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中國精神》是鍾教授的六次演講的匯集。分彆是2009年9月19日講於北京友成文化論壇的《金融危機的省思和齣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2009年10月17日,上海首屆“商亦載道·精神啓示論壇”上的演講《道義救危機——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2006年6月講於山西大同的《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2008年8月講於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百善孝為先》;2005年2月講於澳洲昆士蘭大學的《淺談青少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2008年6月講於國際儒學聯閤會儒學普及工作座談會上的《為和諧世界培養君子儒》。
《找尋中國精神》根據鍾茂森教授的係列演講報告整理而成。本書告訴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德,君臣有義,朋友有信,真誠恭敬,淡泊節儉,謙虛守禮,責任智慧……凡是有益於他人的無私的品德,無一不是傳統意義的中國精神,而中國精神的核心是孝悌之道。
一、省思金融危機的根源一一次貸危機背後的道德危機
2007年初,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顯露齣來,當時麵對著華爾街170億美元逼債,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産,裁員54%,這就拉開瞭金融危機的序幕,成為瞭1929年以來全世界(可以說是)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它直接的現象是美國的房價大跌,房地産市場價格泡沫破裂,引發瞭整個建築業的萎縮,乃至整個經濟的衰退。真正發展成全球的危機是在2008年9月份,美國大型的金融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倒閉,這就標誌著危機已經發展成全球的金融危機,擴展的層麵涉及全世界所有的新興市場國傢,中國也受到瞭嚴重的影響。我們今天要討論一下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如果你翻開一些金融經濟學的雜誌,你可能會看到下麵的一些解說——這個解說基本上是從經濟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美國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這主要是一場次貸危機,就是次級貸款危機。美國的房地産市場非常發達,老百姓買房子絕大多數靠按揭,現在中國也基本上都在朝這個方嚮發展。按揭很簡單:老百姓嚮商業銀行去貸款,用他們的房屋作為抵押,就拿到錢瞭。然後每個月去供房,商業銀行要提供大筆的資金,資金的來源是什麼?當然除瞭存款以外,還需要其他資本,往往是發行債券。
於是,美國有一些投資銀行專門購買這些商業銀行的債券,把這些資金提供給商業銀行作為房屋抵押貸款。還有一些美國的所謂政府事業單位,像房地美、房利美,是很重要的購買房屋抵押貸款債券的單位。這樣,金融體係看起來非常正常。
這些投資銀行的資金從哪兒來的?他們也要靠債券或者是股票進行融資。他們發行這些債券給老百姓,就是說把從商業銀行那裏買來的債券重新進行打包,重新發行新的債券,當然是以自己的名譽作為擔保,然後又賣給瞭老百姓。把這個債券賣齣去的同時把風險也就轉移齣去瞭,這個活動也是很正常的。這些投資銀行為瞭保證債券低風險,他們甚至會請一些保險公司做擔保。所以,債券本身有投資銀行的信譽擔保和保險公司的雙重擔保,本來風險是極低的,老百姓都放心購買。
這樣,問題就來瞭,假如美國的利率非常低,那麼商業銀行都很想從利益差價裏麵賺取利潤,所以,他們的目標是盡量地做房屋抵押貸款。有一些老百姓的信譽比較差,他們的收入比較低,他們的風險也比較大,本來是不能夠貸到款的,但是商業銀行為瞭增加利潤,就還是把貸款貸給信譽程度比較低的這些貸款人。
如果利率一直很低,比如說從2002年一直到2004年這段時間,美國的利率是極低極低的,好像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風險。可是,當美國政府調高利率之後,像2004年美國就開始調高利率瞭,隨著利率的增加,貸款的利率也要增加,所以這個時候很多的原來靠低利率纔能貸到款的人,現在就要支付高利率瞭,他們的這些貸款就還不起本息瞭,這就會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因為房屋是抵押的,當他們還不起錢的時候,房屋就被收迴去瞭。這樣,地産市場就會有嚴重地供大於求的現象,所以價格就會低。房地産本身就存在著價格的泡沫,經這麼一摺騰,泡沫就破裂瞭,破裂之後就會引齣整個股市、整個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裏麵大的萎縮。在這當中,很多投資銀行發行債券來融資的時候,本來他們貸款齣去的風險是比較高的,但是他們可能做瞭一些手腳,就把那些風險高和風險低的債券混在一起,然後以他們自己的信譽做保,發行一些看起來比較好的債券,實際上債券裏麵是有水分的。
問題齣現的時候,債券也就沒有辦法支付本息瞭,而保險公司在擔保的時候也因為圖利潤,所以對於債券的風險也沒有進行嚴格的評估,在一連串有點類似於欺詐行為的現象裏麵,就導緻瞭整個金融市場在利率升高的時候齣現瞭金融危機。一般我們從雜誌裏麵看到的金融危機可能就是次貸危機,就是因為有次級的貸款,也就是所謂有問題的貸款,引發瞭金融危機。
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是更深層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錶麵的次貸危機,還有更深層的因素。
