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大家小书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增订本) 9787200130157 苏培成

满58包邮 大家小书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增订本) 9787200130157 苏培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培成 著
图书标签:
  • 满58包邮
  • 大家小书
  • 增订本
  • 9787200130157
  • 苏培成
  • 图书
  • 教材
  • 教育
  • 学习
  • 阅读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0157
商品编码:2979978277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小书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增订本)

定价:29.80元

作者:苏培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200130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标点符号的使用
0标点符号总说
1句号(。)
2问号(?)
3叹号(!)
4逗号(,)
5顿号(、)
6分号(;)
7冒号(:)
8引号(“ ”)
9括号(( ))
10破折号(——)
11省略号(……)
12着重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图书简介:《满58包邮 大家小书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增订本) 9787200130157 苏培成》 (请注意:根据您的要求,以下简介将围绕一本假想的、主题与您提供的书名《满58包邮 大家小书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增订本)》风格相似,但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展开,以确保不包含原书的任何信息,并力求详尽和自然。) --- 《星汉灿烂:古代天文观测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作者: 陈景明 著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80755-123-4 定价: 89.00 元 内容提要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天空不仅仅是神灵的居所,更是王朝兴衰的预兆、农业生产的指南,以及科学探索的起点。《星汉灿烂:古代天文观测与中华文明的演进》一书,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景明教授耗费二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严谨的考据精神,系统梳理了自上古时期至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脉络、核心理论体系及其对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乃至哲学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不仅是天文学史的专业著作,更是一部融合了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文献学的通识读本。全书共分六大部分,从宇宙观的萌芽写起,层层递进,直至清代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天文机构改革,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仰望星空”的中国画卷。 第一部分:神话与萌芽——先秦时期的宇宙观构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条件下,早期中国人如何通过肉眼观察和口头传承,构建出最初的宇宙模型。《滴泉识天》中对二十八宿的命名逻辑、浑仪的早期形态,以及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嫦娥奔月)中蕴含的天文知识被细致剖析。特别关注了“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同期其他文明的宇宙论进行对比,揭示了中国古代观测体系的独特性——注重历法与人事的结合。 第二部分:制度化与标准化——秦汉至魏晋的官方天文体系 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天文观测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周礼·春官》中的星占官职体系被详细解读,重点阐述了汉代太史令制度的确立,以及落下闳、张衡等伟大科学家的贡献。本书详细描绘了张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并首次引入了对汉代简牍出土文献中关于“五星会合”记录的统计分析,证明了古代天文学家在长期观测中积累的惊人精度。 第三部分:历法革新与技术飞跃——隋唐至宋代的黄金时代 唐代是天文学家辈出的时代。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介绍僧一行及其《大衍历》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其中体现的球体几何学思想。宋代,政府对天文机构的投入空前,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关于磁偏角的记载被视为早期地磁学的曙光。我们首次公开展示了宋代雕版印刷术在天文图谱制作中的应用,如《太阴少阳中正图》的精美复制与技术解析,揭示了印刷术如何加速了知识的传播。 第四部分:与农耕的深度融合——宋元时期的实用天文学 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的核心功能是“知时”“布德”。本部分着重分析了郭守敬在元代对回归年的精确测定,以及他主持修建的大型天文台遗址的考古发现。通过对元代《授时历》的深入解读,探讨了寒食、中元等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关系,解释了古代农民如何仅凭日影和星位来指导耕种播种。书中特别穿插了对古代水利工程与天文观测结合案例的分析。 第五部分:世俗化与民间应用——明清时期的天文图景 明代官方天文学受到了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带来的新知识的冲击。本书细致对比了中国传统浑仪与西方象限仪的区别,并讨论了《崇祯历书》的编撰过程,展现了中西方科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民间天文现象的记录,如对彗星、流星雨的民间信仰和地方志中的记载,揭示了天文学在世俗文化中的普及程度。 第六部分:传统的终结与遗产的传承 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使得以历法立法为核心的传统天文机构逐渐解体。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世界科学史的贡献,尤其是其在预测天文现象和时间校准方面的成就。作者认为,古代中国留下的不仅仅是精确的历法,更是一种将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紧密结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这对现代科学哲学仍有启示意义。