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1949-1956-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論 |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3-01 |
| 作者:儲著武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9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2032106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化建設實現瞭由新民民主主義文化嚮社會主義文化的轉變,開闢齣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上的開創與奠基時期,為此後各個時期文化發展奠定基礎。對於這個時期文化建設成就,必須充分肯定;但同時要正視文化建設中齣現的失誤與不足,總結經驗教訓。這個時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上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本書探討瞭1949—1956年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開展文化建設的理論、方針、政策以及在其理論、方針、政策指導下文化建設的過程與成就。本書不僅分析瞭五四以來中國文化發展趨嚮、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形成及其被確立為新中國成立後國傢文化建設原則的具體過程,還從文化建設具體方麵分析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文化建設的開展情況,突齣強調瞭這個時期文化建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書內容由緒論、正文7章(分彆是文化導源、文化建設、文化建製、文化方針、文化治理、文化範例、文化高潮)、結語、參考文獻、附錄組成。
儲著武,安徽嶽西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在《當代中國史研究》、《黨的文獻》、《安徽史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20餘篇。主持承擔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哲學社會科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949-1966)”(項目批準號:17BDJ053),並參加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
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最近讀到瞭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名字叫做《1949-1956-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論》。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僅是標題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國成立初期,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是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從一片荒蕪走嚮嶄新的文化圖景的。特彆是1949年到1956年這個時間段,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我想,這本書一定深入探討瞭那個時期,在政治變革的洪流中,如何構建新的思想體係、藝術形式、教育模式,甚至是社會價值觀念。它是否會觸及到那個時代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揚棄?對於西方文化的引入與排斥?又或者,對於大眾文化的啓濛與塑造?我非常期待能從中一窺究竟,理解在那個充滿理想主義和革命激情的時代,文化建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它為後來的中國文化發展奠定瞭怎樣的基礎。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透露著一種宏大的曆史敘事感,仿佛要為我們描繪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
評分作為一個對近現代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最近一本《1949-1956-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論》引起瞭我的極大關注。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國在建國初期,尤其是在1949年到1956年這個關鍵的曆史時期,是如何在一個全新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塑造和發展其文化麵貌的。我特彆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對以下問題的解答:在這個時期,文化建設的目標是什麼?它如何與國傢整體發展戰略相協調?當時的中國文化是如何處理與西方及其他國傢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在政治高壓和意識形態控製下,藝術傢、作傢和知識分子的創作空間有多大,他們又是如何應對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而又不失細節的分析,幫助我理解那個時代文化建設的復雜性、創造性以及所付齣的代價,從而更全麵地認識當代中國文化的形成過程。
評分最近被一本名為《1949-1956-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論》的書所吸引。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新中國成立後的最初幾年,是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構建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文化體係的。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著重分析,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和階級鬥爭的年代,文藝創作是如何圍繞著政治服務,並如何被賦予瞭教育和動員民眾的使命。書中是否會提及,在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湧現齣哪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品,它們又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政治理想的?我同樣好奇,當時的教育體係是如何進行的改革,特彆是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是如何在新的國傢建設需求下,培養新一代的建設者。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齣那個時代文化建設的宏大圖景,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刻變革。
評分最近偶然得知一本名為《1949-1956-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論》的書籍,立刻就被其鮮明的時代印記所吸引。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成立伊始,整個國傢都在經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文化作為社會發展的靈魂,其建設的軌跡無疑是那個時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尤其好奇,在這短短的七年間,當時的文化精英和領導者們,是如何在新的意識形態框架下,重新定義和構建中國文化的。這本書是否會重點分析當時在文學、藝術、戲劇、電影等各個領域湧現齣的標誌性作品,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它是否會深入剖析當時的文化政策是如何製定和實施的,例如“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政策的提齣與實踐,以及在教育領域,又是如何進行思想改造和知識普及的?我非常期待從這本書中,能夠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解答,理解那個特殊時期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麵貌。
評分我一直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段曆史充滿瞭好奇,尤其是文化建設方麵。最近看到一本名為《1949-1956-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史論》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振奮。這段時間,我常常在想,在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中,新中國是如何在一個全新的政治體製下,著手進行文化重建的。我想象這本書一定會詳細闡述那個時期,在確立馬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如何處理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復雜關係,以及如何學習和藉鑒蘇聯模式的文化經驗。是否會探討當時的知識分子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是積極的建設者,還是被動的服從者?又或者,書中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文化事件,例如整風運動對文化界的影響,或是對一些藝術流派的扶持與限製?我迫切希望能夠通過閱讀這本書,更清晰地認識那個年代文化發展的脈絡,理解其復雜性與多麵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當代中國文化的根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