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种常见疑难病治验思路解析

17种常见疑难病治验思路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敏南赵亦工潘锋... 编
图书标签:
  • 疑难杂症
  • 常见病
  • 医学
  • 临床
  • 诊断
  • 治疗
  • 验方
  • 中医
  • 健康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
ISBN:7117071842
商品编码:29965995959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17种常见疑难病治验思路解析
  • 作者:沈敏南//赵亦工//潘锋
  • 定价:17
  • 出版社:人民卫生
  • ISBN号:711707184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6-01-01
  • 印刷时间:2006-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3
  • 字数:21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从概说、证治方药、思路、病案举例、单验方五个方面介绍了17种疑难病证治。第二部分介绍了作者治疗疑难病的临证基本思路和经验方。其总结的临证基本思路可适用于多种疑难病,具有一定的共性;而详细介绍的作者经验方用方剂之理论剖析其组方之肯綮,可供读者重复验证,或加减后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从概说、证治方药、思路、病案举例、单验 方五个方面介绍了17种疑难病证治。其中,“证治方药”的内容来自临床, 贴切实用,亦有作者得心应手的经验方;“思路”从疾病全程出发,用中医 的理论或参阅若干西医理论认识疾病,是提高该病疗效的关键之处,颇能启 发读者思维;“病案举例”通过列举作者验案,以示疾病与证型、思路及证 治方药之关系,在关键处进行解析。“单验方”为作者习用的简便方药,并 示与病证的联系,供读者临证参考。第二部分介绍了作者治疗疑难病的临证 基本思路和经验方。其总结的临证基本思路可适用于多种疑难病,具有一定 的共性;而详细介绍的作者经验方用方剂之理论剖析其组方之肯綮,可供读 者重复验证,或加减后使用。
    

目录

第l章 疑难病证治
第1节 支气管哮喘
第2节 支气管扩张
第3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4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5节 慢性胃炎
第6节 消化性溃疡
第7节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第8节 肝硬化
第9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
**0节 尿石症
**1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2节 糖尿病
**3节 颈椎病
**4节 原发性支气管癌
**5节 强直性脊柱炎
**6节 慢性前列腺炎
**7节 阳痿
第2章 临证基本思路与经验方
第1节 临证基本思路
1.追溯过去病史,正确诊断疾病
2.仔细认辨疾病,掌握全程规律
3.多病交错缠身,分清轻重缓急
4.寻求诱发因素,贴切倍谨提防
5.初次发病染身,务求根除杜*
6.认辨不良体质,长期纠偏调理
7.漫长病程探隐,有效扭转病势
8.老年多病缠身,扶持生理根本
9.辨析病程阶段,应用相应方药
10.探求主要矛盾,贯彻治疗始末
11.不囿生理病理,灵活治疗病证
12.正确辨别证候,务求循证施药
13.甄别主要症状,着手辨治主症
14.寻求不效之因,探索病证要领
15.宏观辨证无效,参阅微观辨证
16.无证可辨窘境,掌握三种要领
17.合理扶正祛邪,以冀邪去正复
18.注重恢复功能,促进脏器修复
19.双向调节致平,合理运用药对
20.遵循天人合一,抓住良机根除
21.分层分期辨治,顺势循序取效
22.兼备广络辨治,博析约取获效
23.不囿痰瘀陈说,辨析病证实质
24.选择恰当冶法,力求*佳疗效
25.常规治疗无效,特殊疗法取胜
26.病机错综特殊,内服外治收效
27.病重证杂体衰,中西结合治疗
28.科学护理调养,充分发挥药效
第2节 经验方
1.固本定喘汤
2.平泄冲任汤
3.滋潜通络降压汤
4.扶正祛痰通络降压汤
5.清心排毒汤
6.三参饮
7.和胃通降汤
8.养胃汤
9.复方胃炎汤
10.疏肝益气解毒汤
11.疏肝通络解毒汤
12.扶正化湿解毒汤
13.四金排石汤
14.龟鳖清热汤
15.三参止血汤
16.扶正降浊汤
17.扶正祛湿瘀降糖汤
18.颈椎蠲痹汤
19.抉正舒颈汤
20.肺癌败毒汤
21.大偻清化汤
22.温阳通督汤
23.滋阴通督汤
24.填精通督汤
25.导浊解毒汤
26.补肾涤浊汤
27.补肾雄起汤
28.娱心疏肝汤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其他医学领域,严格避开您提到的那本书的主题: --- 《前沿药理学进展与新药研发策略》 导言:解码生命体的复杂化学交响 在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历程中,药理学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理解药物如何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基础科学,更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本书《前沿药理学进展与新药研发策略》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在药理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重点剖析新药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创新的技术路线,以及未来药物设计的前沿方向。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宏大且深入的视角,超越传统教科书的框架,聚焦于当代药物研发的“痛点”与“热点”。我们深知,当今的生物医学研究正处于一个爆炸性增长的阶段,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对疾病机制的认知和药物作用靶点的筛选。 第一部分: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度解析(Mechanistic Insights)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药物作用于生命系统时涉及的复杂分子网络。我们不再满足于“这个药能治那个病”的表层认知,而是致力于揭示其在分子、细胞和系统层面的精确作用路径。 1.1 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调控靶点 传统药物多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和离子通道等“可成药性”高的靶点。