溫傢寶總理2009年2月2日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中談到:“道德缺失是導緻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瞭道德底綫。”溫總理一語道破瞭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我們剛纔講到的這種金融市場的藉貸關係本身是一種正常的交易活動,光從製度本身來看,好像沒有什麼不正常。可是,操作製度的這些人見利忘義,不應該貸的款貸齣去瞭,為瞭貪圖高利潤,不應該轉移的風險又轉移齣去瞭,想用最低的風險獲取最大利潤的同時,他們道德的底綫就破壞瞭,所以纔會導緻這樣的危機。如果用兩個字來解釋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缺德”——道德底綫崩潰瞭。
在來北京之前,王理事長建議我看一本書(《金融的邏輯》),是一位美國著名大學的華裔教授寫的,他的結論——發展金融是中國的唯一齣路。當然,作為一個金融教授這麼提齣來是可以理解的,我原來也是學金融的,如果是從前,當我看到這句話,會覺得挺引以為豪的,將來我們的工作就可以得到保證瞭。
……
中華文化曆來都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不斷進步、走嚮繁榮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來瞭復興的春天。尤其是近幾年來,海內外很多誌士仁人,秉承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生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聖賢教誨,擔負起承傳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份責任和使命。
年輕的鍾茂森教授,積極響應黨和國傢的號召,聽從母親和恩師乃至時代的召喚,毅然捨棄終身金融教授的職位,從海外迴歸祖國,報效人民,並迅速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中的一位優秀踐行者。
鍾教授誌在聖賢,以天下為己任,自2006年底重新做學生,師從淨空老教授,以師誌為己誌,淡泊名利,專心修學儒釋道三傢經典,並遵循古訓“君子不齣傢而成教於國”,在錄影棚內錄製瞭1200多個小時的講習報告,通過網絡音頻、視頻,嚮愛好傳統文化的各界朋友匯報學習心得。
由於鍾教授的傢學淵源,恩師的加意栽培,自身真誠的發心,以及幾十年踐行孝道的行誼,得到瞭海內外朋友們由衷的認可和支持。
現代社會,大傢不僅聽一個人講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一個人做什麼,所謂“聽其言,觀其行”。鍾博士孝親尊師,解行相應,堪為世範,使聆聽其心得報告的有緣人,大受法化乃至感通,因而深得利益,所以盡管鍾博士一直是半閉關狀態,嚴謹修身,潛心治學,也常常接到各種論壇以及學院的真誠邀請,而博士每每以修學尚淺推辭,隻有恩師準許纔會齣來演講分享。
本書即是鍾教授在恩師慈命下六次演講的匯集。分彆是2009年9月19日講於北京友成文化論壇的《金融危機的省思和齣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2009年10月17日,上海首屆“商亦載道.精神啓示論壇”上的演講《道義救危機——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2006年6月講於山西大同的《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2008年8月講於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百善孝為先》;2005年2月講於澳洲昆士蘭大學的《淺談青少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2008年6月講於國際儒學聯閤會儒學普及工作座談會上的《為和諧世界培養君子儒》。
《金融危機的省思和齣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的主要內容:鍾教授以其貫通中西古今的學養為根基,嫻熟調用金融專業知識,真誠發揮中國文化精義,二者並行,交相闡發,以中國文化的“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基本道德標準(五常)為剖析依據,以全球金融危機為剖析對象,透過現象,探微抉隱,鞭闢入裏,逐步引導我們發現危機的根源:近現代工商文明以每個人的自我利益為核心訴求,放大“貪婪”、“欺詐”、“驕奢”、“盲從”、“無信”等人性弱點,危機由此潛伏;今番危機爆發,我們必須從挽救陷溺的人心開始——重建道德,迴歸人性的本原,就是走齣危機的齣路。
《道義救危機——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的主要內容:是針對近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探討商業危機的原因。用溫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一針見血指齣瞭道德缺失是導緻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危機: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壞公眾利益,喪失瞭道德底綫。其實商業本身不是什麼危機,危機的是人心,人的心中沒有瞭道德,纔是真正的危機,也纔會衍生齣所謂的商業金融危機。所以,唯有用傳統文化重建商業倫理,用道義拯救商業危機。
《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的主要內容:鍾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首先以古聖先賢之教誨,告訴我們“道”就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和朋友這五種天然倫常關係,人在倫常關係中敦倫盡分,社會纔能和諧長久。我們國傢現在提齣構建和諧社會,這就是道。又聯係當今社會之現狀,把古代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德行與“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自然融閤在一起,結閤孝道,結閤我們中華的道統,理事圓通地闡述瞭隻要心中有“道”,做到八“德”,就是做到瞭八榮八恥;而孝道是德行的根本,八德、八榮八恥隻有從孝道入手,纔不會是一個口號,纔可以落到實處。
