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今注 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109

楚辞今注 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1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楚辞
  • 先秦诗歌
  • 古籍
  • 注译
  • 汤炳正
  • 李大明
  • 李诚
  • 熊良智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109
商品编码:2997809185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楚辞今注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4109
定价:88 元 本店价:70.4 元
折扣:【80】 节省:17.6 元
分类:  →  
货号:1717293
图书简介 此书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的水平。",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楚辞》的另一面:中国古代文学的恢弘画卷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楚辞》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且独特的星辰。它以其瑰丽的想象、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律,构建了一个上古巫楚文化的神奇世界。然而,文学的河流是多元且浩瀚的,除了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先生集注的《楚辞今注》所聚焦的经典文本解读之外,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还蕴藏着无数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文学瑰宝与思想篇章。 如果将目光从《楚辞》的香草美人、神灵鬼怪的叙事中稍作移开,转向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的广阔文学疆域,我们将发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斑斓的古代文学图景。这部未曾提及的文学史巨著,或许会带领我们探索以下几个关键领域,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另一重面貌。 一、 质朴的源头:先秦诗歌的民间回响与政治讽喻 在屈原的浪漫主义达到巅峰的同时期,或稍早或稍晚的中国北方,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精神正在蓬勃发展——《诗经》。 《诗经》: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奠基。它记录了周王朝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劳动场景、战争疾苦、爱情婚姻以及贵族宴飨的真实图景。 风、雅、颂 三部分构成了其内在结构。《风》是来自民间的歌谣,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直抒胸臆,如《关雎》的相思之切,《蒹葭》的迷惘与追寻。它呈现的是“赋、比、兴”的基本表现手法,尤其是“兴”,以景物起兴,烘托情感,形成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趣味,这与《楚辞》中直接的、瑰丽的象征手法形成鲜明对比。 而《大雅》和《小雅》则承担了大量的政治讽喻与历史咏叹。《文王》、《大雅·生民》等篇章,以史诗般的笔触追溯先祖功绩,表达对王室的忧思与期望。例如,诗人对衰败贵族的鞭挞,对民生疾苦的记录,无不体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现实关怀,这与《楚辞》中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探索,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二、 诸子百家的辩论艺术与说理文学的兴盛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文学与哲学从未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如果说《楚辞》是文学艺术的巅峰,那么诸子散文则是理性思辨的典范。 《论语》与儒家道德的构建: 《论语》以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并非追求辞藻的华美,而是以简洁、凝练、富含哲理的语言,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仁、义、礼、智、信。其文学价值在于其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情景交融的记录,每一次对“君子”的定义,都蕴含着极强的道德感召力。 《庄子》与浪漫哲学的延伸: 与《楚辞》的浪漫主义有着精神上的遥远共鸣的,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庄子》。然而,《庄子》的浪漫是超脱的、逍遥的,它构建的是精神上的自由王国。 《庄子》的散文充满了寓言、比喻和奇特的想象,如“濠梁之辩”、“庖丁解牛”。它通过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打破了世俗认知的藩篱,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这与《楚辞》中为求“香草美人”的理想而挣扎、上下求索的姿态,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出世”路径:庄子的出世是觉悟后的放任,而楚辞的求索则是理想幻灭后的悲慨。 《孟子》的雄辩力量: 孟子的散文则充满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他擅长使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辩论中展现了“浩然之气”。这种雄辩的、充满战斗性的散文风格,与《楚辞》中那种独白式的、哀婉的抒情风格,构成了古代说理文学与抒情文学的对照。 三、 汉赋的铺陈与宫廷气象的描摹 秦汉大一统的形成,带来了帝国盛世的恢弘气象,文学的形态也随之转变,汉赋的兴起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汉赋,尤其是大赋,以其铺陈排比、极尽夸饰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帝国的富庶、宫廷的壮丽、畋猎的盛大。它继承了楚辞的某些元素(如铺张的辞藻和对神话的引用),但其核心精神却转向了对现实权力的歌颂与依附。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力渲染汉室威仪,其文字的密度和对细节的描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楚辞》中屈原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个体抗争不同,汉赋更多体现的是帝国意志的外化,是集体荣耀下的文学表达。 四、 魏晋风度的清峻与个体生命的自觉觉醒 随着东汉的衰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个体生命、精神世界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传统,但其基调是慷慨的悲凉。面对乱世,他们的诗歌不再是楚辞中对神游的向往,而是对生命易逝、英雄迟暮的深刻感慨。《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直面短促的生命,其坦荡与无奈,与屈原的忧愤有着同源的悲剧性,却更显洒脱与刚健。 山水诗的兴起与玄学的交融: 魏晋的文人,开始将目光投向自然山水,以摆脱对政治漩涡的卷入。山水田园诗的萌芽,如嵇康、阮籍的作品,体现了对自然本真的回归。 山涛、阮籍的《咏怀诗》,用大量的“乱曰”和晦涩的典故,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这种“清峻”、“率真”的魏晋风度,与《楚辞》的浪漫热烈不同,它更偏向内敛的、清醒的、带有一丝颓废美的精神自觉。 总结:文学景观的广阔与深邃 从《诗经》的质朴到诸子散文的思辨,从汉赋的雄浑到魏晋的清峻,这些文学形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恢弘画卷。它们与《楚辞》的独特地位相互印证,而非互相取代。 《楚辞》聚焦于个体精神的抗争与对理想世界的构建,而上述其他文学传统,则分别从社会现实、哲学思辨、帝国气象和生命自觉等多个维度,提供了理解古代中国精神面貌的不可或缺的视角。深入研究这些领域,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之博大精深,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多彩,绝非单一文本所能涵盖。这片广阔的文学天地,等待着每一位求知者去细细品味和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之后,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学术的严谨气息所吸引。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但从这本书的整体体量和装帧上,就能推测出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厚重感,绝非一时兴起能完成的作品,它蕴含着数代人对经典文献梳理和考证的智慧结晶。我初步翻看了几页的注释部分,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态度,让人不得不佩服。每一条注解的背后,都仿佛能看到研究者们挑灯夜读、反复比对的辛勤身影。这种踏实做学的精神,是阅读任何经典著作前最需要的基石。它给了读者一种强烈的信号:这不是一本浮于表面的“速成读物”,而是可以信赖、可以深入探索的知识宝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那种略带粗粝的纹理让人感觉沉静而古朴,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时代。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书名,又给人一种深邃的意境。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字体选择,那种带有宋刻本韵味的字体,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内容,但仅仅是捧着这本书,翻阅这些朴实的纸张,就已经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珍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守,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有更多关于排版和校对上的惊喜。

