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春,1965年生,四川蓬安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目前为浙江大学二级教授,求是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现当代法国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招标项目各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代表作有《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沉沦与拯救:克尔凯戈尔的精神哲学研究》等。著述多次获奖,含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文史哲》“学术名篇奖”1项等。
哲学归根到底关注的是人的命运。根据逻辑与历史、时代精神与时代相一致的原则,本书区分出西方哲学发展的前现代(古代)、早期现代、后期现代和后现代(当代)四种形态,并重点探讨现代哲学的历程。导论是对主体问题的概述,其余各章围绕主体的确立、主体的危机、主体的解体和主体的终结来揭示意识主体在现代性及其转折进程中的命运。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笛卡尔以来的主要西方哲学流派,既具有宏大的理论视野,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杨大春在本书中实际上是把现代性等同于主体性,后现代和当代性消解了这种主体性。但在我的理解中,主体性应该只是现代性的一极。现代性的两个理想分别是发展一种令人掌控自然的科学和确保人的自由、尊严,但这二者经常是矛盾的。对人的尊严的强调要求我们把科学和世界看成人的自由的产物,但科学却经常滑入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解构了人,把人看成一种物质的构造、聪明的野兽。二者的矛盾就是所谓现代性的危机。后现代哲学实际上是在对主体性的反思的基础上同时批判了现代性的另一极,例如各种科学批判。因此本书中所说的“当代性”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性”,逻辑上是先于后现代的。
评分 评分##以“现代性”与“主体”的母题出发打扮成一部深刻分析的著作,实则是东拼西凑的劣质近代哲学史,两个基本概念都不区分甚至没有分析。终于知道为什么《哲学史教程》是最好的哲学史著作了,哲学史太难写了,这本算很烂的那一类。 在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过程中,一直有个功效主义般的问题困扰着我:学习哲学到底有何用?就像本书的开篇写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归根到底意味着如何看世界,如何看社会,如何看人生。”但当我们继续深挖这个命题的时候,又产生了“看了又如何...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