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董》译注 李湛军 中国书店 9787514919523

《茶董》译注 李湛军 中国书店 97875149195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史
  • 茶叶
  • 宋代
  • 文人
  • 鉴赏
  • 生活美学
  • 传统文化
  • 李湛军
  • 中国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9523
商品编码:2997589926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茶董》译注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古代雅趣文化丛书
出版日期:201803
版  次:1版1次
页  数:168
ISBN :9787514919523
定价:30 元 本店价:23.4 元
折扣:【78】 节省:6.6 元
分类:  →  
货号:1749607
图书简介 李湛军主编李超、卿至译注的《茶董译注/古代雅趣文化丛书》是对中国书店所藏明刊本《茶董》《茶董补》进行译注的普及性读物,原书为明夏树芳辑,明陈继儒补正。晚明时期,文人热衷于追求生活情趣和雅趣文化形态,夏树芳、陈继儒二人分别辑录南北朝至宋金茶事,以摘抄诗句、故事为主,将其时中国文人的杂趣、茶情演绎得惟妙谁肖,从雅致的文化情调中透射出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茶道:从宋代到现代的演变与文化沉思》 引言:茶之为饮,文之为章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技艺流变以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并不关注某一部特定著作的注释细节,而是聚焦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茶,如何从一种单纯的饮品,演化为一种渗透进哲学、美学、乃至政治层面的复杂文化符号。我们将追溯其源头,剖析其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并审视现代社会对传统茶道的重新诠释与实践。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早期形态——从药用到日常 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但其大规模的普及和文化地位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章将首先考察地理环境对茶树生长的决定性作用,从西南的古老茶区到长江流域的扩展。重点将放在“茶之为药”的早期记录,结合《神农本草经》等古代文献的记载,分析早期饮茶的目的性。 随后,我们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茶文化萌芽的关键阶段。通过对这一时期文人墨客零星记载的梳理,可以看到饮茶开始从功利性的需求向精神性愉悦过渡的迹象。饮茶不再仅仅是为了解渴或治病,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清雅的社交方式。我们还会探讨陆羽之前,茶器的简陋与饮用方式的粗放,为后续的“茶道”奠定物质基础的探讨。 第二章:唐代:煎茶法的确立与文化地位的飞跃 唐朝是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章的核心是详细剖析陆羽的《茶经》。我们将不再局限于对成书年代和作者生平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其文本结构,解读“七之’、‘八之’、‘九之’等章节所蕴含的严谨性与系统性。我们认为,《茶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茶树种植、采摘、制作工艺的规范化描述,更在于它第一次将“茶”提升到了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并列的文化高度。 煎茶法的具体操作——从“燠”火到“点茶”的雏形——将被细致描绘。同时,本章将考察茶在宫廷中的兴盛和文人圈层中的流行。通过唐诗中描绘的饮茶场景,如“踏歌相遇,共煮新泉”的意境,来理解茶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表达高洁品格的载体。 第三章:宋代:点茶的极致与“斗茶”的兴盛 如果说唐代是茶文化的奠基期,那么宋代无疑是其发展的巅峰。本章将集中探讨“点茶法”的成熟及其带来的美学变革。点茶技术,特别是利用茶筅击打产生的“沫饽”(茶乳)的细腻程度,成为了衡量技艺高下的标准。 “斗茶”风气在宋代的盛行,揭示了茶与社会阶层、乃至政治权力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将分析“斗茶”的规则、奖惩机制,以及它如何催生了更精美的茶具——如建盏(天目釉)的烧制技术。建盏的“兔毫”、“油滴”、“曜变”等纹理,不仅仅是工艺的成就,更是宋人追求“天人合一”哲学观在日常器物上的物化体现。此外,本章还会探讨宋代文人士大夫,如蔡襄、苏轼等人对茶道思想的丰富,将禅宗的“空”与“寂”融入饮茶体验之中。 第四章:元明易代与散茶的崛起——茶法的根本性转变 元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对茶饮产生了冲击,但明朝的改革则彻底改变了饮茶的物理形态。本章将聚焦于明太祖朱元璋“罢团饼,兴散茶”的政令。这一政策的背后,是社会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 散茶的流行使得制茶工艺趋向于更精细的筛选和炒制。我们将详细解析炒青、烘干等技术对茶叶口感和香气的影响,并分析蒸青、晒青等不同初加工方式的地域差异如何导致了后世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茶类的分化。同时,煮茶法逐渐取代点茶法,茶具也从深碗转向了便于观赏茶叶舒展的盖碗和朱泥小壶的早期形态,预示着未来紫砂壶的崛起。 第五章:明清的茶具革新与地域茶的繁荣 明清时期,茶文化进入了多元化和精致化的阶段。本章重点分析紫砂壶的出现及其在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紫砂泥料的特性,以及紫砂壶的“一壶侍一茶”的理念如何契合了人们对纯粹口味的追求。宜兴陶艺的文人化倾向,以及对壶型、款识的讲究,标志着饮茶行为已完全融入了文人生活。 此外,本章将对明清时期中国主要产区的特色茶进行系统梳理: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早期形态)、江南的洞庭碧螺春、以及后来的祁门红茶等。这些地域茶的成熟,不仅依赖于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更依赖于制茶师对火候、揉捻、发酵等工艺的精准控制,体现了传统手工业的精湛。 第六章:近代挑战与当代复兴——传统在现代性中的定位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茶热”逐渐降温,同时新的饮品和工业化进程对传统茶业构成了挑战。本章将探讨近代中国在茶出口结构上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对传统手工制茶模式的冲击。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复兴。这种复兴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工艺的抢救性保护(如对濒危茶种和传统技艺的认定),更体现在对“茶道”精神内涵的重新挖掘。我们将分析当代茶艺表演的形成,以及茶馆、茶室作为第三空间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功能重塑。这种复兴,是如何在保持历史根基的同时,又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生活节奏,是本章试图探讨的核心议题。 结语:茶的永恒对话 《茶道:从宋代到现代的演变与文化沉思》最终试图说明,茶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刻板教条,而是一个持续呼吸、不断与时代对话的有机体。从《茶经》的朴素哲学到宋人的禅意点拨,再到明清文人的案头清供,茶始终是中国人认识自我、观照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本书提供的是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旨在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一片茶叶背后所承载的,是千年的历史沉淀与不朽的文化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沉甸甸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老派的装帧设计,带着一种久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纸张的触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雪白,而是带着点泛黄的米色,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书页里流淌出的时光气息。我喜欢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总觉得它比电子屏幕更能让人沉下心来。书里的排版清晰、字号适中,初读时便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不费力。那种译注的细密和严谨,从卷首语就能看出作者在考据上的用心良苦。特别是对一些古籍中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典故,作者没有简单地做一笔带过,而是提供了详实的背景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对古代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读这样的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老学者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智慧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这本书的整体设计,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像是一种文化仪式的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深邃的世界。

