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 团结出版社 9787512650831

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 团结出版社 978751265083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纪昀
  • 阅微草堂笔记
  • 笔记小说
  • 文化史
  • 风俗史
  • 古代文学
  • 历史研究
  • 清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50831
商品编码:299779181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阅微草堂笔记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12650831
定价:32 元 本店价:24 元
折扣:【75】 节省:8 元
分类:  →  
货号:1737280
图书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为纪昀晚年所作,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全书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中国古代小说史论》 作者: 王兆鹏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251234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小说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专著。作者王兆鹏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学术视野,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论析。全书结构宏大,史料翔实,论证严密,不仅继承了前人研究的优秀成果,更在诸多方面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 一、 宏阔的时代视野与清晰的叙事框架 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史料的精湛把握。它并未采取简单的断代史叙述模式,而是紧密结合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演变,将小说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 上古至先秦的“小说胚胎”: 作者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中的奇闻异事等“小说之源”入手,细致考察了中国叙事文学的早期形态。重点分析了《山海经》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左传》的叙事技巧对后世白话小说的潜在影响,以及儒家、道家思想对故事形态的塑造作用。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与“志人”小说: 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王兆鹏教授对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抱朴子》以及刘义庆的《世说新文”进行深入剖析。他强调,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佛教和道教),但其对个体生命、人情世故的关注,已然脱离了纯粹的历史记录,标志着中国小说开始自觉地朝着“虚构叙事”迈进。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志人小说”中个体精神的觉醒,与当时玄学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精到的阐发。 唐代的“传奇”高峰: 唐传奇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标志。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唐传奇的艺术成就。作者将唐传奇分为“人情传奇”、“神怪传奇”和“历史传奇”三大类,并详细分析了如陈鸿《长恨歌传》的史诗性、李朝威《枕中记》的哲理深度、以及蒋防《霍小玉传》对爱情悲剧的精妙刻画。作者认为,唐传奇在叙事结构(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以及文体风格上,已然具备了后世章回体小说的雏形,对宋元话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宋元话本与“市民文学”的兴起: 宋代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直接催生了以“说话”为载体的话本小说。本书清晰地勾勒了“说话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艺术实践对通俗文学的贡献。作者重点分析了《大宋宣和遗事》的史料价值与叙事缺憾,以及《金瓶梅》的前身之一——“话本”的演变历程。在宋元部分,作者特别关注了世俗化、娱乐化趋势下小说功能的转变。 明清“四大奇书”与小说艺术的集大成: 这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作者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的研究,不仅限于文本的梳理,更深入到文本的社会文化功能和美学范式的确立。 《三国演义》: 侧重于“演义”体式的确立,即“七实三虚”的叙事策略,以及其对民众历史观的塑造作用。 《水浒传》: 聚焦于“英雄群像”的塑造,对“替天行道”的复杂内涵进行了辨析,并分析了其白话叙事的生命力。 《西游记》: 着重于神魔小说的宗教哲学意蕴,探讨了小说如何以奇幻的表象来包裹深刻的禅宗和心学思想。 《金瓶梅》: 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从“讲故事”向“写人情”的决定性飞跃的标志。作者详细剖析了其对日常细节的摹写,对社会弊病的揭露,以及其作为“人情小说”的典范地位。 二、 理论深度与独特的分析视角 本书的学术价值并非仅在于对史实的罗列,更在于其贯穿始终的理论洞察力。 叙事学视角的引入: 王兆鹏教授是国内较早将西方叙事学理论系统应用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引入了如“焦点化”、“时距”、“叙述层次”等概念,对传统小说文本进行了精微的剖析。例如,在分析《聊斋志异》时,作者指出蒲松龄如何通过精妙的叙述视角切换,使得人鬼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具有张力。 “文体流变”与“家族性”研究: 作者强调,中国古代小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着清晰的“文体家族”。他通过对比,清晰展示了志怪、传奇、话本、章回体小说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揭示了不同文体在结构、语言、功能上的内在关联和演变逻辑。 文化心理的深度挖掘: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批评,将小说视为特定时代文化心理的载体。例如,在探讨晚明小说时,作者结合市民阶层的崛起和晚明宽松的社会氛围,解释了小说中对“情欲”、“反叛”主题的集中表现,认为这是对僵化理学观念的一种文化反拨。 三、 兼顾通俗与典雅的平衡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能够在严肃的学术研究和通俗文学的欣赏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对那些在传统士大夫文学批评中常被轻视的话本、拟话本(如“三言二拍”)给予了应有的重视,指出这些作品正是白话文学生命力的源泉。他认为,正是通俗文学的普及和创新,最终促成了《红楼梦》这一集大成的巅峰之作的诞生。 结语: 《中国古代小说史论》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工具书,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鉴赏指南。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框架和详实的资料支撑,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殿堂的窗户,帮助读者理解这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特而辉煌的组成部分。阅读此书,如同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叙事艺术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而精彩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的生活节奏很快,总想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慢下来的书,而这本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没有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或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一种令人心安的韵律。作者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木三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琐碎片段,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深度。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心一笑,因为那正是生活中经常发生却从未被如此精准概括的场景。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安静的角落,让人可以暂时从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专注于内心的对话。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平和、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人和事。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轰炸,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沉淀,让我在纷乱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清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深得我心,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发出的古典韵味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阅读体验极佳。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雅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好看”的书,其内容的深度更是令人赞叹。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剖析着人性的复杂与多变,那些看似零散的篇章,实则暗含着精妙的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时那种不急不躁、娓娓道来的节奏感,像一位智者在慢慢为你揭示世界的奥秘。它不像快餐文学那样追求刺激,而是如同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其醇厚的回甘。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文字的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

这本我刚读完的书,简直是知识的海洋,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长河的探险。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社会风貌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书中的许多观点独到深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也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一些人物的刻画,简直是活灵活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论述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格局都开阔了许多,对人情世故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初读时确实有些吃力,需要静下心来,甚至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功课去理解其中的背景和典故。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略到作者那超凡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才情。他笔下的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充满了奇闻异事和深刻的见解。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那样独特,仿佛一位老友在耳边低语,讲述着他游历世界的奇妙经历。语言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复杂的情境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观察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这是一次艰难但绝对值得的智力远足。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大师级的作品。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遣词造句之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它不像现代作品那样追求直接和效率,而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韵味的留存。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它们不仅让描述更加生动,更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格调。这本书更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需要我们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它的每一个细节。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的片段,更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读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位伟大的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交流,分享着对世界共通的思考和感悟。这是一次纯粹的、高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