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色将帅 十大大将 黄克诚大将
定价:26.80元
作者:姚有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3912716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选取了黄克诚大将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黄克诚大将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挥兵塵战。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黄克诚是陈赓大将。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39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文摘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 黄克诚大将》:
苦读书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幼小的黄克诚,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了8个春秋。9岁那年,他的父亲和叔叔们在一起商量,感到黄家世世代代在贫困的山里头扑腾着,没有一个读书人,处处受人欺负,不如省吃俭用,攒点积蓄供养一个孩子上学。一番议论之后,父辈们议定从祭田里每家抽一担谷子作为学费,送聪明忠厚的黄克诚去上学。
在送黄克诚入私塾的头一天晚上,父亲把黄克诚叫到床前,抚摸着他的头,深情地说:“孩子,我和你叔叔们商量送你去上私塾,你要用心去学啊,多长些学问,免得什么事都求人。”黄克诚望着父亲过早衰老的面孔,不停地点着头,决心不辜负父辈们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克诚考入了永兴县县立高等小学。他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可以得到几块钱的奖学金。有时还利用课余时间,找点抄抄写写的差事,一年也能挣得几块钱。这样,既补贴了部分学习费用,同时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了不少社会知识。
黄克诚从小懂事,知道家里的日子不好过,只要放下书本,就总是手脚不闲地帮家里干活。下青村西面几十里有个马田墟,那里出木炭。下青村东面几十里有个黄婆垅,那里有金矿。到了冬天,地里没了什么活,黄克诚就挑上一副担子上马田墟挑木炭,到黄婆垅卖给矿工取暖,赚几个脚钱。几十里加几十里,一筐炭加一筐炭,可不是轻活。但是,为了挣几个钱吃饭,挣几个钱念书,他咬牙也得干。
黄克诚挑着一担炭走回下青村时,月亮已经挂上了树梢,他的肚子也咕咕地吵开了。他得在家里歇一宿,明天再上黄婆垅。
家门口,体态瘦削的母亲正倚在门框上,望眼欲穿。见到儿子回来了,她忙迎上前,用力接下儿子的担子,放在地上,拍打着儿子身上的灰尘,心疼地说:“顶着星星出去的,戴着月亮回来,怎么得了。”她又掂了掂担子的分量,嗔怪道:“叫你不要挑这么多,总是不听。”
黄克诚笑笑:“妈,叫你等急了吧!”
母亲往屋里推他:“快进屋吃饭去吧!保险饿得前心贴后背了。”
母子俩说着话,走进屋去。
屋里,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在风里忽闪着火苗,破旧的方桌上,有一盘咸菜,还有一个粗瓷碗,上面还盖了一个盘子。母亲揭开盘子,碗里盛着满满的粥,还冒着热气。
黄克诚看看粥,又看看母亲,疑惑地说:“妈,你吃过了?”
母亲连忙说:“我当然吃过了,吃过了。你赶了这么多路,也没点干的吃,真是作孽呀!”
黄克诚看着母亲苍白的脸,推开饭碗站起来:“妈,我上三叔家去,这碗粥,你喝了吧!”他走出门去。
母亲在后面叫:“这么晚了,你三叔还用你烧火?”儿子头也不回:“三叔的铺子关门晚,他准没吃饭呢!”
黄克诚的三叔叫黄清正,也在本村住,家里日子好过些,还开了个小铺子,卖个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黄克诚常常到三叔家,一面帮助三叔烧火,一面借火光看书,然后再吃上一顿饱饭。这也是饿肚子饿出来的窍门。这窍门可帮了大忙,不然的话,又要干活,又要念书,再吃不饱饭,就是铁打的人也支撑不了几天。好在三叔是至亲骨肉,看到侄子如此勤奋好学,又聪明伶俐,他也是从心里喜欢。
二儿子的刻苦感动了父亲,他想,家里再穷再苦,也要让儿子把书念下去。他有自己的想法,严格地讲,这想法也不能算是他自己的了,因为湖南农村许多户都是这样做的,就是不管家境如何,家里总要有个念书人,不然会受欺负的。黄清业决心让老大时玑、老三时琪都停学干活,全家保“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黄克诚。他想让黄克诚多念书,上衡阳,进省城,好好为黄家门上添点风光。有了父亲和全家的支持,黄克诚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
序言
无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封面那一抹深沉的红,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激荡。初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立刻将我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革命洪流中力挽狂澜的军事家们。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讲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不会像有些传记那样过于口语化或堆砌史料。作者在叙述事件的宏大背景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为细微的个人细节,让那些遥远的名字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他对某个战略决策前夜人物内心的描摹,那种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与坚持,让人读来感同身受。装帧的用心程度,直接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而不是囫囵吞枣。而且,随书附带的几幅历史照片,黑白分明,冲击力极强,为文字增添了无可替代的视觉佐证。这本书,从拿在手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次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让我得以跳脱出传统教科书的框架,去理解一位杰出军事领导者是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淬炼出其卓越能力的。它不仅仅记录了胜仗,更深刻地剖析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挫折和失误是如何被记录、被分析,并最终转化为未来决策的宝贵经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人物性格缺陷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洞察力,没有过度拔高,也没有恶意贬低,一切都放置在历史的辩证法中进行审视。这种全景式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留下的思考空间远大于简单的结论。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英雄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平衡艺术。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大人物传记”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空泛的赞美。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是其扎实的考据功底和冷静客观的笔调。每一处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引用,都似乎经过了多方交叉印证,没有那种武断的结论。对于军事策略的分析,作者似乎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当时的武器装备、后勤补给限制,以及敌我双方的指挥思想差异,使得所谓的“神机妙算”不再是玄学,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环境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战争的萌芽阶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习惯性地拿起一张地图,对照着文字中的地名进行比对,这种“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让人读起来心里踏实,对内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重构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的演变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年谱,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布局悬念和营造高潮。在描述关键的战役部署时,笔触变得极为凝练有力,仿佛能听到隆隆的炮火声和指挥官急促的命令。更难得的是,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神祇,也没有谁是彻头彻尾的恶人。作者坦诚地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与超凡的智慧并存的状态。我尤其欣赏那种对“人性”的挖掘,尤其是在艰难抉择面前,高层指挥员所需要付出的心力。读到某些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构当时的地理形势和兵力部署,思考自己处于那个位置会如何应对。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普通历史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军事心理学分析报告,夹杂着真实的历史洪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古典美学与现代思辨的结合。初看之下,可能觉得文字略显典雅,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到位,尤其在描绘环境或气氛时,那种意境的营造能力非常高超。比如,他描述某次长途行军的情景时,那种对疲惫、尘土和远方信念的交织描绘,几乎能让人闻到空气中的干燥和听到远方微弱的号角声。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学化的表达,并非是为了辞藻的华丽,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历史的真实性,让抽象的军事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它成功地避开了枯燥的教条式叙述,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美感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军事常识。这本书证明了,严肃的历史著作完全可以拥有极高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