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乌龙茶的世界
定价:60.00元
作者:陈焕堂、林世伟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02909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怎样鉴别茶干、茶汤、叶底?产地和海拔如何影响茶叶的口感风味?茶叶的品质为何受天候和制作的影响那么大?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来自茶菁中的哪些化学变化?所有这些疑问,《乌龙茶的世界》都将为你解答,与你分享无比珍贵的茶人心得、手艺和经验,为你讲述茶行不愿说、不想教、不外传的茶叶知识。
内容提要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茶的代表。乌龙茶的种类尤其丰富,茶的种植和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非常大。只有认识产地、海拔、季节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茶叶的香气与滋味来自与茶菁中的哪些化学变化,才能透彻了解乌龙茶的品质和影响乌龙茶口感的关键因素。台湾专业茶农、*职业茶人为您领航,从种茶、制茶到煮茶,从茶园、茶厂到茶席,带你一步一步寻茶、识茶,一点一滴品茶、赏茶,真正走进乌龙茶的世界。
目录
目录
自序——茶觅知音
Chapter1 品种、产地、季节、栽培——乌龙茶的基础知识
进入乌龙茶的世界——认识六大茶类
是茶类、品种,还是商品名?——什么是乌龙茶
专栏乌龙茶名称的今与昔
判断茶叶品质的四个角度——系统了解乌龙茶的世界
随茶叶变迁而变化的茶树品种——认识不同品种的适制性
买茶要看产地吗?——认识茶树生长与产地的关系
专栏买茶不只看海拔
合格的栽培才能养出合格的茶菁——栽培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品味不同季节的茶香——认识季节与茶叶品质的关联
手采才会有好茶?——认识采收方式、成本与品质的关系
Chapter2 手握、闻香、开汤、品尝——挑选好茶的方法
从科学角度认识茶叶的香气与滋味——关于茶叶化学
茶香哪里来?——寻找喜好香型的四个线索
苦涩哪里来?——化苦涩为醇和的四个关键
一心二叶的迷思——半发酵茶的采摘成熟度要求
专栏幼恰有底──被遗忘的“步留”
适性而制才能引出好滋味——好茶的制程应该如何
专栏生茶、青茶、熟茶
茶叶的精制过程——烘焙
看外形还是看外观?——茶叶要讲求外形吗?
使茶汤变苦涩的“积水红”——从汤色判断茶的品质
苦涩的白毫与清甜的包种——茶汤色泽与发酵程度
叶底,茶的履历表——了解叶底与品质的关系
Chapter3 清香、鲜爽、浓郁、醇和——认识各类乌龙茶
百年基业奠定的清香茶汤——文山包种茶
回归传统的甘醇茶汤——冻顶茶与红水乌龙
消失的番庄乌龙与新兴的红乌龙——番庄乌龙与红乌龙
产在高热夏季的茶——东方美人
七泡有余香的优良品种——铁观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高山茶
台湾茶区的新宠儿——红茶
陈香醇厚,还是火气十足——陈年老茶
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
福建漳平“台式乌龙茶”——台湾茶在大陆
凤凰水仙——香型多变
永春佛手——与禅道密不可分
漳平水仙——特立独行的茶饼
高海拔不代表高品质——乌龙茶的定价
有机茶是好茶?——有机茶的正确概念
看穿比赛茶背后的庞大商机——比赛茶迷思
到茶行买茶去——茶行的角色
专栏你买的是茶叶还是包装?