然而,本书将焦点投向那些难以成药的靶点,特别是非编码RNA(ncRNA)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调控角色。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反义寡核苷酸(ASO)、小干扰RNA(siRNA)以及类固醇分子来精准调控特定的信使RNA(mRNA)或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从而实现对病理信号通路的精准“剪裁”或“重写”。内容包括针对特定癌症微环境中免疫逃逸机制相关的lncRNA抑制剂的设计原则。 1.2 表观遗传学调控与药物设计 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是许多慢性病和肿瘤发生的重要驱动力。本书系统梳理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s)等关键酶的结构特征和抑制剂设计策略。重点分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表观遗传药物的特点,特别是它们如何克服第一代药物的脱靶效应和毒性问题。例如,如何利用选择性抑制剂来区分具有高度同源性的HDAC亚型,以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PK)与药效学(PD)的系统整合 药物在体内的命运(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直接决定了其疗效。本部分强调了利用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对新药进行早期预测的重要性。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将体内外的实验数据整合到计算模型中,以更精确地预测特定患者群体(如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的药物暴露量。此外,还涵盖了CYP450酶诱导/抑制作用的预测性评估,这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关键环节。 第二部分:新药研发的创新技术与策略(Innovation in Drug Discovery) 现代制药工业正经历一场技术革命,高通量筛选已不再是唯一的驱动力。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利用尖端技术加速和优化药物发现的每一个阶段。 2.1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的飞跃 从传统的X射线晶体学到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靶点蛋白三维结构的解析精度。本书重点阐述了AI辅助的分子对接和从头设计(De Novo Design)如何重塑SBDD流程。内容包括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分子-靶点结合亲和力(Affinity)和选择性(Selectivity)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优化先导化合物的骨架结构,以提高其成药潜力。 2.2 靶向蛋白质降解技术(TPD):颠覆传统用药思路 TPD技术,尤其是PROTACs(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代表了药物化学领域的一场范式转变。本书系统介绍了双功能分子PROTACs的设计原理,包括其Linker长度的优化、E3连接酶的选择(如CRBN和VHL配体)以及如何克服其固有的分子量限制问题。我们还探讨了分子胶水(Molecular Glues)和Lysosome-targeting Chimeras (LYTACs) 等新兴的降解平台,为那些传统上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靶点(如转录因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3 递送系统的革命:解决生物屏障难题 药物的疗效不仅取决于其活性,更取决于能否安全、有效地到达作用部位。本部分详尽分析了当前解决生物屏障问题的先进策略: 纳米药物载体系统: 重点介绍脂质纳米粒(LNP)在mRNA疫苗和基因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以及开发具有刺激响应性(如pH敏感、热敏感)的智能纳米系统,以实现肿瘤部位的“按需释放”。 血脑屏障(BBB)穿透策略: 探讨了利用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Transcytosis)以及新兴的声学/磁共振耦合递送技术,以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三部分:临床前与临床转化的挑战(Translational Hurdles) 成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需要跨越重重障碍。本部分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具预测性的临床前模型,以及如何优化早期临床试验。 3.1 类器官(Organoids)与“芯片上的器官”(Organ-on-a-Chip) 传统的细胞系和动物模型在预测人体药物反应方面存在局限性。本书详细介绍了多器官芯片系统(如肝脏-肾脏芯片)在早期毒理学筛查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从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培育的类器官如何为个体化药物敏感性测试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准度。 3.2 临床试验设计的新范式 为了应对新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挑战,本书介绍了适应性临床试验设计(Adaptive Trial Designs)的最新应用,例如贝叶斯统计方法在指导试验方案修改中的作用。此外,还讨论了如何利用真实世界数据(RWD)和电子健康记录(EHR)来辅助确定更精准的入排标准,并进行药物的后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 结语:展望未来——个性化与精准药理学 《前沿药理学进展与新药研发策略》勾勒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图景:药物将不再是“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根据个体的基因型、微生物组和疾病亚型进行定制的精准干预工具。本书为药理学家、药物化学家、生物技术从业者以及高年级医学生提供了一份理解和参与这场医学革命的必备指南。