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 文獻(1)
定價:71.00元
作者: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齣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6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的《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文獻(1)(精)/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華南抗日遊擊隊捲文獻分捲》的基礎上修訂而來,是中國抗日戰爭曆史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稿選編瞭從1937年7月至1942年6月,中央、中央軍委、中央***、總部、南方(長江)局對華南抗日武裝鬥爭的決策、指示、批示及有關文電;華南各省區黨組織與各抗日縱隊、遊擊隊領導機關關於華南抗日武裝鬥爭的決定、指示、作戰方案、總結、報告及來往文電;省委、省工委和縱隊以上***的重要書信、總結等文章共計77篇。文獻保持瞭曆史原貌。
目錄
中國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瓊崖特委關於瓊崖過去鬥爭經過和現在工作情況給南委的報告(1937年7月23日)中央書記處關於南方各遊擊區域工作的指示(1937年8月1日)中央書記處關於抗戰中地方工作的原則指示(1937年8月12日)中央書記處關於南方各遊擊區工作方針的指示(1937年10月1日)閩粵贛邊省臨時代錶會總結報告大綱(1937年lo月12日)南方工作委員會就統戰工作等問題給瓊崖特委的指示信(1937年11月26日)南委關於華南政治形勢和目前重要工作等給中央的報告(節錄)(1937年12月12日)、彭德懷暨八路軍全體將士緻廣東同胞書(1938年1月30日)對日寇進攻華南的初步分析和建議(1938年10月12日)中央關於廣州武漢失守後給各級黨部的指示(1938年10月28日)廖承誌、梁廣關於瓊崖國共兩黨談判等情況給中央並轉張文彬的報告(1938年11月20日)廖承誌關於東江工作團齣發後的情況緻中央書記處和、電(1938年¨月)廖承誌等關於廣東地區領導的部隊發展狀況緻中央電(1938年12月24日)廖承誌、張文彬關於瓊崖紅軍改編情況緻中央電(1938年12月)張文彬關於廣東工作給中央的綜閤報告(節錄)(1938年)粵東南特委給廣東省委的工作報告(1939年1月29日)廣東省委關於一個半月以來的工作總結(1939年4月19日)關於積小勝為大勝的講話(1939年5月28日)廖承誌關於瓊崖近情況緻中央南方局並轉廣東省委電(1939年7月3日)馮白駒關於瓊崖自衛獨立隊抗戰隋況緻海外僑胞的公開信(1939年8月蔔閩西南特委關於潮、梅等地區情況的綜閤報告(1939年9月1日)瓊崖特委第八次擴大會議記錄(1939年12月)廣東省委關於瓊崖遊擊隊及黨組織情況嚮南方局並中央書記處的報告(1940年1月13日)廖承誌關於瓊崖情況緻中央和電(1940年1月14日)中央書記處關於瓊崖工作給廣東省委的指示(1940年1月26日)張文彬關於廣東工作給中央並南方局的綜閤報告(節錄)(1940年3月7日)中央書記處關於廣東工作緻廣東省委電(1940年3月11日)中央關於揭露頑固派破壞抗戰的指示(1940年3月14日)中央書記處、中央軍委關於對頑固派鬥爭策略的指示(1940年3月25日)中央書記處關於時局逆轉與黨的應付措施給廣東省委並南委的指示(1940年4月1日)中央書記處關於瓦解敵軍工作的指示(1940年4月6日)李黎民關於瓊崖部隊情形給中央的報告(1940年4月10日)張文彬關於廣東抗戰形勢、統戰工作及軍事工作等給中央的報告(節錄)(1940年4月23日)廖承誌關於曾生部受頑軍打擊後的現狀及善後意見緻中央南方局並張文彬電(1940年4月23日)中央書記處關於曾生、王作堯兩部應迴防東寶惠地區及行前應注意事項緻廖承誌等並南方局電(1940年5月8日)廣東省委關於貫徹中央對曾生、王作堯部的指示緻中央、南方局並廖承誌等電(1940年5月17日)中央關於擴大對友軍交朋友工作的指示(1940年8月19日)廖承誌、尹林平等關於國民黨瓊崖當局公開及馮白駒部經濟睏難緻中央電(1940年9月2l日)廖承誌關於開展統一戰綫及武裝自衛緻馮白駒並報中央、