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笺注 [清]纳兰性德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451

纳兰词笺注 [清]纳兰性德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4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纳兰性德
  • 清代文学
  • 词学
  • 古籍
  • 诗词
  • 文学
  • 情感
  • 爱情
  • 古典文学
  • 笺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451
商品编码:2997808616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纳兰词笺注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4451
定价:88 元 本店价:70.4 元
折扣:【80】 节省:17.6 元
分类:  →  
货号:1717283
图书简介 清初词坛,名家辈出。其中最特出者,当属纳兰性德。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身份高贵显赫,却向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这使得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首,成为比较完整的《纳兰词》。
本书整理者张草纫先生为词学研究专家,治词学功底深厚。此次以光绪六年的许增刊本为底本,末附《清名家词》中增补的五首,又从上海图书馆《词人纳兰容若手迹》朱彝尊跋文中辑得联句词《浣溪沙》一首,作为《补遗》二。书中保留原刊本的校记,又根据诸家刊本重新校订并加以笺注。注释着重注明本事、典故、名物、俗语,及纳兰性德袭用、化用前人的语词意境 ,必要时略作串讲,以期对读者阅读、欣赏《纳兰词》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繁华落尽,空余千古:一卷关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流亡与诗意研究 书名: 《江山易主,诗魂不朽:宋末遗民的文化坚守与精神世界》 作者: [虚构] 王德安 出版社: [虚构] 华夏文史出版社 ISBN: [虚构] 978-7-5058-1234-5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南宋灭亡前后,大批文人士大夫群体在国破家亡背景下的精神嬗变、文化抉择与诗歌创作的深刻转向。全书以时间为轴,以群体心态为核心,通过对一批代表性遗民文人的日记、尺牍、诗集及私家著述的细致钩沉与文本细读,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巨大历史断裂时所经历的心理挣扎、忠义坚守、以及对传统士人理想的艰难维系。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一次对“文化身份认同”在极端历史情境下如何被重塑与检验的田野考察。它试图回答:当“家国”的概念发生根本性动摇时,知识分子如何安放其道德良知与文学抱负?他们的诗歌如何从描摹风雅转向承载历史的重量?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宋末遗民群像的精神版图: 第一部:盛世余烬与倾覆之痛 (开篇:从临安到崖山) 本部分聚焦于南宋末期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生态。通过对宋代宫廷文化、市井繁华的追溯,为后续的“失落感”奠定基调。重点分析了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在面对蒙古铁骑时的理论困境与情感冲击。 核心议题: 繁华的脆弱性与士大夫对“天命”转移的早期感知。 研究侧重: 选取开禧、端平更化等重大历史事件前后,文人的政治抒怀与私下议论的对比。探讨了“避世”与“抗争”这两种最初应对危机的态度。 第二部:流亡的地理与精神的皈依 (流亡的路径与身份的重塑) 南宋政权的覆亡,使得大量文人不得不踏上南迁、隐遁或投降的道路。本部分详细描绘了这一地理上的迁徙与精神上的矛盾。 重点分析对象: 那些选择隐居山林,拒绝出仕异朝的文人。他们的“不仕”行为,是基于对气节的维护,还是对现实的无力反抗?本书通过细读他们的隐居诗歌和交游唱和,揭示“退隐”背后的复杂动机。 文化景观重构: 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域(如浙东、闽南、岭南)流亡群体的文化实践差异。例如,在贫瘠之地,传统士人的雅集如何异化为对昔日繁华的集体“追悼会”? 章节举例: 《松风涧畔的清谈:论遗民文人对“夷夏大防”的诗意坚守》;《尺素中的家国:宋末秘密通讯网络的文化意义》。 第三部:诗歌作为史册与道德的容器 (文学的重负与言说的艺术)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着重分析了宋末遗民文学的核心特征——“以诗载史”和“以文载道”。 “沉郁顿挫”的重估: 重新审视“沉郁顿挫”这一审美范式,不再将其视为单纯的风格标签,而是视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情感负担的外化。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如:残月、空山、秋风、故国泪)如何被赋予了超越个人情感的集体记忆和政治批判色彩。 隐晦与直抒的张力: 探讨遗民文人在“避祸”的现实压力下,如何运用典故、用典、双关等修辞手法,在不直接触犯统治者禁忌的前提下,实现对故国的哀悼与对新朝的抵制。例如,对特定历史人物的“托古言志”手法的深入剖析。 哲学反思: 结合宋明理学在南宋末期的衰微,分析遗民们如何转向更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和生命本体论的哲学思考,以抵抗外在世界的虚无感。 第四部:遗民群体的消散与文化的延续 (时间的长河与精神的传承) 本书最后一部分考察了遗民一代的终结及其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 代际传承问题: 研究遗民父辈对子孙的教育,特别是对“故国之思”的口耳相传,如何在和平年代转化为一种隐秘的家族传统和文化基因。 主流与边缘的互动: 探讨遗民文化如何逐渐从主流的政治叙事边缘退入文学史的角落,以及清代考据学兴起时,如何部分地“物化”并“整理”了这些遗存的文本。 结语: 探讨宋末遗民群体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最后一次集体高潮”。他们的悲剧性,恰恰是其道德坚守的最高体现,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士”的责任与限度的永恒参照。 --- 核心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将宋末遗民视为“失败者”的简单标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历史极端压力下进行“文化与道德极限测试”的群体。它着重挖掘了文本背后的“不可言说之痛”,强调了情感与理性、生存与气节之间的复杂博弈。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微观分析,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挣扎于历史夹缝中的士人世界。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王朝更迭时,精神世界深度与韧性的新视角。 目标读者: 中国历史学、文学史研究者,以及对宋明理学、明清易代之际知识分子心理解构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每一次捧读这本词集,我都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词人笔下的那些细腻情感、对往事的追忆,以及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清丽词句,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虽然词作本身已经流传甚久,但通过这种精选的汇编和严谨的排版,重新阅读时,总能发现新的韵味和理解。特别是词中那些关于青春、别离和世事无常的感叹,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共鸣力量。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孤灯,沉浸其中,感受那种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风骨与哀愁。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任何其他媒介都难以替代的,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细嚼慢咽,才能真正体会到其深沉的内涵。

