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1939年生于北爱尔兰德里郡,1961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当过中学教师,后回母校任文学教师。二十多岁即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闻名诗坛。1972年和家人移居爱尔兰都柏林。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诗学教授。获艾略特诗歌奖、毛姆文学奖、史密斯文学奖等重要奖项,1995年因“其作品饱含抒情之美以及对伦理的深刻理解,凸显了日常生活的奇迹和历史的现实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继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
译者简介
黄灿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63年生于福建泉州,1978年移居香港,198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曾长期任职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现居深圳。2011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近期译著有布罗茨基随笔集《小于一》《曼德尔施塔姆诗选》《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以及费林盖蒂诗集《心灵的科尼岛》,即将出版的译著有希尼30年文选《发现者,保管者》和米沃什50年文选《站在人这边》等。
《开垦地:诗选1966—1996》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自选集,精选了12部诗集的代表作品、两部重要译作的精华部分以及一些以前未结集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诗人30年写作生涯,呈现了诗人写作的整体风貌以及诗人多年来情感、风格和特色的变化。这里有优美的、田园式的抒情诗,也 有许多蕴含普通却又神奇的爱的诗篇,还有一些发掘自身、自我投射的作品。它们也探索恐惧和暴力的主题,揭示一个“邻里相杀”的爱尔兰,一个受历史和残酷的宗派主义威胁的世界。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希尼所遵奉的诗歌定义,既“忠实于外部现实的冲击”,又保持着“对诗人生命内部规律的敏感”,在希尼手中,万物的样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拼字板,一个秋千,一个风筝,无数小小的瞬间,都变成了既是现实又是飞升的令人沉醉的神话。这部自选集是一种必需——一种深入万物根源的方法。
##首先放希尼自己的话: “《挖掘》是我的第一首我自己认为能使感觉进入文字的诗,或者更准确的说,我认为我的直感进入了文字。它的节奏和噪音现在仍然使我喜悦,尽管诗中若干句子更多是有职业枪手的戏剧性,而不是有挖掘者的聚精会神。我是在1964年夏天写出这首诗的,差不多是在...
评分##仍然有很长距离要走 像花了很多光年从远方而来 又要花很多光年才抵达的星光
评分##早期几本诗集,有很强的模仿痕迹。模仿的程式化,与机械的姿态感损伤了自然与日常的主题。《斯泰逊岛》(1984)之后,渐入佳境。《幻视》(1991)《酒精水准仪》(1996),诗艺最为纯熟。译文整体而言,早期文字与语感过于中年,中年以后又过于复沓。待修订吧。上册的译文中,黄灿然频繁用到一个充满情欲色彩的词。约二十几次。惯性体现秘密。
评分 评分 评分##恕我欣赏无能——是因为希尼不可翻译吗。。。。。。。。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本诗集中有太多的诗歌让人收获良多。希尼对爱尔兰沼泽的发现是与其作为时间贮存期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的,也即‘沼泽作为风景的记忆,或沼泽作为一片牢记着发生在它内部和发生在它身上的一切事情的风景’。而他对本土神话、民间传说的有意识挪用,甚至是通过与美国西部旷野神话的类比而发生的自我部族神话建构的意图,提供了人类处理边缘状态的童年经验的最佳范本,中后期对夹缝中的居民生存政治的诗学处理又上层楼,把一个纯诗写作者推向了复杂、嬗替、不断处于风口浪尖的外部现实。对斯威尼故事和但丁的翻译更可见一个作家的天才并不是无源之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