品出一杯馨芳——如何品茶
专栏买茶要领
作者介绍
陈焕堂,台湾茶艺协会甲等茶师,台湾省南投县十大杰出茶农,意翔村茶行负责人,曾花十年时间遍访台湾茶山,是专业茶人、评茶师,台湾多所社区大学讲师及应邀学者,是了解乌龙茶和台湾茶道的*茶人。
林世伟,毕业于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奕世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现任台北市中正社区大学、台北市内湖社区大学讲师。师从陈焕堂,热爱茶与茶道,专事研究茶叶生长及制作过程,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文摘
序言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舌尖上的微观宇宙》,完全颠覆了我对日常饮食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剖析食物化学和文化融合的奇妙手册。作者的文风极其犀利且充满洞察力,他并没有停留在食材本身的美好形容上,而是着重探讨了调味、发酵以及烹饪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味觉体验。书中对“鲜味”的理论分析,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视角,读来既烧脑又过瘾。尤其是关于不同地区如何利用自然发酵来延长食物生命周期的案例研究,比如欧洲的奶酪和亚洲的酱油,其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被解释得清晰易懂,配有精妙的图表辅助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欣赏美食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好吃”这个感性的层面。如果你是一个对“为什么好吃”比“它有多好吃”更感兴趣的食客,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大呼过瘾,它提供了理解我们餐桌文明的全新工具箱。
评分这本《茶韵流淌的诗篇》,简直是一场味觉与心灵的深度探险!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穿梭于浩瀚的茶叶世界,那种对每一片茶叶的敬畏与热爱,透过文字扑面而来。书中对不同茶类的起源、制作工艺的详尽描述,绝非枯燥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地域风情。比如,对于绿茶那种“清新如沐春风”的口感的捕捉,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刚被阳光亲吻过的鲜嫩气息。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对茶道精神的探讨,那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东方哲学底蕴,被阐释得既有高度又不失温度。读完后,我立刻想去寻觅一款上好的明前龙井,在袅袅升起的热气中,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时间的关系。这本书成功地将知识的普及、文化的传承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融为一体,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拓展了我对茶这一寻常饮品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每一口茶汤背后,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岁月的沉淀。
评分老实说,我带着一种近乎怀疑的态度打开《星空下的航海日志》,但很快就被它迷住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历史记录,而是一系列船长的手写信件和日志片段的集合。那种粗粝的、带着海盐味道的笔触,扑面而来,仿佛真的能听到桅杆的吱呀声和海浪拍打船体的巨响。作者对17、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描绘,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对人性的复杂刻画。他并没有把那些探险家美化成不朽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中,如何与恐惧、疾病和彼此的猜忌共存。书中关于如何仅凭星象和洋流来定位经纬度的描述,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数学与观察力的较量,让我对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油然生出无限的敬佩。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暴风雨描写,时而又沉静到只剩下遥远灯塔的微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充满牺牲的远航。
评分《都市丛林的植物密码》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公园里那些“常见”植物的看法。作者的观察角度极其微小而深刻,她聚焦的不是那些名贵的兰花或稀有的树种,而是路边不起眼的野草和墙角攀爬的藤蔓。她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的交叉视角,阐释了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建立起一套复杂的生存策略和社群关系。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某种杂草如何巧妙地利用街道的热岛效应来加速种子传播,以及不同树种在城市绿化带中如何竞争光照和水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叙事,让人在下次路过自家楼下的那棵小树时,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试图去破译它传递的生存信号。这本书不仅充满了扎实的生物学知识,更蕴含着一种对生命力的赞美和敬畏,它告诉我们,即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和美学价值。
评分我最近读的这本《失落的古代机械原理》,绝对是硬核爱好者的福音,但它的魅力却在于它如何将那些晦涩的古老发明变得生动有趣。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巴比伦的提水工具、古希腊的自动装置,乃至早期炼金术士的奇思妙想,描绘成一出出精彩的工程学戏剧。他不仅仅是复述发明,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发明背后的限制——为什么有些技术最终失传了?是材料的限制,还是社会结构不允许其发展?书中对“阿基米德螺旋”工作原理的分解和现代应用对比分析,极其到位,让你清晰地看到千年智慧的延续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口吻,将复杂的杠杆原理、齿轮咬合的逻辑,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完全消除了技术阅读的门槛。这本书证明了,历史和工程学可以碰撞出最令人兴奋的火花,它激发了我对动手实践和逻辑推理的极大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