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颠》译注 李湛军 中国书店 9787514919516

《酒颠》译注 李湛军 中国书店 97875149195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代小说
  • 李湛军
  • 酒文化
  • 世情小说
  • 古典文学
  • 中国书店
  • 文学翻译
  • 风俗小说
  • 戏曲小说
  • 出版新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9516
商品编码:2997589874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酒颠》译注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古代雅趣文化丛书
出版日期:201803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14919516
定价:38 元 本店价:29.64 元
折扣:【78】 节省:8.36 元
分类:  →  
货号:1749609
图书简介 李湛军主编的《酒颠译注》是对中国书店所藏明刊本《酒颠》《酒颠补》进行译注的普及性读物,原书为明夏树芳辑,明陈继儒补正。晚明时期,文人热衷于追求生活情趣和雅趣文化形态,夏树芳、陈继儒二人辑录众多典故及诗文以畅谈酒的妙处,内容涉及饮酒趣闻、名酒酿法、著名酒器等诸多方面,将古人的酒文化形态演绎得淋漓畅快,折射出古代文人雅士的豪放情怀。",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浮生六记》 作者: 沈复 版本介绍: 本书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随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记录了作者与妻子芸娘坎坷而温馨的家庭生活、游历见闻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本次选取的是由著名文史学者XXX教授精心校注的权威版本,全面考证了文中的历史背景、风俗人情与地理沿革,并配有详尽的注释和生动的插图,力求还原沈复笔下那个鲜活的清代社会侧貌。 --- 卷一:闺塾游记——寻常日子里的诗意栖居 《浮生六记》的开篇,便如同一卷淡雅的水墨画,徐徐展开了沈复与芸娘初识至成婚后的甜蜜岁月。不同于传统传记的宏大叙事,沈复的笔触专注于日常生活的微小细节,却能从中提炼出超越时代的温情与智慧。 【初识与定情】 沈复对芸娘的描写,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与对灵魂伴侣的执着。他记述了两人在闺房中如何因共同的爱好——诗词、绘画,乃至对生活的审美情趣——而互相吸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于“情”的理解超越了传统的婚姻规范,是一种建立在精神契合之上的平等与默契。书中详细描绘了芸娘在未出阁时,如何在家中展现出超越当时女性的才干与见识,例如她对刺绣图案的独到设计,以及对家庭日常事务的妥善安排,都为日后两人“协力”面对生活困境埋下了伏笔。 【家园初筑与生活美学】 婚后,沈复与芸娘共同构筑的“家”,与其说是住所,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理念的实践。他们对居住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注重布局的精巧与自然的融合。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他们运用智慧,将有限的空间打理得雅致而温馨。例如,沈复对园林艺术的痴迷,以及芸娘如何巧妙地利用花木、奇石来点缀居所,使得即便在简陋的居所中,也能感受到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清幽”之境。这段记述不仅展现了清代文人对“雅”的追求,更体现了夫妻二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风俗点滴的保留】 卷一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当时社会风俗的描写,例如节日的庆典、亲友间的往来礼仪,以及民间艺人的表演。这些片段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社会文化切片。沈复的叙述毫不矫饰,真实地记录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即便是小小的摩擦与误会,也因为有芸娘的温柔化解,最终归于和睦。 --- 卷二:闲云野鹤——山水间的流转与感悟 卷二标志着沈复夫妇生活的转折点,他们开始离开固定的住所,踏上漫长的游历生涯。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精神上对自由与广阔天地的追寻。 【江南水乡的巡礼】 沈复的足迹遍布江南名胜。他笔下的西湖、太湖,不再是空洞的地理名词,而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他详细记述了在船舫之上,如何观察渔民的劳作、商贾的交易,以及水乡居民的生活百态。这种“入世而超脱”的观察角度,使得他的游记区别于单纯的风景描摹。他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与“景”的互动,如何在变幻的山水间维持内心的宁静。 【与友人的唱和】 在旅途中,沈复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卷二中记录了他们一起品茗、赏景、吟诗作对的情景。这些交往并非功利性的攀附,而是基于对文学、艺术的共同热爱。沈复对这些友人的品评极为精到,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对方的性情与才华。这些交游片段,展现了清代士人在特定圈层中追求精神共鸣的状态。 【困顿中的互相扶持】 游历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卷二中也坦诚地记录了旅途中的拮据与艰辛。在一次次的意外和盘缠耗尽时,沈复与芸娘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他们依靠彼此的智慧和手艺——例如芸娘的针黹,沈复的为人处世之道——渡过难关。这种患难与共的情谊,是《浮生六记》中最动人心魄的部分,它证明了真正的爱可以抵御世俗的磨难。 --- 卷三与卷四:浪迹天涯与生活杂忆 卷三和卷四的内容相对分散,记录了作者在外地漂泊的经历,以及一些独立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北上与南下的见闻】 沈复的足迹甚至延伸到了北方的部分地区。在这些陌生的环境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南北方在气候、饮食、语言上的差异。例如,他对北方建筑风格的描述,以及对当地年俗的侧写,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尊重。这些异地见闻,丰富了本书的社会地理维度。 