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华语典(1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新世界文库
: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郭灿金,许晖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022865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传统文化经典入门读本,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汉语的每一个字、词或句,在穿越文明的长河,经过历史的萃取,都包含着丰富的文明义量。当我们沉醉于她那更迭着文明印记的无数传奇故事以及“无穷动”的美感之时,作为一种文化的子孙,更应该透过这种种表象,一窥散落在文史哲海洋之中的东方文化那新奇瑰丽的神情、变幻莫测的思维力度,以及朴实而厚重的智慧,只有这些基础的训练和从头开始的学习,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神髓,并将它发扬光大……
文史哲连读(代序)日常口语“封建”“”不相容“肮脏”原是褒义词“龌龊”本非指卑鄙 “笨蛋”原来并不笨 “市侩”不是骂人话 “富家翁”不思进取 李陵突围“鸟兽散” “家累”本义家底厚 “假寐”不是装睡觉 “行李”原本是“行理” “桃李”初是蒺藜 “端午”本来是“端五” “后来居上”是讽刺 “甚嚣尘上”无贬义 “冯唐易老”是胡扯 “司空见惯”浑闲事 “满城风雨”是秋景 “柳暗花明”柳成荫 “鹿死谁手”是谦虚 “噤若寒蝉”是罪人 “流连忘返”有讲究 “痴人说梦”梦中梦 “子虚”“乌有’:爱辩论 反义同词说“销魂” “”古来不 自己”乔迁”不合适 “谈何容易”误千年食物类 饮酒之位称“爵位” “钟鸣鼎食”等级制 为何“君子远庖厨” “牺牲”本是祭祀品 “嗟来之食”怎么“嗟” 挂羊头卖狗肉 “苜蓿”“葡萄”波斯来 “胡椒”之“胡”指何方 朱门酒肉并不臭 “吃醋”本是开玩笑 “味道”含有大文化动物类 “犹豫”原是两动物 “灵犀”本是一神兽 “得过且过”是鸟叫 “飞黄腾达”是神马 “渴睡”本来是“貉睡” 小怪物“含沙射影” “雕虫小技”什么虫 “怪哉”乃是一小虫 “蜀犬”为何会“吠日” “孺子牛”做谁的牛 “牛鬼”“蛇神”守佛法 “鸳鸯”早指兄弟 “高足”本来是驿马 蟋蟀为何叫“促织” “牢骚”原来是刷马 公明仪“对牛弹琴” 风马牛不相及 如何“树倒猢狲散”钱财珠宝 人老珠黄:人与珍珠同寿命 “翡翠”本是翡翠鸟 汉朝就有“压岁钱” “镀金”早讽刺谁 “安息香”自伊朗来 十万贯钱能通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谁“千里送鹅毛” 不可随便“敲竹杠” 索取财物“打秋风” 周赧王“债台高筑” “囊中羞涩”是撒谎朋友诚信 “朋”“友”含义有区别 “连襟”原来是朋友 “门神”本是两兄弟 “金兰之交”金兰契 自古争相赞“爪牙” 四好友“莫逆之交” “倾盖”之交称莫逆 “焦头烂额”为上客 “下榻”原是待贵客 “袍泽”本是内外衣合称 秀才人情半张纸 不可“贵人多忘事” “一言九鼎”有多重 “一诺千金”是季布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朋友绝交称“割席”女性称谓 “二八”芳龄十六岁 淑女、美人和佳人 “小家碧玉”为人妾 “丫头”本是一戏称 “夫人”原不好乱叫 古人为何怕“尤物” 小人爱人日“姑息” 何为“女大十八变” 如此神奇“石榴裙” 妇女“画眉”有韵事 “金屋藏娇”非“娇”妻 杨贵妃是“解语花” “燕尔新婚”弃妇怨 “半老徐娘”尚多情 “我见犹怜”况老奴 “三从四德”女人经男性称谓 “千金”原本是男儿 “汉子”本是贱男人 “宁馨儿”是好孩子 “流氓”古今义不同 “无赖”本非浪荡子 “绅士”身份差别大 “烈士”并非身已死 “犬子”称谓分场合 “麒麟儿”只能称谓他人儿 “螟蛉之子”乃义子青楼类 提供“闭门羹” 设局称“设法” 家属“戴绿帽” “青楼”何以变妓院 “相公”尊称变男妓 “入幕之宾”同性恋 无性婚姻日“对食“ “”来历有三种 “七情六欲”挨个数江湖术语 天机不可泄露 何为“一问三不知” “铁公鸡”一毛不拔 在太岁头上动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三教九流”说分明 “贵人”自古多显赫 来龙去脉:望气观势风水学 “板眼”是个大规矩 “习气”因为不觉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曹操曹操到 为何“天打五雷轰” “走后门”是滑稽戏 “浪子”从来不可羡 细数“十八般武艺” 打入“十八层” “十恶不赦”哪十恶爱情、婚姻与家庭 “七夕”本来是六夕 “青梅竹马”怎么玩 唐人早见“月老” “连理”原来是棵树 “瓜葛”之亲是远亲 心中何来千千结 成婚为何称“合卺” “洞房”何时指婚房 “耳边风”是秋天风 “河可东狮吼”是谁吼 恨不相逢未嫁时 糟糠之妻不下堂 “冤家”可恨又可爱 “婚姻”形式挨个数 哪类夫妻称“伉俪”帝王将相 “县官”初称天子 “和事佬”原是皇帝 “孤注”原指宋真宗 四君王“声名狼藉” 皇帝女婿称“禁脔” 孟尝君“高枕无忧” 信陵君“窃符救赵” 王顾左右而言他 晋景公“鞭长莫及” 楚平王“尾大不掉” 齐威王“一鸣惊人” 两大臣“汗流浃背”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扶不起的阿斗兵家奇谋 天罗地网:天地倾斜的漏洞 何为“空手套白狼” 史上早“苦肉计” “与虎谋皮”穷折腾 秦国“坐山观虎斗” 楚宋盟“尔虞我” 李义府“笑里藏刀” 阴谋“二桃杀三士” 九层台“危如累卵” “吴下阿蒙”刮目看 “杀手锏”是“撒手锏” “铁马”原来是风铃 “风筝”原来是间谍 早“口令”是“躲艟” 一不做,二不休 无所不用其极官场用语 “衙门”原本叫“牙门” “班房”原来是门房 “州官”为何要“放火” “补丁”原为标官阶 “交椅”本来是马扎 “风闻”就可去弹劾. 