《百善孝為先》的主要內容:教授從“為何稱孝是百善之先;什麼是孝的真實義;如何行孝”三個方麵,結閤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培養,以及在學習、力行孝道方麵的切實體會,闡明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就是一個“孝”字,孝道是人心和善、傢庭和樂、人際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法寶。
《淺談青少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的主要內容:博士以古聖先哲幾韆年的義理,輔以精選的翔實案例,給我們闡明古德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的教誨真實不虛,告誡青年人,麵臨復雜的社會,立身之本,守身之要就是孝與戒淫。勉勵當代青年,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國傢和人民的人。最後,用《弟子規》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緻”結束演講。
在這些演講文稿中,值得一提的是教授在北京友成演講後的精彩答疑,不僅解除瞭許多人心中的疑惑,睿智的博士還以瞭瞭數語,呈獻瞭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精髓;還有講演中,尤其是《百善孝為先》中,教授特彆選取瞭與母親往來的一些信件書稿,那一段段至情至性的文字,記載瞭教授成長的經曆,是母與子相依相攜的溫馨迴憶,散發著人倫至善至美的光輝,細心研讀品味,一定會給您很多的人生智慧與生命的啓迪。
教授多次與大眾共勉:“把孝心獻給父母,把忠心獻給祖國,把愛心獻給人民,把信心留給自己!”
教授的母親則如是說:“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韆鞦萬代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嚮至孝。”
此母此子,母子連心,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覺悟,共同的理想,源自讓世界更和諧、更美好的聖賢之誌。
鍾教授幾十年來,言行一如,孝親尊師,行為世範,力行聖賢教誨,講演即為心聲,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亦為“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今之學人,何其有幸,有緣與博士一起,在洋洋十幾萬言的心得報告中,找尋中國精神。
孔老夫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聖賢遠乎哉?我誌在聖賢,聖賢庶乎近矣”。博士常常講,天下隻有一個匹夫就是自己,孟夫子也說:當今之世,捨我其誰?這是真正的中國人所應具有的精神。
是的,我們找尋的中國精神就是“天下興亡,我之責任”的一份承擔,是一個炎黃子孫對國傢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責任和使命!讓我們以博士為範,以孝道為原點,修持道德仁義,自利利他,幸福人生,和諧世界,那麼無論麵對任何變局,我們都能夠屹立不搖,演繹齣幾韆年中華文明涵養下的中國精神。
作為一名理科金融博士生導師,鍾教授融匯東西方之學養,貫儒釋道三傢之義理,每一次演講都會契理契機,令大眾耳目一新之餘,總是意猶不盡。很多朋友都在演講後,多方索求碟片和文字資料,以期二度、三度體會其中的味道。雖然也有一些網站自發掛齣文字或者視頻,但仍有很多朋友希望正版發行。
為瞭滿足大眾的需求,“謙德工作室”的同仁,不揣淺陋,學習、整理瞭鍾教授的這些講演文稿,並集結成書,以饗眾位學人朋友。
本書是根據鍾茂森教授的演講,聽打、校對、編輯而成,因為德能不夠,時間也有限,一定還有很多疏漏,敬請各位大德同仁多多斧正,在此感恩,謝謝大傢。
——編者敬呈
《找尋中國精神》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我本來以為會是一篇篇宏大的論述,充斥著各種理論框架和曆史事件的堆砌,但實際閱讀體驗卻截然不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似乎不太願意用過於宏觀的視角去概括,而是選擇從一個個具體的“場景”切入。我記得其中有一章節,描繪的是在一個偏遠的山村,村民們如何在大自然嚴酷的考驗下,依靠彼此的扶持,一點點地重建傢園。那份樸實無華的互助精神,那種在絕境中依然保持的希望,讓我深受感動。書中還有不少關於藝術和審美的篇章,作者並非直接去分析某種藝術流派的特點,而是通過描述一些具有獨特韻味的器物,或者一些意境深遠的詩詞,來展現中國文化中那種“以形寫神”、“意境悠遠”的美學追求。我尤其喜歡其中一段,作者描述瞭一幅水墨畫,畫麵上隻有幾筆寥寥的墨跡,卻勾勒齣瞭山巒的巍峨、溪水的潺潺,以及一種寜靜緻遠的心境。這種“少即是多”的智慧,在書中反復齣現,讓我開始反思我們這個時代過度追求“豐富”、“繁雜”的現象。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引子”,它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不斷地拋齣問題,引導我去思考。我常常在讀完某一段後,會陷入沉思,試圖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去尋找那種“中國精神”的共鳴。它讓我不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去瞭解,而是成為一個參與者,去感受,去體會。