评分

谈谈我对这套书“感觉”的整体印象吧。它给我一种“沉得住气”的氛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那些花哨的封面和夸大的宣传所吸引,但真正能沉下心来读完的,往往是那些外表低调却内涵丰富的作品。这套书的气质正是如此,它不靠哗众取宠,而是依靠其深厚的学识基底来吸引真正的求知者。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种“教导”,而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耐心地在你身边,为你解开历史的迷雾。这种互动的、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比那些生硬的教科书式解读要舒服和有效得多。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学术精神的一种致敬。

评分

我个人对文言文的理解一直有些吃力,尤其是那些典故和用词的微妙之处,常常让我感到困惑。因此,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我会非常看重导读和注释的质量。这本书从视觉上看,那种恰到好处的注释位置和字体大小,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它似乎懂得如何平衡原文的完整性和现代读者的可读性之间的矛盾。我试着快速浏览了一个段落,发现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通过现代白话的解释,变得豁然开朗,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反而保留了古典韵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对于提升非专业读者的理解力至关重要,它鼓励你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广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我注意到它在细节处理上,比如页码的编排、章节的划分,都体现了严谨的结构美学。这种清晰的逻辑架构,使得即使内容庞杂,读者也能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图。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结构清晰、注释详实的工具书,是事半功倍的。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扔掉的快消品,更像是书架上可以随时翻阅的“常备军”。我非常期待能尽快适应它的节奏,让我的古典文学视野,能在它的引导下得到一次质的飞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