评分

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散发着一种内敛的品质感。书脊的加固和封面的材质,都透着一股经久耐用的气息,让人觉得可以放心大胆地反复翻阅,不必担心它很快就会散架。我对这种注重“阅读寿命”的出版物抱有好感。在内容结构上,译注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没有打断阅读的主线,而是以一种辅助和补充的形式存在,需要时可以轻易查阅,不影响流畅的阅读体验。这显示了译者对读者阅读心流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呈现这些信息。它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文字和知识的传递,使得每一次捧读,都成为一次对知识体系的重新校准和深化理解,让人在合卷之后,能感觉到自己对所涉猎领域的认知又迈进了一步。

评分

拿到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感受它的分量和油墨的味道。这种实体书特有的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笔画的粗细和间距,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比如在关键术语或人名出现时,译者采用了哪种特定的标注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如何贯穿全书,形成一致的阅读体验。这种对阅读工程学的关注,显示出出版方和译者对读者的尊重。我个人偏爱那种在译注中能感受到译者独特“声音”的作品,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既忠于原文的严谨性,又流露出译者自身的学养和洞察力。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值得在案头供奉,时常摩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郑重其事”。它不是那种批量生产、追求速度的快餐读物,而是明显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打造的精品。纸张的厚实度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让人愿意花时间慢慢品味。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高度文化依赖性的词汇时的处理方式。很多古籍的译注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过于学究气,生硬地堆砌资料;要么过于口语化,丧失了原有的韵味。这本书的译注明显找到了一个优雅的中间地带,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肃性,又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清晰逻辑进行解释。这种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可能只属于小众研究领域的知识,得以向更广大的文化爱好者开放。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乍一看,可能不符合当下流行的极简主义审美,它更偏向于一种传统文人书籍的样式,但这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内页的走线和边距处理得非常考究,有一种古典的美学韵味。我特别留意了译注部分,那不是简单的注释,而更像是一场与原作者的跨时空对话。译者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语境的阐释,让那些遥远的文化符号重新鲜活起来。这种“转译”的艺术,是极难把握的平衡,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高超的技巧。它没有为了追求“易读”而牺牲深度,也没有因为追求“原汁原味”而令读者望而却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私密的交流,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打磨,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获取信息,升华成了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