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线装经典》编委会 云南人民出版社

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线装经典》编委会 云南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文观止
  • 清代文献
  • 吴楚材
  • 吴调侯
  • 线装书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56937
商品编码:2997734531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古文观止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线装经典
出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222156937
定价:29.9 元 本店价:21.83 元
折扣:【73】 节省:8.07 元
分类:  →  
货号:1742118
图书简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文是中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让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开启传统文化智慧的一把钥匙。经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披沙拣金,一篇篇优美的古文脱颖而出,宛如一颗颗圆润的明珠,熠熠生辉,动人心魂。到了清朝初年,终于有人将这些明珠串联起来,供人们集中鉴赏,这便是《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康熙年间,由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古文选本,辑自东周至明末具有代表性的文章222篇,按时代和作家编排,共分为12卷。这些作品大多数是古代散文的名家所做,其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题材广泛,诸如书、论、碑、记、序、表、传、赞、赋、檄、诏、疏等各种体裁皆备,风格不同且各具特色。它们不仅反映了我国散文的悠久历史和面貌的多彩,而且这些作品也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其中智慧的语言,深邃的哲理,精心的构想,独特的风格,深深扣动着读者的心扉,给人以启迪和借鉴。所以该书流传广泛,经久不衰,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作者简介 吴楚材(1655~?),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清山阴州山(今绍兴)人。幼受家教,勤奋好学。16岁时,患足疾,一病数年,仍手不释卷。疾愈,学问大进,在家设馆授徒。“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与侄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共12卷,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末文章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繁简适中,体例周密,选材得当,每篇末加简要评注,为旧时文学启蒙读本,流传甚广。《线装经典》编委会,由几十位出版社资深编辑及策划人组成,是一支庞大而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在出版行业都有成功的策划经验和扎实的编辑功底,对市场中的图书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曾多次成功推出了多套市场销售很好的丛书,在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中华诗词鉴赏导读》 一部深入浅出、系统梳理中华诗词发展脉络与审美精髓的力作 作者: [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王怀安 教授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装帧与规格: 精装函套,特种纸印刷,共三卷,共计约1800页。内含高清彩图、历代名家手稿拓片高清扫描件,以及详细的注释与赏析地图。 --- 内容提要 《中华诗词鉴赏导读》并非仅仅是一部诗歌选本或鉴赏词典,而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视野,兼顾细微文本分析的、系统性的中华诗词艺术研究专著。本书旨在为当代读者搭建一座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桥梁,深入挖掘从《诗经》肇始至近现代诗歌转折期,中国古典诗歌数千年间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演变轨迹及其独特的审美范式。 本书核心价值在于其“导读”的理念,即通过对关键流派、代表作家及其核心作品的精要解读,引导读者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必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培养对诗歌意象、声律、炼字之妙的敏锐感知力。 全书内容严谨,考据详实,语言平实流畅,力求在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它适合于文学爱好者、高等院校文科学生,以及所有希望提升人文素养、领略中国古典文学巅峰魅力的读者。 --- 卷帙浩繁,结构宏伟:三大卷轴的精心擘画 本书设计历时五年,结构布局经过反复推敲,旨在构建一个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全书分为三卷,层层递进: 第一卷:源流溯源——诗歌体式的生成与奠基(约600页) 主题: 聚焦于中华诗歌的早期形态、奠基性文本及其体式的确立。 核心内容解析: 1. 先秦诗歌:质朴与风骨的交响。 详细梳理《诗经》三百篇的地域性、功能性(如风、雅、颂)及其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重点解析“赋、比、兴”三大表现手法在早期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并结合出土文献对早期语境进行考证。随后,深入分析《楚辞》的浪漫主义开端,探讨屈原“香草美人”意象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 2. 汉魏风骨:乐府的生命力与文人诗的萌芽。 侧重于汉代乐府民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记录,以及建安文学在乱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慷慨悲凉之气。深入剖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对五言诗形式的成熟贡献,尤其是曹植诗歌中对个人命运的细腻书写。 3. 魏晋风度:个体生命的自觉与玄学的渗透。 探讨形神论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重点解读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阮籍在诗歌中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此部分特别关注陶渊明,以其“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派的开创,论述其在诗歌中实现人生理想的独特路径。 第二卷:盛唐气象——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与巅峰(约650页) 主题: 集中展示唐诗的辉煌成就,分析其多元化的流派与登峰造极的艺术手法。 核心内容解析: 1. 初唐变革:格律的定型与边塞的壮阔。 详细阐释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格律的最终确立过程及其对音韵美学的要求。重点分析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的“初唐四杰”对格律的探索,以及王绩、储嗣业等人在山水田园题材上的前期铺垫。 2. 盛唐双峰:李杜的并峙与互补。 这是本书篇幅最厚重的部分。 李白研究: 侧重于其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基础(道家思想),探讨其诗歌中“酒、月、剑”三大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其对夸张、奇特的想象力如何打破传统束缚。 