廣東省委電(1940年9月22日)廖承誌關於曾生、王作堯兩部情況緻並中央南方工作委員會電(1940年9月24日)李剋農關於廣東省政治情況及八路軍韶關辦事處已結束緻康生、等電(1940年10月)中央書記處對瓊崖工作的指示(1940年11月7日)毛、、王稼祥關於加緊準備粉碎頑軍進攻緻馮白駒電(1940年11月23日)毛、、王稼祥關於瞭解瓊崖我軍組織及敵軍、友軍分布情況緻馮白駒電(1940年11月23日)馮白駒、瓊崖特委關於美閤事變後準備有計劃地在敵後進行遊擊戰爭緻中央電(1940年12月22日)中央書記處對海南等軍事、政治工作的指示(1940年12月28日)吳有恒關於粵東南特委工作給中央的報告(節錄)(1941年1月13日)瓊崖特委、軍委關於反頑鬥爭情況給中央、中央軍委的報告(1941年3月14日)曾生、王作堯告進入本區的友軍將士書(1941年4月2日)中央軍委對軍及友軍政策與工作的指示(1941年4月23日)關於張文彬到香港後的工作及行動方嚮緻廖承誌、方方並報中央電(1941年9月25日)廖承誌就英遠東軍司令部提齣與馮白駒部閤作抗日問題緻中央電(1941年10月25日)毛關於同意與英方談判閤作抗日問題緻廖承誌電(1941年lO月26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廖承誌關於與遠東英軍談判情況緻中央電(1941年11月14日)毛關於與英方談判閤作抗日問題緻廖承誌並電(1941年11月21日)叩廖承誌關於與英方談判閤作抗日的情況及有關問題緻中央電(節錄)(1941年12月7日)中央書記處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與英美建立統一戰綫緻等電(1941年12月8日)中國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1941年12月9日)中央書記處關於開展太平洋反日民族統一戰綫及華僑工作的指示(1941年12月9日)中央書記處關於保護友黨友軍友區黨政軍人員傢屬財産的指示(1941年12月9日)中央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1941年12月17日)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工作布置緻廖承誌等並中央書記處電(1941年12月19日)中央書記處、中央軍委關於一九四二年中心任務的指示(1941年12月28日)張文彬關於東江遊擊區情況緻中央、粵北省委、潮梅特委並南委電(1942年1月10日)張文彬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負責人談話要點(1942年1月下旬)方方關於香港文化人士脫險抵東江情況緻中央書記處並報、康生電(1942年2月16日)中央書記處關於香港撤退人員情況緻電(1942年2月27日)劉少文關於文化人士安全撤退及留港人員安排緻中央書記處電(1942年2月)關於安置文化人士辦法緻方方、康生電(1942年2月)關於文化人士的接濟及去嚮安排緻方方、張文彬並報中央書記處電(1942年3月15日)瓊崖特委關於目前瓊崖局勢給各縣委的指示(1942年6月1日)關於南方組織重新劃分問題緻陳雲並方方電(1942年6月6日)瓊崖特委關於促進團結給各縣委的緊急指示(1942年6月17日)瓊崖特委關於組織軍委會給各縣委的指示(1942年6月19日)瓊崖特委關於糾正與國民黨談判中不良傾嚮給各級黨委的指示(1942年6月27日)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文字的韻味和語言的風格,是評估任何史料集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本書收錄的文獻,真實地保留瞭那個年代特有的語言特徵。那種夾雜著革命熱情與軍事術語的正式公文體,與前綫指揮官在緊急情況下發齣的簡短電訊,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閱讀那些陳舊的、帶有特定時代烙印的詞匯和錶達方式,仿佛能穿越時空,真切地感受到當時決策者和執行者們身處的巨大壓力。其中一些內部通報,語氣嚴厲、措辭直接,展現瞭戰時紀律的鐵腕,而另一些乾部之間的私人往來信件(如果有所收錄的話),則透露齣人性的光輝與掙紮。這種語言上的“原汁原味”,是任何現代白話文的整理本都無法替代的,它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敘述,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時代聲音。
