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生於維也納,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世界心理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心理學傢之一,心理學界泰鬥級人物。
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卓越、自卑與補償、社會興趣、生活風格、創造性自我。他繼承和發揚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其著作有《理解人性》《理解生活》《自卑與超越》等。
★★★★★【最新·專業譯版】
兒童的發展既不由天賦決定,也不由客觀環境決定
兒童對客觀現實的看法和他們與客觀現實的關係
纔是兒童發展的決定因素
50多種語言全球發行,齣版90年來持續暢銷,父母和教師的案頭讀本
一本書破解兒童的語言及行為密碼,培養心理健康、高情商、高智商的兒童
5個真實案例、15種兒童常見問題——為父母、教師揭開問題兒童産生的根源
幫助教師認識、疏導兒童心理問題,幫助父母理解兒童行為,培養兒童的健全人格
在阿德勒看來,個體追求卓越的原因,在於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心理。
區分有益和無益的追求卓越的基礎,就是看其是否符閤社會利益。一個高尚、高貴的行為,應該是對自身和社會都有益的。因此,教育兒童就是要培養他這種社會情感。
那麼,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社會情感、健康人格的人,這是由教育本身的社會性目的所決定的。教育在本質上是使兒童學會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這就是一個心理進化過程,所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是引導兒童成長過程的兩個方麵。個體心理學的方法,揭示瞭兒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機製:他們如何看待外部刺激、如何做齣反應以適應自己的目的、自卑感和優越感如何交織與轉換。在此基礎上,教育者和父母們幫助兒童塑造社會情感,把對卓越的追求引到符閤社會價值的方嚮上。
##理論性很強!
評分 評分##有些書讀瞭漲學問,有些書讀瞭添技能,有些書讀瞭開眼界,而有些書讀瞭則幫你立起一道晶瑩剔透的水晶牆——映照齣自己靈魂的麵貌,或許水晶的閃光能夠指引你的未來。 阿德勒的兩本書《超越自卑》和這本《兒童的人格教育》是一種走嚮自我的書,從中自然能夠讀齣來知識,但恐怕...
評分 評分##齣版快一百年瞭,主要當作學術史著作看吧。在精神分析領域算是相當make sense 的學者瞭。一些觀念,比如培養勇敢和堅毅的品格(類似今天說的growth mindset )和不體罰孩子在當時還比較先進。最重要的不是情境,而是孩子對情境的理解,總結得很好。
評分##兒童是一個整體,他的各種行為都是在統一人格的支配下進行的。它傳遞瞭一種觀念,要將兒童的各種行為聯係在一起,進行觀察和判斷。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