評分這本書《找尋中國精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它提供瞭多少“中國精神”的定義,而是它如何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種精神呈現在我眼前。我之前對“中國精神”的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課本上那些宏大敘事,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詞匯,覺得它們既偉大又遙遠。但這本書,通過一係列生動的人物故事和生活場景,讓我看到瞭這些精神的鮮活生命力。我記得其中有一段,描寫的是一位老中醫,他的一生都在鑽研草藥,治病救人,但他的生活卻極其簡樸,從不追求名利。他身上那種對職業的虔誠,對生命的敬畏,以及那種默默奉獻的精神,讓我覺得“仁者愛人”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書裏還有一些關於傳承的篇章,比如講述一個古老的傢族,如何將一項傳統技藝世代相傳,並且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那種對傳統的尊重,對技藝的精益求精,以及那種傢族凝聚力,都讓我看到瞭“傢國情懷”的另一種體現。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這些場景時,那種不動聲色的情感流露,沒有刻意的煽情,卻充滿瞭力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中國精神”感到模糊和疏遠的讀者,而是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到瞭那種根植於我們民族血脈深處的智慧和力量。
評分初讀《找尋中國精神》,我帶著一種探究的心理,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民族精神的深刻洞見。然而,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標準答案,也沒有給我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相反,它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帶著我走進瞭一個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去感受,去體會。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選擇大張旗鼓地宣揚,而是通過一些細微的描繪,將“中國精神”的內核一點點地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堅韌”這個特質的刻畫。他沒有直接去說中國人有多麼堅韌,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又一個普通人在麵對逆境時的故事:比如一個在災難中失去一切的傢庭,如何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一個在創業路上屢屢失敗的年輕人,如何依然不放棄夢想。這些故事,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充滿瞭令人動容的力量,讓我看到瞭那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書中還涉及到瞭“智慧”的層麵,但這種智慧並非是高高在上的哲思,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權變,體現在人際交往中的圓融,體現在對自然的敬畏與和諧。我記得有一段描寫,作者講述瞭古人如何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生活作息,與自然融為一體,那種“天人閤一”的理念,讓我覺得既樸實又深刻。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精神”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滲透在無數個平凡的瞬間,需要我們用心去捕捉,去品味。
評分讀完《找尋中國精神》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而不是一些空洞的理論。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直接去分析“中國精神”的內涵,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來展現這種精神的方方麵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繪“奉獻”的時候,並沒有去歌頌那些偉大的英雄人物,而是聚焦於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比如一位老師,她將一生奉獻給瞭教育事業,即使生活艱苦,也從未抱怨;比如一位醫生,他用精湛的醫術拯救瞭無數生命,但始終保持著一顆醫者仁心。這些故事,雖然樸實,卻充滿瞭力量,讓我看到瞭“大愛無疆”的另一種解讀。書中還涉及到瞭“責任”的層麵,但這種責任並非是強製性的義務,而是體現在一種自覺的擔當,一種對傢庭、對社會、對國傢的責任感。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作者講述瞭一個年輕人,如何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毅然放棄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照顧傢人。這種擔當,讓我看到瞭“孝道”和“傢國情懷”的內在聯係。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精神”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於我們每一個平凡人的身上,需要我們去發現,去傳承。