唐代始有“罗织”罪 “捋虎须”撩拨孙权 寇准胡须被“溜须” 岳飞之罪“莫须有” 奸秦桧“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遭讽刺 “狗尾续貂”瞎封官 “刮地皮”者身已死 “明镜高悬”是秦镜 “如坐针毡”说忠臣职业术语 运筹帷幄:算筹的学问 “老生常谈”算命准 “差遣”曾为一职称 对策:两千年的“学术”训练 “团结”唐代称“健儿” “使者”曾是大祸害 “观察”为官多摆设 检讨:掌修国史的官职 “宗师”原为一官名 “教授”亦为一官衔 “鸡鸣狗盗”救性命 小偷为何叫“君子” “风调雨顺”四金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儒道知识 “忠恕”之道:先人后己 “思无邪”意思为“无涯” 孔子是条“丧家狗” 孔夫子“招摇过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舍我其谁”说孟子 “出尔反尔”要警惕 “好好先生”司马徽 “社稷”本是两祭坛 “大人”“小人”细辨析 “楷”“模”本是两棵树 “掣肘”乃变相劝谏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生一世”有多久 兄弟俩“大器晚成” 化干戈为玉帛人事地名 “沧海桑田”哪个海 “雷池”一地今何在 “大雅之堂”在何方 “安乐窝”是穷人住 “”本是铺 七月十五开“鬼门关” “城狐社鼠”是小人 谁早“家徒四壁” “结草衔环”好神奇 故乡缘何称“桑梓”科举文艺 何为“天字号” 状元郎“独占鳌头” 五魁首:五经的头一名 “名落孙山”真滑稽 唐宋无人“中三元” “敲门砖”应付科举 “万卷”该有多少书 一寸光阴一寸金 “借光”不用凿墙壁 “汗青”本是烤青竹 古人稿费叫“润笔” 朝廷诏令“大手笔” “刀笔吏”岂能领兵 古人怎样“掉书袋” 李太白“妙笔生花” 苏东坡是“门外汉” “阳卷白雪”高雅中医知识 “别来无恙”怕传染 中医为何称“杏林” 行医为何称“悬壶” “针灸”疗法有两种 “”原来止悲痛 “应声虫”是一种怪病 “烦恼”之病在心神 “医易同源”是常识 “神圣”主要说中医传统名词 “意思”本有大内涵 “世界”到底有多大 “学问”一词含方法 “赤子”本义是婴儿 “文学”的官方色彩 “天经地义”说正理 经常:不能更改的常态 “方便”里有大法门 “混沌”近乎“道” “炉火纯青”高境 “情感”含义有升华 :传统文化的神髓
郭灿金,生于1967年,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教师。著有《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49个人物》《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十九类事件》《趣读史记——十大悬案揭秘》《大唐盛世有争议的30个人》《中国人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新说文解词》《中华语典》等。许晖,六十年,主编过《“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著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自由作家。现居北京。
我真正开始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之清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像有些参考书那样,将知识点堆砌在一起,让人抓不住重点,而是采用了非常系统化的编排方式。比如,在梳理某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人名和观点,而是先勾勒出时代背景的宏观脉络,再层层递进地剖析核心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结构使得原本复杂难懂的文史哲概念,变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轻松入门。尤其欣赏它在术语解释上的严谨与精准,每一个关键概念都有详尽的溯源和界定,确保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无误。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梳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让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了清晰的航道图。