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白(Isabel Crook),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傢庭。人類學傢,社會活動傢,北京外國語大學榮譽教授,多倫多大學榮譽博士。1938年獲多倫多大學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輔修人類學。1939年,經晏陽初介紹,參加興隆場的鄉村建設實驗,並進行人類學調查。1942年與英國記者大衛·柯魯剋(David Crook)在英結婚。二戰結束前夕,曾入倫敦經濟學院(LSE)攻讀人類學博士,後因夫婦同赴華北采訪並調查解放區土地改革,中斷學習。1948年,應中共中央外事組邀請,參加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學院前身)的創建工作。他們夫婦曾閤著齣版《十裏店》二捲(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Ten Mile Inn: 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陽邑公社的頭幾年》(The First Years of Yangyi Commune)。
柯臨清(Christina Gilmartin),國際著名漢學女性主義者,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曆史係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女性研究項目的策劃者。
《戰時中國農村的風習、改造與抵拒——興隆場(1940—1941)》是加拿大人類學傢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國際著名漢學女性主義者、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曆史係教授柯臨清(Christina Gilmartin)閤著的關於興隆場(今屬重慶市璧山縣大興鎮)的人類學調查專著。伊莎白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傢庭;1939年,經晏陽初介紹,參加興隆場的鄉村建設實驗,並進行人類學調查;1948年,應中共中央外事組邀請,參加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學院前身)的創建工作。
書稿以抗戰時期在興隆場挨傢挨戶的調研、訪談為基礎,全麵、客觀地記錄瞭有關當地曆史沿革、政治、經濟、婚姻、婦女、法律訴訟、民間信仰等方方麵麵的信息,保存瞭大量的鮮活事例,進行瞭全麵、深入的學術調研與分析,讀來讓人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
這書好牛逼啊。雖然我是人類學和曆史學的門外漢,但是這本書裏豐富的原始資料、生動的敘述、流暢的譯筆讓我果斷打齣五星推薦。學術價值和可讀性都極高,內行看門道,我這樣的外行看熱鬧。雖然封麵讓人無語凝噎,但定價隻有58啊,猶豫啥啊。
評分 評分 評分##就是那麼一迴事,比不上小鎮喧囂,問題意識太弱瞭,現象描述偏多,缺少思考和分析。總的來說,全書描繪的現象是當時大趨勢下的普遍現象,這個個案,套到川南不少地方也能成立
評分 評分##娓娓道來,故事中帶齣論述,能在書中看到整個興隆場的居民。從經曆,記錄,思考再到成書跨越七十多年,作者本身的體驗與學養也是現在多數研究者難以達到的。這也是我見過最認真注釋的書。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