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战苏德
定价:69.80元
作者:周明 董旻杰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20199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06版市面断货已久,且屡屡被盗版,此为全新增订升级版。
☆ 四百余幅彩图,详细解析二战*代表性的苏德两国及装备,全景展示两军勋章及各类肩领臂章。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大量精美彩图全方位、分阶段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德国的各军兵种以及相关的军衔符号、勋章、领章、臂章、肩章、证章和个人装备及用品,既深具资料性,又富有艺术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周明,笔名光亭,1971年出生,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曾任《国际展望》杂志编辑,创办“知兵堂”工作室,出版过《碧海群狼》《大德意志师》等多部著作,多次作为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军事栏目的嘉宾,现为《深度军事》公众号主笔。
董旻杰,长期从事军事历史图书的翻译、审校和编撰工作。自2004年起,先后撰写了《死神的镰刀:闪击西欧》《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装甲英豪——二战德军装甲兵上将温克和他的部队》等战史著作和大量战史文章,并参与审校了《闪击战:古德里安回忆录》《凯南日记》等军事译著。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个体命运之中。我记得有几个章节详细描绘了某个苏联士兵在斯大林格勒的寒冬中挣扎求生的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几乎让人窒息。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挣扎时,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让人深刻体会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与重塑。尤其对那些夹在意识形态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恐惧,都被细腻地捕捉下来。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役的书,更像是一部探讨人性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运作的社会学观察报告。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即使面对最惨烈的画面,也只是冷静地陈述事实,将判断和情感留给读者自己去完成,这种处理方式让作品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历史著作。它强迫你跳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去审视历史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作者似乎刻意避免提供任何简单的安慰或清晰的结论,相反,他不断抛出新的矛盾和不确定性,使得读者的认知在不断地被挑战和重构。例如,书中对双方高层决策失误的交叉对比分析,非常犀利,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异化了理性判断。这种对“谁是真正责任人”的追问,没有给出最终答案,而是将历史责任感的重量,均匀地压在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组织和个体身上。读完后,我感觉到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历史宿命般的沉重感,它迫使我反思战争的本质——它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不同组织文化和领导哲学的全面碰撞与崩溃。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批判性思维和耐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其对意识形态层面冲突的间接探讨。它没有直接展开哲学辩论,而是通过对基层士兵“世界观”的侧写,巧妙地揭示了宏大叙事是如何被日常生活经验所侵蚀或强化的。那些关于“保卫祖国”、“解放人民”的口号,在面对失去家园、亲人被屠戮的切肤之痛时,是如何被重新诠释或彻底抛弃的,书中有许多令人心碎的细节。作者仿佛在做一项人类行为学实验,观察在极端压力下,个体对“信仰”和“生存”的排序如何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对“信条与现实”的张力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它让我从一个更深层次去理解,为什么那场冲突会如此漫长和残酷——因为它不仅是领土的争夺,更是两种对“未来”的想象之间的殊死搏斗,而个体,只是这场想象力战争中的牺牲品和执行者。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对其详尽的资料搜集和严谨的考据功力感到震惊。它在某些技术层面的描绘上,展现了远超大众读物的专业性。比如,关于后勤补给链条的分析,作者似乎花了极大的精力去重建当时的运输网络和物资损耗率,这对于理解整个战局的走向提供了全新的、不那么光彩但极其真实的视角。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战争神话,在这本书里都被扎实的数据和档案证据所击碎,代之以更接近真实运转的机械逻辑。那种仿佛在档案馆里翻阅尘封卷宗的质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秘的乐趣。然而,这种极致的专业性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阅读门槛,某些涉及到具体装备型号和战术部署的段落,如果读者对军事史不甚了解,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但总的来说,对于追求深度和细节的军事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冷峻的诗意”。它不像传统历史读物那样干涩,也没有过度使用华丽辞藻,但它在描述自然环境或特定历史瞬间时,总能捕捉到一种令人屏主体呼吸的美感,即便是最残酷的景象。举例来说,对白俄罗斯沼泽地带的描写,既展现了泥泞对机械化的阻碍,也烘托出了一种亘古不变的、对人类战争不屑一顾的自然力量。作者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短促有力,如同炮火的间歇,时而舒缓绵长,像漫长的战壕围困。这种节奏感构建了一个宏大且富有情绪张力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来自于事件本身,更来自于对事件发生时空背景的精准捕捉和文学性的重现。这本书在叙事艺术上的追求,是它能从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