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上,它真正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深入的“解析”能力。许多基础读物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这本书明显更进一步,致力于探讨“为什么”和“怎么看”。在解读一些经典的古代文献或哲学思想时,作者并没有采取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解读方式,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不同时代学者的主要观点和争议焦点。这使得读者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学术界长久以来的对话和思考过程,极大地拓宽了视野。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或存在多重解释的议题时的态度——坦诚地呈现不同流派的观点,并适当地给出自己的分析视角,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才是真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在手里的那一刻起,就感觉自己捧着的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有分量的文化珍品。封面那种内敛而典雅的配色,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字体选择上也颇为考究,楷书的庄重与宋体的清晰完美结合,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容质量有了极高的期待。内页的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在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看得出出版社在选材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装订也非常牢固,即便我这样经常需要查阅和翻动的读者,也完全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服役”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虽然内容厚重,但整体拿在手里却出奇地平衡,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中华文化精髓的尊重,也让每一次与它相伴的阅读时光都成为一种享受,远超我对一般“工具书”的想象。
评分从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的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信心和方向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史哲资料,人很容易产生“无从下手”的迷茫感。这套书,特别是它对“基本常识”的界定和梳理,就像是为我们这些门外汉搭建了一个坚固的底座。它不是故作高深地抛出艰涩的理论,而是脚踏实地地夯实基础,让你明白“立身之本”在哪里。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群并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教导者”位置,而是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引导我们认识这片广袤而深邃的文化领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态度和探究路径,让我在未来的阅读和学习中,拥有了更扎实、更自信的前进动力。
评分这套书的检索和索引系统设计得极为人性化,这对于经常需要进行深度研究和跨领域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尝试了几个比较刁钻的查询点,比如某个特定时期某个学派中被提及频率不高的次要人物的关联概念,或是某一个哲学名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细微差别,结果都能迅速、准确地定位到相关内容。这背后无疑是编辑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来构建一个复杂但高效的知识网络。很多工具书的索引往往只是简单地罗列词条,但这本书的索引更像是一张导览图,它不仅告诉你“在哪里”,还隐性地告诉你“它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这种详尽的互文性链接,让原本零散的知识点被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这极大地便利了我的研究工作,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