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男,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师从王水照先生获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开设有“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精讲”等课程,本书即“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的配套教材。
“中国文学传统”是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本书即该课程的配套教材。其主旨,是把中国文学置于传统文化整体之中,视为一种“表达”,概括介绍“表达者”的身份特征,以及承载“表达”功能的各种体式。故上编为作者论,包括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两章,考察民国以前的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基本特点;下编为作品体裁论,包括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辞赋、诗、词曲、骈文与古文、说唱、小说、戏剧八章,说明表达成文的各种样式。
##人生苦短,只有在精神上及时行乐。
评分##作为大学新生公选通识课讲义,竟能如此真诚地展现“流动不居”的史观,及在此观念引导下读传统文学带来的新视野。实在是非常令人着迷——引言和作者论尤其好。
评分##妙不可言,栢謙兄誠不我欺。只是這種書應該中學或者大一讀,現在就是圖個樂。第一次見到能把普及性導論寫得寸鐵殺人,純正通透也不乏創見。有趣的是文筆口吻似有一點翻譯腔(?),在不亂搞以今釋古的學者中倒是少見
评分##在回家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非常好看。跳出传统文学史的编年思路,着眼于作者与作品,试图将文学文本置入传统之中进行解读。对文学观念的解释有些地方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六朝贵族传统视唐代诗赋取士者为“轻薄”的“暴发户”。而更重要的思想主线则是社会观念与文学文本的互动性,如作者反复提及的《西游记》,社会观念的变迁不断造成文本重心的转移及书写策略的转变,从而打通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分立,形成一种立体的文学传统观念。就写作而言,下篇优于上篇,雅文学诸篇优于俗文学诸篇,即便对于中文系的人来说也是打开新思路的极好基础读物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被告知发书评更好一点..我又来叨扰大家了 思路梳理集中在第一章,并辅之以朱刚老师上这堂课时所记录的课程笔记。 希望能够帮到现在正在期末复习、或者以后要期末复习的大家。 第一章: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作者可以分成两类——士大夫与通俗文学的作者。 倘若将文学和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