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推荐给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爱好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仰望星空”情怀的通识教育学生。阅读本书,你将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能理解古人是如何在星辰中寻找秩序与意义的。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大家小书》系列的书,单看名字就透着一股亲切劲儿,让人觉得这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著作。我最近刚入手了一本,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放在书架上的感觉就很不错。它那种小巧玲珑的尺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显然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平装本。装帧设计上,我觉得它挺有格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封面,而是用了比较沉稳的色调,给人一种“有料”的期待。我平时阅读习惯比较杂,从历史到科普都有涉猎,但总感觉有些书架上的“大部头”让人提不起精神。像这种“小书”系列,通常意味着内容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能用最短的时间抓住核心要点,这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猜想,这个“大家”可能指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学术地位,更可能指其思想的深刻性,用“小”的篇幅承载了“大”的智慧。我期待它能像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而不是一个说教者咄咄逼人。这本书的定价也比较合理,属于那种可以毫不犹豫地买回家,放心地分享给朋友的类型。希望它能像一块小小的磁铁,牢牢吸住读者的注意力,在浩瀚的书海中,提供一个可以安心休憩的知识港湾。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它使用的纸张类型,不是那种反光的亮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久读不累眼。这小册子的排版也很有讲究,字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展感,不会因为版面太紧凑而产生压迫感。我曾经读过一些排版很差的书,读几页下来眼睛就干涩酸痛,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我对这套书的定位非常好奇,它似乎想做一种知识的“快闪店”,在有限的空间里提供最高品质的知识体验。我个人对知识的普及类读物一直抱有很高的热情,因为好的科普或知识普及读物,能极大地拓宽普通人的认知边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联想到一些经典的外国口袋书系列,它们往往是陪伴读者度过漫长旅途或闲暇午后的最佳伴侣。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茶,彻底沉浸在这本书带来的知识海洋里,感受作者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便携性简直是满分。那种可以轻松塞进西装口袋或者小挎包的尺寸,意味着我可以在通勤的地铁上、候诊的医院里,甚至是在排队买咖啡的间隙,都能随时随地拿出来阅读几页。这种“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在当下社会几乎是刚需。很多时候,我们想阅读,但却被书本的体积和重量劝退了。一本轻便的“小书”,恰恰弥补了这种遗憾。它代表了一种“随时随地,知识不掉线”的生活态度。我更看重这种书籍带给我的那种无负担感,它不像厚重的专业教材那样令人望而生畏,而是像一个随时待命的知识伙伴。而且,这类精品小书往往在内容上更加聚焦,没有冗余的枝蔓,直击核心,这对于注重效率的读者来说,性价比极高。我甚至在考虑,是不是应该把全套的《大家小书》都收齐了,形成一个便携式的“袖珍图书馆”,随时为大脑充电。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的设计风格,给我一种复古又现代的奇妙融合感。它没有过度依赖那些时髦的、转瞬即逝的设计元素,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简约美学。这种设计哲学,似乎在暗示着书中的内容也是如此——追求的是永恒的价值,而非短暂的潮流。我关注到,它的书脊设计通常也很有特色,当你把多本这个系列的书并排放置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整体感,这对于有收集癖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好的书籍包装,是对作者心血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一种承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映射出出版方对于书籍品质的极致追求。我希望这本书的内页印刷质量也能与之匹配,墨色清晰,不晕染,这样才能保证阅读时的清晰度和愉悦感。总而言之,这本小书从外到内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让人相信它内部蕴含的知识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很多时候是冲着作者去的,苏培成这个名字在学术圈里是有一定分量的,尤其是在涉及到语言和文字规范的领域。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着更高的期待。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式的读物,而是会带着一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笔调,深入浅出地探讨某个特定领域的精髓。我尤其欣赏那些能把复杂概念简单化的作者,他们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更是知识的翻译官。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远远超出了普通读物的范畴,而接近于一种工具书的艺术化呈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打破我原有的认知壁垒。比如,如果它谈论的是一个看似寻常的话题,我期待它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刻规律。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功力。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可以直接应用到我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方法论,让阅读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效率的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