杜甫研究: 聚焦于其“诗史”的地位,系统梳理其不同时期的政治抱负与创作转变,深入解读“沉郁顿挫”的音调是如何服务于其“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 3. 中晚唐流派:多元化的艺术探索。 涵盖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境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的史诗气魄;以及中唐韩愈、孟郊的“以文为诗”的革新精神。对中晚唐的白居易新乐府运动,探讨其诗歌的社会批判性与通俗性。 第三卷:晚期变奏——宋词的兴盛与诗歌的余韵(约550页) 主题: 分析宋代词体的崛起对文学格局的冲击,以及宋诗在格律之外的哲理探索。 核心内容解析: 1. 宋诗的承继与转向:理学与诗歌的对话。 分析宋诗在格律上对唐诗的继承,但更侧重于其向“理趣”和“议论”的转化。重点研究苏轼如何以旷达的胸襟和哲理思辨开创豪放词派,以及黄庭坚对“点铁成金”炼字技巧的精研,及其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2. 词体的勃兴:从艳科到主流。 详尽梳理词从唐五代“艳科”到宋代成为主流文学体裁的过程。 婉约派的精微: 分析柳永的市民情怀与铺叙手法,以及李清照在女性视角下对生命体验的细腻捕捉。 豪放派的拓展: 深入剖析苏轼、辛弃疾如何以诗人的笔法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与表现力,赋予词一种刚健、开阔的时代精神。 3. 词律与音律:审美实践的深度。 详细介绍词牌的体制、句式、平仄对词的音乐性所起的作用,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掌握词牌来理解词作的内在节奏。 ---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创新之处 1. “语境重建”的鉴赏法: 本书极为重视历史语境的还原。每一位重要诗人的作品赏析前,都附带有一章“时代背景与精神风貌”,确保读者在了解“他们写了什么”之前,先明白“他们身处何种世界”。 2. 跨文体比较研究: 本书并非孤立研究诗或词,而是系统比较了同一时代下诗与词在表现手法、格律要求和审美旨趣上的差异与互补,如杜甫诗与姜夔词在写景上的异同。 3. 精选“失落的瑰宝”: 在经典名篇之外,本书特辟章节,收录了大量在传统选本中容易被忽略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如唐代“小李杜”之外的优秀诗人、宋代江西诗派的佳作等,拓宽读者的视野。 4. “声律与意象”专题解析: 书中包含专门的图表和文字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梅、竹、水、月)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象征意义变化,以及格律对诗歌情感表达的辅助作用。 《中华诗词鉴赏导读》,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了中华诗词的千年流变,旨在让今天的读者不仅能读懂诗句,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风骨与生命力。它是一部案头常备的鉴赏指南,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选集在装帧和用料上确实体现了出版社的诚意和对“经典”二字的尊重。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清晰度,都远超一般的普及读物。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速度的时代,能有一本实体书,能够被郑重对待,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触摸到纸张的纹理,闻到油墨特有的气味,这种感官上的体验是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它鼓励着读者放慢脚步,享受阅读本身的重量和深度。它告诉我们,有些美好的事物,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去对待,去珍惜。这本《观止》,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未来的同时,不能忘记向后审视那片深厚的文化土壤。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略显“古文功底薄弱”的现代读者量身定做的福音。很多古籍的通病在于,看似尊重原貌,实则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晦涩的字词和跳跃的语境常常让人不得不频繁查阅工具书,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但此版本在关键处的批注和注解处理得极为精妙,既不显得喧宾夺主,又恰到好处地提供了必要的语境和字义解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经典变得鲜活起来。我发现,在有了可靠的指引后,我开始不再机械地去“翻译”每一个字,而是真正地去捕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脉络和逻辑走向。这对于培养真正的语感,远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可以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人与古代智慧之间沟通的桥梁,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那份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尘埃感,简直让人如同穿越回了那个文风鼎盛的时代。装帧的古朴典雅,配合着泛黄的书页,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不像有些选本,堆砌了太多艰涩难懂、脱离生活实际的作品,这本书的编选者显然是深谙“雅俗共赏”之道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无论是气势磅礴的辞赋,还是细腻婉转的抒情小品,都经过了精心的甄别和排列。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心性的陶冶。每读完一篇,总会忍不住合上书卷,对着窗外默想良久,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笔墨间的真性情与大智慧。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选集,更像是一面映照古人精神世界的棱镜,让人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中那份温润而坚韧的士人风骨有了更深的体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现代快餐文化中难以寻觅的珍贵馈赠。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而言,最看重的就是书籍的“耐读性”。有些书,初看时惊艳,再读则索然无味,因为它所有的亮点都集中在表面的辞藻和奇特的叙事上。但这本书中的许多篇章,却是那种需要时间去“熬”的佳酿。每一次重温,总能从曾经忽略的角落里发现新的光芒。比如某篇写景散文,第一次读,只觉得山水秀丽;第二次读,方能体会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淡泊心境;等到第三次,也许会因为自己人生的阅历变化,而对其中的哲理感悟出全新的理解。这种与个人生命阶段产生共鸣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它就像一位沉默但智慧的长者,在你不同的心境下,给予你不同的慰藉和启迪,其价值绝非一次性消费品可以比拟。

评分

说实话,当我把目光从那些篇幅较短、意境深远的散文小品转向那些气势恢宏的鸿篇巨制时,最初有些不适应,总觉得心神难以跟上那种纵横捭阖的笔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编者安排的良苦用心。这套选集并非是单纯的“名篇罗列”,而是隐含着一条清晰的、由浅入深、由情入理的阅读脉络。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多样性。比如,早期的质朴与汉赋的雄浑,中期的骈文的雕琢与唐宋散文的自然流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结构上的匠心,让阅读体验不再是线性的知识吸收,而更像是一次立体化的历史巡礼,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体裁的演变和审美趣味的变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