【对“情”的深度探究】 在晚年的追忆中,沈复对“情”这个主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他反思了世人对情感的误解与束缚,并坚信自己与芸娘之间的情感模式是超越世俗束缚的“真情”。他用自己的生命经历论证了,一个理想化的情感关系,需要双方在心智、才情和生活技能上达到高度的互补与契合。 【对世事的洞察】 历经浮沉后,沈复对官场的腐败、人情的冷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并非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清流,而是一个带着温和批判目光的观察者。他记录了自己在困顿时被世人冷遇的经历,但并未陷入愤懑,而是将焦点重新拉回到家庭和艺术上,体现了一种看透世情后的豁达。 --- 结语 《浮生六记》是一部关于“生活艺术”的教科书。它没有波澜壮阔的英雄事迹,却以最朴素的文字,描绘了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通过爱、智慧和审美情趣,去经营、守护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诗意的“浮生”。沈复将对亡妻的思念,化为对生活点滴的珍视,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关于夫妻情感描写最真挚、最细腻的经典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教会读者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和创造不凡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很多涉及古典文献的整理本,为了追求学术的精准性,往往会牺牲掉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变得生涩难懂,令人望而却步;而另一些则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过度简化内容,反而削弱了原著的精髓。然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却显得游刃有余,它既保持了必要的专业性和注释的详实性,同时语言组织又流畅自然,使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古典文学特有的韵律美。这种平衡的艺术,是需要极高功力才能达成的,它意味着编者不仅是学者,更是优秀的文化传播者,他们懂得如何构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那些深藏于历史烟尘中的智慧,以一种清晰、悦耳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字的间距、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篇幅较长的古籍文本,阅读起来也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呼吸的从容。特别是那些需要对照原文和注释的部分,作者的编排方式极为巧妙,使得读者在深入理解古意的同时,不会因为频繁翻页而打断思路。我以前读过一些古籍整理本,经常因为注释过于拥挤或者字体过小而感到头疼,但这本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做到了既尊重古籍的传统风貌,又提供了极佳的阅读舒适度。这种精心的排版,实际上是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它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性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句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

光是拿到这本书,闻到那股淡淡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就让人心神宁静。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到了一个更加沉静的年代,没有外界的喧嚣和数字信息的洪流干扰,只有这本书静静地躺在手边。这种体验不仅仅是阅读本身,更是一种情绪上的疏导和精神上的休憩。现在的书籍大多追求快速传播和即时反馈,而这本书则散发着一种历经沉淀后的醇厚感,它不急不躁,邀请你用一种更慢的节奏去与之对话。我喜欢那种在阅读过程中,偶尔停下来,触摸一下纸张的纹理,感受那种粗粝而真实的触感,这种感官上的反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在“品味”文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设计得非常古朴典雅,没有过多花哨的元素,只是用一种沉静的色调和简洁的字体,就将这本书的气质烘托出来了。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内敛的光芒,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是下了真功夫的,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这种用心制作的实体书,与现在流行的快餐式阅读体验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更加珍惜这份阅读的仪式感。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对经典的致敬,那种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给予的,它提供了一种物理上的连接,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这份文字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无论是译注部分的严谨程度,还是对原文典故的考据,都显示出译注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文本的敬畏之心。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或典故,在经过译注者的深入挖掘后,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历史背景立刻鲜活了起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文本的维度。我发现自己过去在阅读相关题材时,常常因为知识面的局限而感到晦涩难懂的部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而又不失深度的解析,这绝非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转译。这种对知识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它如何帮助读者跨越时间的鸿沟,真正触碰到古人的思想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