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鉴(套装共3册) 吕祖谦 中华书局 9787101127584

宋文鉴(套装共3册) 吕祖谦 中华书局 97871011275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代文学
  • 宋代文化
  • 宋代思想
  • 宋诗
  • 宋词
  • 宋文
  • 吕祖谦
  • 中华书局
  • 文学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584
商品编码:2997680892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宋文鉴(套装共3册)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1127584
定价:320 元 本店价:249.6 元
折扣:【78】 节省:70.4 元
分类:  →  
货号:1746099
图书简介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编,收录北宋2500余篇诗文,分为赋、制、诰、表、笺、铭、颂、序、论、经义、题跋、墓志等49类,与《唐文粹》并为网罗一代诗文,而加以精选、体例完善的总集。本书选编的最重要尺度是合乎义理,只求艺术性的虚文不收。朱熹赞其“此编所选,篇篇有意,非《文选》《唐文粹》之比”,叶适赞其“自古类书未有善于此者”。
此次点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校勘诸本,以各文作者本集及他书作参校,订讹补缺,存留《文鉴》之真。",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宋史纪事本末》:南宋史事之精粹梳理与深度剖析 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史学著作,旨在对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社会风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记录与深入剖析。它并非对宋代典籍的简单汇编,而是站在后世史家的角度,对庞杂的史料进行去芜存菁、精当叙述的成果。 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以时间为序,事件为纲,将两宋近三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浓缩于册。其独特的“纪事本末体”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每一个历史转折点的来龙去脉,避免了传统编年体史书容易出现的碎片化叙述弊端,也区别于纪传体史书对人物的过度聚焦,而更侧重于事件本身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影响。 第一部分:北宋的肇始与制度的奠基 本书首先追溯了北宋的建立,详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如何通过“陈桥兵变”结束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并着重阐述了宋初一系列奠定大宋国运的根本性制度设计。 在军事方面,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更戍法”的初衷及其在实践中如何一步步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形成了“积弱”的隐患。对“更定军职”的改革,宋朝如何以“更戍”和“更化军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遏制武将的坐大,确保了中央集权的稳固,但也为日后边防的空虚埋下了伏笔。 在政治方面,本书详尽记载了“杯酒释兵权”的经过,并深入分析了宋太宗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方略。例如,对“知州”、“通判”制度的设立,以及“中书门下”职能的分化与隶属于皇帝的强化,无不体现出宋代开国君主对“重文抑武”国策的坚定执行。书中对台谏制度的演变也着墨颇多,记录了言官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浮沉,以及他们对朝政的实际影响力,尤其关注了宋初君主如何利用言官的弹劾权来平衡权力。 在财政与经济方面,本书记录了宋初如何推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对财政结构的影响。对“两税法”的沿袭与改革,以及王安石变法前的财政困境,都有详实的记录。书中未避讳地分析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与传统农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部分:变法浪潮与内忧外患的加剧 本书的中间部分,集中笔墨于北宋中期至晚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王安石变法及其引发的党争。 书中对熙宁变法的各项措施,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等的具体实施细则、初期的成效以及最终的弊端,进行了客观的罗列和分析。作者力求还原变法派(如王安石、吕惠卿)与保守派(如司马光、苏轼)争论的核心焦点。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政治史的研究,更是对国家治理理念冲突的深刻展现。 随后,本书笔锋转向了外患的急剧恶化。对宋辽关系的演变,尤其是澶渊之盟后的“岁币”制度,本书从财政负担和国家尊严两个角度进行了评述。随后,对西夏的兴衰、方腊起义的爆发及其对宋王朝国力的消耗,均有详细的叙述。书中对北宋末年徽宗朝的奢靡与政治腐败,以及“靖康之耻”的发生过程,进行了极为悲壮且细致的记录,力求展现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下如何迅速崩溃的完整链条。 第三部分:南渡后的挣扎与中兴 本书的后半部分,重点聚焦于宋室南渡后的历史进程,即南宋的建立、巩固与最终的衰亡。 对建炎之初的混乱局面,包括宋高宗的仓皇南逃、临安(杭州)的定都,以及前期的军事抗金努力,本书进行了详细的描绘。特别是对岳飞之死的叙述,本书避免了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分析了宋高宗、秦桧与主战派之间复杂的政治角力,以及“主和派”对“议和”的坚持如何影响了南宋的整体战略。 书中对宋孝宗中兴时期的内政整理、恢复元气,以及与金国的和战交替,有着深入的记录。对南宋理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思想的影响,本书也穿插叙述,展现了政治动荡下,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转向。 在南宋后期,本书的叙事转向了对蒙古崛起的关注。从蒙古初次与南宋的接触,到钓鱼城之战的偶然胜利,再到襄阳数十年坚守的悲壮史诗,以及最终崖山海战的终结。书中对南宋后期君臣的“苟安”心态与最后的“以身殉国”的忠义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书的史学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详实的史料基础与冷静的叙事笔调。它不仅是一部历史事件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结构如何影响国家命运”的深刻研究。通过对宋代一系列制度的得失、内政外交的反复拉锯的记录,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政权,如何在内部的稳定与外部的压力之间,走过了一条充满智慧、妥协与最终悲剧的漫长道路。其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复杂历史人物动机的呈现,使其成为研究宋代史不可或缺的参阅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时间的对话。当我沉浸在这些跨越了近千年的文字中时,我仿佛能听到北宋末年到南宋中期的士人群体在朝堂的纷争、在私塾的教诲、在山水间的隐逸所发出的声音。吕祖谦所处的时代,是儒学内部矛盾激化、理学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这套文集中所收录的材料,正是观察这一历史进程的“活化石”。它让我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决策和思想并非是单向度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妥协、挣扎与创新。对于希望理解中国思想史如何从古典转向近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原始语料是无可替代的基石。它让我对传统学问的精微之处有了更贴近、更具敬畏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有点担心这套书的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是宋代的文集,专业性很强。但是,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的行文风格虽然保留了那个时代的韵味,但通过现代排版和注释的辅助,入门的门槛比我想象的要低得多。我尝试着从一些比较轻松的篇目入手,体会那种文人之间唱和酬酢的雅致与风骨。那些诗词歌赋,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更透露出那个时代士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解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现场,能让人感受到知识分子群体的情感波动和价值追求。对于想了解宋代文人生活状态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套极佳的辅助读物,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跳板。