評分《找尋中國精神》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探討曆史、文化、哲學的宏大敘事,會充斥著各種理論的探討和概念的分析。然而,當我翻開書頁,卻被作者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沒有直接給齣“中國精神”的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畫麵,引導我去感受,去體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和諧”的描繪。它並非簡單地指代社會秩序的穩定,而是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體現在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甚至體現在個體內心世界的平衡。我記得其中有一章,作者描繪瞭一個古老的村落,村民們世代居住在一起,雖然也會有小摩擦,但總能在關鍵時刻團結一緻,共同麵對睏難。那種鄰裏之間的溫情,那種相互的尊重,讓我感受到瞭“和為貴”的深層含義。書中還有一些關於“美”的章節,作者並非去分析某種藝術流派,而是通過描繪一些具有東方韻味的景緻,或者一些充滿生活智慧的器物,來展現中國文化中那種內斂而深沉的美學追求。我常常在讀完某個章節後,會停下來,迴味作者所描繪的場景,試著去理解那種情感的內核,去感受那種精神的力量。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精神”是一種流淌在血脈中的基因,是一種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的力量。
評分《找尋中國精神》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啓迪。我最初以為它會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各種理論和概念,然而,作者的筆觸卻極其生動,充滿瞭人文關懷。他沒有直接去給“中國精神”下一個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鮮活的人物故事和生活場景,帶領我進行一次心靈的探索。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包容”的描繪。它並非簡單的接受,而是體現在一種開放的心態,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我記得其中有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在一個社區裏和睦相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那種超越隔閡、求同存異的精神,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瞭“和而不同”的智慧。書中還有一些關於“創新”的篇章,作者並沒有去強調顛覆式的變革,而是更側重於在傳承基礎上的發展,在繼承中尋求突破。我記得其中有一個例子,講述的是一位老藝術傢,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作齣既有時代感又不失古韻的作品。這種“古為今用,推陳齣新”的做法,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種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文化基因。
評分當我拿到《找尋中國精神》這本書時,我帶著一種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種清晰的、可以被明確定義的“中國精神”。然而,這本書卻並沒有給我這樣一個明確的答案。相反,它更像是一場帶領我進行自我探索的旅程。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選擇宏大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描繪一些非常日常的生活場景,來展現“中國精神”的脈絡。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勤勞”的時候,並沒有直接去歌頌勤勞的美德,而是描繪瞭農民在田間辛勤耕作的身影,描繪瞭匠人在工作室專注打磨的場景,甚至描繪瞭普通人在生活中默默付齣的點滴。這些畫麵,雖然普通,卻充滿瞭力量,讓我看到瞭“天道酬勤”並非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努力與付齣。書中還有關於“誠信”的篇章,作者同樣沒有去空泛地談論誠信的重要性,而是通過講述一些關於承諾、關於信譽的故事,來展現“一諾韆金”的價值。我常常在閱讀這些故事時,會不自覺地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做到瞭言行一緻,是否堅守瞭自己的承諾。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精神”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在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態度,一種選擇,一種行為方式。
評分《找尋中國精神》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滌蕩心靈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嚴肅而深刻的哲學著作,探討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但齣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種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溫和的方式,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書中沒有齣現那些冰冷抽象的學術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一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描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傢”的解讀。他並沒有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入手,而是通過講述幾個不同傢庭的故事,展現瞭中國傳統傢庭中那種含蓄而深厚的親情,以及傢庭成員之間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力量。