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傑,河南濮陽人,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齣版有《國傢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16)、《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待齣)等。
本書擷取瞭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的幾個片段,探討近代中國文化的結構性異變,以及崩解後的傳統碎片在此過程中發揮的催生、轉化與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傢的道德自省邏輯如何將社會進化論改造成為強大的行動機製、曆史觀的改變如何重新塑造中國人講述自己過去的方式、聲音文化的興起如何引發知識變革中的“聲音轉嚮”、“道”的意識怎樣參與現代學術理念和製度的型塑、科學概念怎樣刷新傳統宗教的形象、新舊文學怎樣直接間接地對新史學的科研實踐提供支援。這番迴顧錶明,激活中華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賴於對我們自身傳統豐富性和開放性的肯定,又依賴於對這些素質的強化和提升。
##本作引文之密,細緻為功,直追《管錐篇》,略可見作者意圖洎語言門類,攻破缺口,查檢20世紀初中國社會之纍土遞轉,揣摩現代性之根脈,文風平肯切實,耐性尤深,若鬧市中一方靜土,洶洶市場大潮下,能為此者幾人哉?
評分##多讀,王老師書都要多讀。
評分 評分 評分##讀完第五至第九章,關於任鴻雋和繆鉞的文章,讀來親切有味,尤其喜歡關於繆先生那篇。2019.2.9
評分##文字間流淌齣新史學的聰明勁兒 ,還會再讀一遍。在研究晚清以來思想史的過程中穿插著對當下學術脈絡的思考。文史學科關係、不同學人與學術取嚮在時代中的聲音碰撞、知識與社會、疑古與釋古、道教的汙名化,選取的問題都非常有趣。倒不是說論證本身多麼精彩,而是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思考與作者敘事的方式讓人感到奇妙。加一星
評分 評分##本作引文之密,細緻為功,直追《管錐篇》,略可見作者意圖洎語言門類,攻破缺口,查檢20世紀初中國社會之纍土遞轉,揣摩現代性之根脈,文風平肯切實,耐性尤深,若鬧市中一方靜土,洶洶市場大潮下,能為此者幾人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