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陈寿,史靖妍 漓江出版社 9787540782924

三国志 陈寿,史靖妍 漓江出版社 97875407829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国志
  • 陈寿
  • 史靖妍
  • 漓江出版社
  • 历史
  • 古典
  • 传记
  • 史书
  • 中国历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2924
商品编码:2997794204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三国志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40782924
定价:45 元 本店价:27 元
折扣:【60】 节省:18 元
分类:  →  
货号:1728661
图书简介 柏杨先生曾说:“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诡谲的时代,权力的争霸,给我们思考上无限激荡与智能。”《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史事,呈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全貌和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生动描绘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作品因“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而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许和推崇并流传至今,是了解三国时代历史的重要书籍,值得品读和鉴赏。本书对照《三国志》原文进行了注释和翻译,以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原著的风采。",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谴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资治通鉴》 作者: 司马光 出版社: 中华书局(或其他权威版本) ISBN: (请根据具体版本查找) 字数: 约三百万字 --- 内容提要:一部贯穿千载的政治史诗与治国方略的宝典 《资治通鉴》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是一部由北宋伟大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团队耗费近二十年心血编纂而成的、以时间为序的宏大编年体史书。它以其磅礴的气势、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世留下了无可替代的政治、军事和思想财富。 本书并非聚焦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具体人物更迭或单一王朝的兴衰,而是将历史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上起战国初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十国末期(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漫长历史进程。其核心目的,正如司马光所言:“盖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旨在为统治者提供镜鉴,为后人提供治国安邦的现实指导。 宏大的叙事结构与编年体的精髓 《资治通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编年体的叙事方式。与纪传体(如《史记》侧重人物传记)不同,编年体以时间为轴线,将历史事件如同流水般连续记录。这种体例的优势在于,它能清晰地展现历史事件之间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使读者能直观地把握政治局势的演变、权力的转移以及政策实施带来的长期效应。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涵盖了从春秋战国、秦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直至隋唐盛世的辉煌与中晚唐的衰颓,最终以五代十国的混乱收束。司马光在叙事过程中,严格依照时间顺序,对不同诸侯国、不同政权之间的关系、外交策略、军事部署以及内部改革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评述。 治国方略的深度挖掘与历史的辩证法 《资治通鉴》的价值远超史实的罗列。司马光在撰写过程中,并非简单地“述而不作”,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节文”与“臣光曰”。 一、对权谋与政治哲学的探讨: 本书详细记录了历代君王、大臣、谋士之间的政治角力。例如,战国时期列国变法图强的复杂过程,秦朝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以及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中央集权危机。司马光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政权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其对人才的任用、对内政的清明以及对边患的应对。书中对权谋的描写是冷静且实用的,它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内在规律,无论是通过道德感召,还是通过法制约束,都指向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根本原则。 二、对军事与外交的精妙分析: 《通鉴》对重大战役的记录尤为精当。它不仅记录了战役的胜负,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导致结果的战略失误与决策的英明之处。从赤壁之战到淝水之战,再到唐代对突厥的用兵,司马光着重阐释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实践意义,以及在外交上“和战不定,利害相倚”的辩证关系。 三、对君主与臣属关系的剖析: 书中对历代君主的评价极其审慎和客观。司马光对于昏庸君主(如秦二世、唐玄宗后期)的批评,往往基于他们刚愎自用、疏远贤良的错误决策;对于英明君主(如汉武帝初期、唐太宗)的赞扬,则基于他们能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的政治智慧。这种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洞察,是后世管理者提升领导力的重要参考。 史学的创新与影响 《资治通鉴》在史学体例上的创新,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史书过于依赖个人传记的局限,开创了一种以时间为骨架,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融为一炉的“通鉴体”。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广泛采撷了当时流传的各类史料,如各国史记、地方志、诏令、奏疏等,其考证之严谨,在古代史学中堪称典范。 这部巨著的完成,不仅是司马光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古代史学成熟的标志之一。它被后世尊为“史学之镜”,成为历代帝王、将相、士人研读治国之道的必读书目,其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依然是理解中国历史深层逻辑和政治文化基因的基石。阅读《资治通鉴》,如同与千年的智者对话,在历史的洪流中,洞察兴亡治乱的永恒法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很多历史事件,在不同的版本中看,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让人感到迷茫。但翻阅这本著作时,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脉络梳理的匠心。作者似乎有一种将纷繁复杂的线索层层剥开的能力,他能够清晰地指出事件的起因、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及最终的蝴蝶效应。尤其是在解释一些看似矛盾的历史记载时,他总能提供出令人信服的旁证和逻辑推演,让人茅塞顿开,解开了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清晰的逻辑梳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满足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是更深刻地阐述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挖掘,才是真正高级的历史解读。看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体系有了更稳固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细节也值得一提,它们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内容的重量感。内页的插图和地图,无论是版式还是印刷质量,都显示出出版社的用心良苦。那些古代的舆地图,绘制得精细入微,清晰标注了山川河流和重要关隘,对于理解战略部署至关重要。每次读到关键的军事部署时,我都会对照着地图细看,一下子就能明白为何“以逸待劳”能取得奇效,或者为何“背水一战”会成为绝唱。此外,书后的索引和注释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和专业,这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方便地追溯到原始资料的出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精心制作的学术辅助工具。它在内容深度与阅读体验的友好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人在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时,也能感受到实体出版物带来的踏实和尊贵感。

评分

说真的,我对市面上那些“大部头”类的历史书籍往往望而却步,总觉得内容会过于枯燥晦涩,但这一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在保持历史严谨性的前提下,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有些段落仿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气势磅礴,让人看得酣畅淋漓;而另一些地方,笔锋一转,又变得像是一部精彩的宫廷权谋剧,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微妙的心理博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复杂性上展现出的高超技巧,即便是被传统观念定性为“奸臣”或“小人”的角色,也并非脸谱化的坏蛋,而是被赋予了多维度的动机和人性挣扎,让人在批判的同时,也不禁对其命运产生一丝唏嘘。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去神化”和“人性化”处理,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它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

最近阅读的这本书,其文字魅力真是让人惊叹。我注意到,不同章节的语言风格竟然能做到如此显著的区分,这简直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字工程。在描述一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文字显得庄重典雅,用词考究,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权威感,读起来让人肃然起敬。然而,在记录一些文人雅士的日常交往或私下宴饮时,笔调又瞬间变得轻快灵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和风雅趣味,仿佛能闻到古人饮酒品茗的芬芳。这种在严肃与活泼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一味追求宏大叙事而牺牲了细节的趣味性。相反,它在宏大叙事中嵌入了精妙的细节描摹,让那些尘封在史册里的片段重新焕发生机。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扎实的史学家,更是一位功力深厚的文学家,他用文字搭建了一座通往过去的精美桥梁。

评分

哎呀,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古代历史的鸿篇巨制,简直是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字体排版和纸张的质感都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是了得,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帝王将相、谋士武将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雄心壮志,都通过细腻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读到那些经典的战役描写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金戈铁马、旌旗蔽日的宏大场面,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是让人热血沸腾。而且,这本书对于历史背景的铺陈也非常到位,对于当时社会结构、文化风貌的描绘,都使得整个故事的脉络更加清晰、立体,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陷入沉思,思考着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体会着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这本书,无疑是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珍藏之作,绝对值得细细品味,慢慢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