评分

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的专业水准。无论是纸张的选择,还是油墨的印刷效果,都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拿到手中,分量适中,翻页时的手感也极为顺滑,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细节,共同构筑了极佳的阅读体验。这不像是一本应付了事的出版物,而是看得出出版方对文化传播的责任感和对作品本身的敬畏之心。这种高标准的制作,也使得这本书在收藏价值上更上了一个台阶。它让读者感到物超所值,不仅仅是买到了一堆文字,而是获得了一个精心打磨、可以长期珍藏的文化产品。这种对品质的坚持,是衡量一家出版社是否真正致力于推广优秀文学作品的试金石。

评分

从一个爱好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本质量非常值得称赞。它不像有些选集那样零散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考量和编排。每一首词的呈现都带着一种清晰的脉络感,让人能够顺畅地跟随词人的心绪起伏。对于想要系统了解这位词人创作风格和心路历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或深入研究的载体。它的可读性极强,即使是不甚熟悉古典诗词的读者,也能被其中优美的辞藻和流畅的意境所吸引。这种平衡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接受度的做法,体现了编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上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词集,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文学之旅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打开包裹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稳而典雅的书籍外观,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带着一种微微的粗粝感,让人忍不住想一页页地翻阅。封面设计看似简约,却在细节处彰显了出版社的用心,字体排布和留白的处理都非常讲究,透露出一种古朴的书卷气。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和精装本的读者来说,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感觉经久耐用。这种对实体书籍品质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阅读不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触觉和视觉上的享受,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文字魅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宁静且充实”。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常常需要一个锚点来让自己的思绪慢下来,而这本词集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阅读它的时候,周围的喧嚣似乎都退去了,只剩下词人留下的那些意境悠远的画面和低回婉转的情绪。它带来的不是那种激烈的震撼,而是一种温和的滋养,像山泉一样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读者的精神世界。每次读完,都会有一种心境被洗涤过的轻松感,仿佛重新找回了与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诗意栖居的自我的连接。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