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编中文工具书 | 作者 | 刘晓军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7564220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新编中文工具书 》是中文系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中文工具书》的配套教材,目的在于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及部分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提供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参考书目,并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
| 作者简介 | |
| 刘晓军,2007年6月博士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2009年6月从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昆山市文化发展基金一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三部,发表CSSCI论文二十余篇。 |
| 目录 | |
| 讲综合类工具书 一、书目提要 1.《汉书·艺文志》 2.《隋书·经籍志》 3.《崇文总目》 4.《郡斋读书志校证》 5.《遂初堂书目》 6.《直斋书录解题》 7.《四库全书总目》 8.《增订书目答问补正》 9.《清代禁毁书目(补遗)》 10.《读书敏求记》 11.《贩书偶记》(附《贩书偶记续编》) 12.《中国丛书综录》(附《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13.《中国善本书提要》(附《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14.《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5.《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 16.《同书异名通检》(增订本)(附《同名异书通检》) 二、丛书类书 1.《十三经注疏》 2.《四库全书》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厚重的家伙刚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掂量分量就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一看书脊上的名字,嗯,“新编中文工具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实在劲儿,不像现在很多书搞得花里胡哨的。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一下现代汉语疑难词汇用法的书,毕竟工作里写报告的时候,总有些词儿不知道用哪个更精准,查字典又费时费力。这本工具书的排版相当清晰,那种老派的、带着墨香的字体看着舒服,不像有些新书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进一页纸里,密密麻麻的压迫感十足。我翻开目录,发现它的收录范围比我预期的要广得多,不仅仅是生僻词,连一些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也做了详尽的标注,这对于需要精雕细琢文字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比如,光是“的”、“地”、“得”这三个字,它用了足足十几页来剖析其用法和搭配禁忌,配的例句都是非常贴近日常工作和学习场景的,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它的编纂逻辑似乎是围绕着“实用性”展开的,而不是单纯地罗列知识点,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在工具书中是难能可贵的。我花了整个下午的时间,光是研究它对一些成语的“正误辨析”部分就觉得收获颇丰,很多我一直以来想当然的用法,在这本书里都被严谨地指出了偏差所在。我甚至有种预感,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未来几年内,它会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谋。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偏执要求的人,尤其是工具书,它需要经受得住高频率的翻阅和必要的批注。这本《新编中文工具书》在装帧上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首先是纸张的选择,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哑光质感的米白色纸张,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装订工艺,我特意尝试了将书页完全摊平,发现它能很好地保持平整,没有那种新书硬邦邦、一合上就弹开的毛病。这对于需要对照查阅、一手抄写笔记的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在内容细节上,它对古今异义词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用法,其实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本书不仅指出了这种差异,还给出了详细的演变路径和经典出处,这对于文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甚至发现,它对一些看似简单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都做了极其细致的讲解,比如那个常常被忽略的“顿号”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这在日常写作中常常是丢三落四的地方。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正确使用汉语”的详尽教科书,只是它把所有知识点都压缩在了需要的时候才能被激活的模块里。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对“新编”这两个字有点犯嘀咕,总觉得新编的工具书难免会掺杂太多作者个人主观的解读,毕竟语言规范这种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广泛的共识才能确立的。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在处理一些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汇、网络热词的收录上,态度极其审慎和专业。它没有盲目追赶潮流,把那些注定昙花一现的表达也收录进来,而是对那些已经有一定生命力和社会接受度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规范性的界定和分析。比如,关于一些新媒体用语的语法结构分析,它提供的视角非常学术化,既承认了语言的流动性和变化性,又坚守了基础语法的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某些特定领域的术语时,会引用相关的权威标准或国家规定,这让整本书的权威性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我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的“裁判”,而不是一个“评论员”。这本书扮演的就是一个沉默而公正的裁判角色。它的检索系统也设计得非常巧妙,我尝试用一些比较模糊的关键词去查找,都能很快定位到我想要的内容,这比那种纯粹按拼音顺序排列的工具书要高效得多。看得出来,编纂者在用户体验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不仅是语言的专家,更是使用者的朋友。
评分老实说,我手里已经有好几本不同版本的“汉语词典”和“规范手册”,但很多时候,查阅过程比解决问题本身还要复杂。这本《新编中文工具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无障碍设计”。它的解释体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读者是带着问题来的,而不是带着专业知识来的。因此,它避免了大量晦涩难懂的语言学术语,如果确实需要使用专业术语,它会立刻提供一个清晰易懂的解释,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回路。我特别关注了它对量词使用的规范部分,这简直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大难题。它不仅列举了常用的量词,还对一些特定行业(比如金融、建筑)的专业量词也进行了收录和解释,并且标注了这些量词的适用范围和限制。这让我能够自信地处理那些需要使用特定量词的专业文档。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严谨而友好”,它既有大学教材的扎实基础,又具备了日常查询手册的便捷高效。它没有试图灌输理论,而是专注于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痛点。这本书放在我身边,让我感觉自己手握了一把“语言的万能钥匙”,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文字难题,似乎都能迎刃而解,这是一种非常踏实的成就感。
评分最近我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跨部门协作,需要撰写很多需要精准传达的公文,之前因为用词不当吃过几次小亏,所以这次下决心要彻底提升自己的文本质量。选择这本工具书,纯粹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它带给我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近义词辨析时所采用的“语境对比法”。它不会简单地说A和B意思相近,而是会设置几个极端的语境,让你清晰地看到,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必须使用哪一个词汇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例如,在描述“效率”时,它区分了“速率”、“速度”和“效能”在管理学和物理学上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们这类需要精确表达管理概念的职业来说,是致命的知识点。此外,这本书对古今汉语的过渡部分也处理得非常圆融。很多古籍的阅读中出现的理解偏差,往往是因为对中间过渡时期的词义演变不了解。这本书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典与现代的语言使用习惯。我甚至发现,它在处理一些外来词的音译和规范写法时,也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确保了所提供的版本是最符合当前语言规范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随时待命的语言研究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