英译本为例·文学与文化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郭敬明青春小说的流行 浪漫激隋与现实批判:马克雷和欧文战地诗歌赏析 一次拯救灵魂的尝试——读劳伦斯的《骑马出走的女人》 浅谈圣愚现象及其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简析《印度之行》中的不平等的话语权关系 “蛇”意象之文化阐释一以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为个案 一位科学家眼中的商业社会形象——分析约翰·斯坦贝克的《蛇》·外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语言测试课中的应用和反思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见习中的课堂观察记录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ADHD儿童的教学原则和行为干预在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的文化比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虔诚的克制与尊重。 很多关于文化差异的书籍,很容易滑向“文化优越论”或者陷入刻板印象的泥潭,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得体。它不是在评判哪种文化更“优越”,而是在描绘不同文化在面对相似的人类生存问题时,选择了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案和表达方式。举例来说,书中对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分析,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对立起来,而是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对“失败”的集体记忆和个人解读方式,展示了其背后的文化逻辑链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案例,这些案例的描述充满了同理心,让人感受到对被研究群体的深切关怀。阅读这些案例时,我几乎能闻到书中描述的那些异国市井的气息,感受到当地人面对抉择时的纠结与挣扎。这种人本主义的关怀,使得这本书在学术的严谨性之外,增添了宝贵的人文温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它对语言结构如何塑造思维模式的探讨上,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一个全新视角。 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词汇对比上,而是深入到了语法结构和认知框架的层面,这一点非常对我的胃口。我一直对语言如何影响我们感知时间、空间以及道德判断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去理解这一切。例如,书中对比了主谓宾结构与SVO(主语-动词-宾语)等不同句法在影响说话者对“责任归属”时的微妙差异,这种分析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引用了大量的语言学实验数据作为支撑,论证严谨,令人信服。读到这些部分时,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反复思考自己母语的表达习惯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日常思维定势。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理论转化为清晰逻辑链条的魔力,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可以被消化和吸收,而不是让人望而却步。这种对语言哲学层面的深刻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性的文化介绍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风格,坦白讲,一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读完之后才体会到其中的匠心独运。 它的视觉设计似乎有意地模仿了某种“碎片化”的档案记录风格,大量的引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手稿片段、老旧的宣传画,甚至是某些失传语言的碑文拓片扫描件作为插图,这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带有一种“考古发掘”的仪式感。不像那些设计得过于现代、界面清爽的书籍,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是略微“粗粝”和“混杂”的,这种质感恰好呼应了其内容中对文化交汇与冲突的描绘。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身份认同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将不同来源的视觉元素并置,产生了强烈的张力,迫使读者主动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解读,它拒绝了单一的、整洁的叙事,转而拥抱了历史留下的层层叠叠的痕迹。这种视觉语言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沉浸感,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而是一种多感官的体验。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比较功利的心态来的,毕竟名字里带着“研究”二字,总觉得会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生活,仿佛不是在进行学术探讨,而是在讲述一段段发生在世界角落里的生动故事。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语境下非语言交流手势的分析,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着实让人惊叹。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沉默”的含义,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安静”的简单理解。以前总觉得沉默就是缺乏表达,但读完后才明白,在某些文化中,深思熟虑后的留白,其信息量可能远超滔滔不绝的言语。这种将宏大的文化现象拆解到个体交流层面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高冷的学科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能联想到自己过去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那些“语塞”瞬间,然后恍然大悟。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不直接灌输结论,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去体验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碰撞,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它更像是一本“文化解码手册”,而不是一本传统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对“文化变迁”这一主题的探讨,可以说是全书中最具思辨性的部分,它让我对“永恒不变的文化本质”这一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作者没有将文化视为一个静止的、可以被清晰界定的实体,反而将其描绘成一个持续流动、不断与外部力量进行复杂博弈的动态系统。尤其是在分析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时,书中展示的案例极具前瞻性。我记得作者分析了社交媒体上某个小语种社区如何利用新的数字化工具来复兴或重塑其古老的节日习俗,这种新旧媒介的交织和作用机制,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充满了张力。这让我意识到,文化研究绝不是研究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要紧跟时代脉搏,观察活生生的变化。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之间的桥梁,让读者不得不思考,我们今天所坚信的“文化常识”,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会以何种面貌被重新定义。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预警和思考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