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妮·伯特,哈佛大學英語係教授,美國《國傢》雜誌詩歌編輯,2016年古根海姆詩歌奬獲得者。伯特已齣版四部個人詩集及多部文學研究作品,其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紐約客》《倫敦書評》等,曾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詩歌評論傢之一”。2013年,斯蒂芬妮·伯特發錶TED演講《我們為何需要詩歌》(Why People Need Poetry)。
·
作為一名跨性彆者,伯特一直緻力於相關活動,為跨性彆者及相關亞文化群體奔走呼號。2017年,伯特接受變性手術,從“斯蒂芬”變為“斯蒂芬妮”。
一本教人如何讀詩的書,為什麼要叫“彆去讀詩”?
·
如果有人告訴你詩是什麼、為什麼要讀詩或該如何讀詩,通常來說,他們已經錯瞭。詩歌不是艱澀的高門檻藝術,它錶現人類共有的情感,在某個瞬間觸動你的神經。
·
詩歌——不是“詩”,而是一首首的詩歌——能夠慶祝新生、撫慰垂死之人,促使你辭職、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給你帶來如同猜字謎、縫紉、打籃球一般的快樂,最重要的是,它能讓你感覺自己並不是孤身一人。
·
斯蒂芬妮·伯特用六個關鍵詞,剖析瞭打開一首詩的正確方式。她消解瞭我們對詩歌這門藝術的緊綳狀態,打破偏見,展現瞭不同時代的詩歌如何相互影響、交流,帶領讀者走進看似艱澀的當代詩歌之門。
##主要是歐美詩歌的角度,比較易懂,除瞭理論還有作者自己的詩歌感悟。時代和社會的印記,曆史的名稱,內心的哲思。
評分不要讀poetry,讀poems,就像“今天我不關心人類,我隻想某個姐姐、某個妹妹”,哈哈……果然是詩歌編輯和英語教授,閱讀麵真廣,可惜對英美之外的詩作論及較少,想來作者腦海裏的讀者就是英語受眾。六個維度蠻好,最後一個單薄瞭些。第三部分的“形式”,應該保留詩作原文,這樣纔能更好欣賞作品的形式。
評分##美國現當代名詩賞,新晉諾奬格麗剋列位其間。感覺,角色,形式,難度,智慧,共同體。作者從六個方麵分析,好的詩歌如何成為復雜的係統,這種復雜的係統又如何對我們的生活發生作用。名為《彆去讀詩》,實為《彆想擺脫詩》。作者博學多思,文質雅慧,所談對象不拘一格,隨手拈來都是話題,內蘊豐富,這本書挑讀者,需要閱讀積纍,若對內容缺乏認識,或難快速融閤,恐有疲纍之感,文學感知力較好的讀者,視作文藝隨筆看待。另,版式緊密,字體玲瓏,開本小巧,輕盈方便。
評分 評分##-_-作者反對人們把詩歌理解為某一種單一的事物。她認為讀者應該將詩歌視為一套詞語創造事物的工具(比如創造音樂的節拍、韻律、和聲、結構形式和樂器)。或者,也可以把詩當做一首歌、一幅畫像、一個遊戲、一條箴言、一個謎語、又或是一個群體的信念和口號。她鼓勵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一邊尋找不同的閱讀理由,一邊通過不同的詩歌獲取不同的體會方式。雖然詩歌難讀,難懂。但隻要多讀,多想,我們還是能在詩中慢慢看到詩人的想象,體察他的處境。共享他的感受,發現人類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性。美好的,又或是不美好的。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