我们相信,通过对基础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把握,人类终将能够更有效地驾驭生命体的复杂性,研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下一代疗法。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板直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对话”的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医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很少需要停下来反复查阅定义,因为作者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专业术语,仿佛身边就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指导你。特别是对于那些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临床案例,作者的分析角度总是那么新颖且富有洞察力,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矛盾,避免了盲目用药或诊断的误区。这种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基层医疗需求的深刻理解。读完一段,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感,这远远超过了一般教材能带给读者的体验,它更像是一份经过千锤百炼的临床智慧结晶,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整体设计,拿在手里就有一种专业和可靠的感觉。尤其是内页的纸张选择,触感细腻,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在医学专业书籍中是非常难得的。我特别欣赏它在图表和插图上的用心,那些复杂的病理过程,通过清晰、细致的示意图呈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直观易懂了。很多教科书上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在这本书里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得到了极好的补充,这对于临床初学者或者需要快速回顾知识点的资深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此外,书籍的章节划分逻辑性非常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构建知识体系的,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编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学术精品,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些许疑虑,担心其内容会过于陈旧或流于表面,毕竟市面上的医学参考资料浩如烟海。然而,深入阅读后,我的顾虑完全消除了。这本书最令人赞叹之处在于其观点的“平衡性”和“前沿性”的完美结合。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追踪最新的研究动态,并将这些前沿的理念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融入到传统的诊疗思路中,而不是盲目地追逐热点。它成功地平衡了临床经验的重量感与科学证据的精确性。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知识更新和思维的重新校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标准答案是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最优解的可能性空间”。这种激发探索欲的写作手法,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保持长久的思考和对专业领域的热忱。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衡量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框架,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我特别留意了它在不同疾病处理流程中的细节把控,比如药物选择的替代方案、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信号以及患者教育的要点,这些都是在一般标准指南中可能被一带而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本书的叙述逻辑严密,每一步操作都有理有据,并且能够追溯到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这极大地增强了临床决策的信心。很多时候,医生在面对复杂病例时,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理论,而是“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清晰指引,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从书本知识到床边实践的坚实桥梁,真正做到了理论与操作的无缝对接,对于提升个体诊疗水平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充满了匠心独运的考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反思性学习”的元素。我发现它在每一个关键的治疗节点后,都会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常见误区警示”,这些设计无疑是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内化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书中对某些历史上的争议性治疗方法和当前的最新共识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历史观和前瞻性的结合,使得读者不仅了解了“怎么做”,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这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临床医生至关重要——即理解治疗的演变脉络。这种深度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速查手册”的定位,而成为了一份可以伴随职业生涯成长的良师益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