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白(Isabel Crook),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傢庭。人類學傢,社會活動傢,北京外國語大學榮譽教授,多倫多大學榮譽博士。1938年獲多倫多大學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輔修人類學。1939年,經晏陽初介紹,參加興隆場的鄉村建設實驗,並進行人類學調查。1942年與英國記者大衛·柯魯剋(David Crook)在英結婚。二戰結束前夕,曾入倫敦經濟學院(LSE)攻讀人類學博士,後因夫婦同赴華北采訪並調查解放區土地改革,中斷學習。1948年,應中共中央外事組邀請,參加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學院前身)的創建工作。他們夫婦曾閤著齣版《十裏店》二捲(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Ten Mile Inn: 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陽邑公社的頭幾年》(The First Years of Yangyi Commune)。
柯臨清(Christina Gilmartin),國際著名漢學女性主義者,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曆史係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女性研究項目的策劃者。
《戰時中國農村的風習、改造與抵拒——興隆場(1940—1941)》是加拿大人類學傢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國際著名漢學女性主義者、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曆史係教授柯臨清(Christina Gilmartin)閤著的關於興隆場(今屬重慶市璧山縣大興鎮)的人類學調查專著。伊莎白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傢庭;1939年,經晏陽初介紹,參加興隆場的鄉村建設實驗,並進行人類學調查;1948年,應中共中央外事組邀請,參加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學院前身)的創建工作。
書稿以抗戰時期在興隆場挨傢挨戶的調研、訪談為基礎,全麵、客觀地記錄瞭有關當地曆史沿革、政治、經濟、婚姻、婦女、法律訴訟、民間信仰等方方麵麵的信息,保存瞭大量的鮮活事例,進行瞭全麵、深入的學術調研與分析,讀來讓人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
##有研究的框架,也有豐富具體的人物故事,一覽百年前四川鄉鎮生活的淳樸、愚昧、靈活和悲慘。百年之後的現在,有些硬件進步發展走的很遠,有些軟件(觀念和製度)還沒有改變(父權製)。
評分##非常珍貴的史料
評分 評分 評分##作者早年的《十裏店》兩捲相比這本帶有更多的意識形態色彩,離學術著作也有些距離。目前看,這本書讀起來更有趣、更有價值、更值得一看。另外,若把此書當史料有些不足,但當專著又不閤適,更多的像是一種人類學筆記。 老實講,讀完後感受頗多,但其實對我的觸動並不大。 一是因為本書實際上是一種調查報告性質的文體,白描的內容居多,議論的部分太少,更多是一種他者的身份,有人類學的意味在裏麵。 其二是當你對農村有瞭一定瞭解後再讀此書,其實能夠捕捉的新東西並不多。這是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農村社會的行為邏輯與變遷模式其實都相差不大,所以書中的人與事在今天好像都能找到影子。 當然,這些並不是書的問題,而是讀者的原因,如果你對這個題目不甚瞭解但頗感興趣,我相信這本書不太會辜負你的期望。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