我記得其中有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對父母,為瞭供孩子讀書,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但他們臉上卻始終掛著滿足的笑容。那種無私的奉獻精神,那種對下一代的殷切期盼,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瞭“養不教,父之過”背後的責任與擔當,也看到瞭“傢是最小國,國是韆萬傢”的真諦。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禮”的描寫,並非是僵化的規矩,而是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一次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誠的傾聽,都傳遞齣一種溫良恭儉讓的中國式美德。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個清晰的“中國精神”的定義,但它讓我感受到瞭那種無處不在的溫情與力量,讓我覺得“中國精神”並非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一種情感,一種態度。
評分這本《找尋中國精神》的書,著實讓我有些驚喜,也有些睏惑。我當初拿到它,純粹是齣於對“中國精神”這個宏大命題的好奇,覺得應該是一本探討文化、曆史,或許還夾雜著哲學思考的厚重之作。讀完後,我發現它並非我最初設想的那種,從古至今梳理、逐條分析的學術專著,反而更像是一場彆開生麵的“精神之旅”。作者並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瞭無數個問題,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他似乎不滿足於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極力地將“中國精神”具象化,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生動的故事,讓我看到它在普通人身上的體現,在曆史洪流中的沉浮。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繪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比如一個老匠人對技藝的極緻追求,眼神裏閃爍的光芒;一個普通農民在麵對睏難時,不屈不撓的韌勁;甚至是一群孩子在遊戲中,那種純粹的快樂與協作。這些片段,雖然零散,卻像散落在夜空中的星星,匯聚起來,勾勒齣一種獨特的光輝。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國精神”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情去體悟。它不像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或者一位知心好友,陪著我一同踏上這場“找尋”的旅程。我常常在讀完一章後,會停下來,迴味作者所描繪的場景,試著去理解那種情感的內核,去感受那種精神的力量。這種閱讀體驗,是前所未有的,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及我自身所承載的文化印記。
評分《找尋中國精神》這本書,讓我收獲頗豐,但不是以一種我預設的方式。我本來以為會是一篇篇條理清晰、邏輯嚴謹的論述,但實際讀來,卻更像是一次情感的觸動,一次心靈的共鳴。作者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中國精神”的定義,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走進瞭一個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堅守”的描繪。他並非僅僅是描述一種固執,而是一種對理想的執著,對原則的堅持,對文化的傳承。我記得其中有一段,講述的是一位老手藝人,即使在現代工業衝擊下,依然堅持用傳統工藝製作器物,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他身上那種對技藝的敬畏,對傳統的尊重,以及那種對生命的熱愛,讓我看到瞭“匠人精神”的魅力。書中還涉及到瞭“擔當”的方麵,但這種擔當並非是宏大的敘事,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比如一個人如何在睏難時期,依然選擇幫助他人;比如一個團隊如何在麵臨挑戰時,不離不棄,共同前行。我常常在閱讀這些故事時,會不自覺地去思考,我是否也能夠像他們一樣,在自己的生活中,展現齣那份堅守與擔當。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精神”是一種滲透在骨子裏的品格,是一種融入在血脈中的力量。
評分自從接觸瞭傳統文化,纔發現自己的傳統文化如此的好,很值得學習,好好研究,鍾博士講的很透徹可好好的看看啊!!
評分數百年人傢,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評分我們嚮周圍的人講述自己的故事,也講述大量的寓言。其實寓言是特彆奇妙的東西,它“潛移默化地傳達著有益的真理”。
評分很不錯博大精深的文化
評分中國精神,一定能發揚光大!
評分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書不錯
評分提升四種自信
評分也許,寓言是傳達這些真理的最恰當的形式,因為寓言具有孩童般的質樸和純真,通過寓言,我們可以直接與我們潛意識中孩童般的單純進行溝通。一旦我們的潛意識得到瞭一個信息,我們就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創造齣無數積極的變化。
評分我們嚮周圍的人講述自己的故事,也講述大量的寓言。其實寓言是特彆奇妙的東西,它“潛移默化地傳達著有益的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