評分對於一個關注軍事戰術演變的研究者來說,此書提供的微觀視角令人驚喜。我們習慣於閱讀宏大的戰役總結,但這部叢書似乎更關注“遊擊”這一作戰形態的實際操作層麵。其中包含的大量關於化裝滲透、情報獲取、地道構建以及針對特定地形的伏擊方案的原始記錄,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實戰案例庫。我尤其關注瞭關於地方武裝與正規軍之間的協同與摩擦的記錄,這些記錄往往非常微妙,涉及權責劃分和資源分配的細節,正是這些細節,揭示瞭抗戰後期根據地治理的復雜性。這些一手資料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的遊擊戰教科書,因為書本上的理論往往是經過美化和提煉的,而這裏的文獻,是浸透著汗水和泥土的真實操作手冊,具有極高的戰術研究價值。
評分閱讀體驗方麵,此書在史料的編排邏輯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並非簡單地將所有文獻進行時間上的綫性羅列,而是采用瞭主題式和區域性的交叉索引結構。初讀時可能會覺得信息量巨大,但一旦掌握瞭其內在的脈絡,就會發現這種組織方式極大地便利瞭研究人員進行特定主題的對比分析。例如,在涉及物資調配的部分,作者或編者巧妙地將不同時間點上關於彈藥、糧食供給的電報和會議記錄並置,使得政策的製定背景和實際執行的效果能夠被同時審視,這種並置的張力非常有啓發性。更值得稱贊的是,編者在關鍵文獻旁添加的簡短的、不帶主觀色彩的背景注釋,如同清晰的路標,幫助讀者迅速定位到文件的曆史情境,避免瞭因缺乏上下文而産生的誤讀,這對於非專業曆史學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極大地降低瞭啃讀原始檔案的門檻。
評分從整體的學術貢獻來看,這部文獻集的價值在於它填補瞭特定區域和特定武裝力量研究的資料真空。過去,對某些地方抗日力量的記載往往側重於政治宣傳層麵,而對於其後勤保障、人員構成、兵員訓練以及與周邊復雜社會關係的記錄則相對模糊。這部匯編似乎緻力於補全這些“灰色地帶”的圖像。它不僅僅是提供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展示瞭“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和應對的”。對於後世的史學傢而言,這些分散在不同檔案中、經由編者精心甄選和校對的資料,極大地節省瞭查閱成本,為構建更全麵、更立體、去浪漫化的抗戰圖景,提供瞭堅實可靠的基石。可以說,它更像是一座等待後人去挖掘、去解讀的數字礦藏的實體化版本。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厚重的帆布材質,觸感粗糲而富有年代感,與內容主題的嚴肅性非常契閤。設計上沒有采用過於花哨的圖形,而是以簡潔的排版和沉穩的墨綠色為主調,中間燙金的標題在光綫下若隱若現,散發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裝訂工藝也顯得十分紮實,內頁紙張的剋重控製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墨跡的清晰呈現,又兼顧瞭翻閱時的舒適度,不會有廉價印刷品的單薄感。特彆是對於這種史料匯編性質的書籍,紙質的耐久度和字體的清晰度至關重要,這本選用的紙張既能很好地反射光綫,又有效減輕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細節之處見真章,從側邊書脊的紋理到扉頁的設計,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的用心良苦,這不僅僅是一套資料的集閤,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遺産。這種對物質形態的尊重,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的起點,讓人在接觸文字內容之前,就已經對這段曆史的嚴肅性有瞭直觀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