评分

我已经把书架上的很多现代译本暂时搁置了,开始专注于这套原典的研读。最大的收获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注疏”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核心地位。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过度阐释、甚至带有现代主观色彩的解读,这里的注释和校勘,保持了一种克制的学人风范,只在关键的典故、生僻的词汇上提供必要的指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本的原貌和读者的独立思考空间。这种尊重文本的治学态度,非常值得推崇。我甚至拿了一篇关键的政论文章,对照着不同版本的异文进行比对,发现这套书中对一些关键句子的选择和取舍,背后有着非常扎实的文献学功底。这种深层次的学术对话,是快速阅读无法给予的。

评分

我最近在研读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变迁,尤其对吕祖谦这位承上启下的理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汇编和辑录工作量是惊人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堆砌,更体现了一种深邃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的考据精神。从目录的编排就能看出,编者在力求全面性的同时,对文献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使得读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时,能够迅速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联。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早期影印本中难以辨识的疑难字,在这套书中得到了非常精准的勘正,这对于学术研究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宋代社会文化肌理的一扇重要窗口,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士人如何在儒学复兴的大潮中进行自我定位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典雅而不失庄重,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籍文字,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电子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佳的阅读体验的回归。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的开本,拿在手里分量适中,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足够的阅读视野,不像有些古籍版本为了追求袖珍而牺牲了排版的美观。尤其是封面题签的处理,那种古朴的字体和配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文风鼎盛的时代。初次翻阅,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校对和排版上倾注的心血,错误率极低,这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整理工作中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样的实体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