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中国精神》是钟教授的六次演讲的汇集。分别是2009年9月19日讲于北京友成文化论坛的《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2009年10月17日,上海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上的演讲《道义救危机——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2006年6月讲于山西大同的《八荣八耻——明道德知荣辱》;2008年8月讲于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百善孝为先》;2005年2月讲于澳洲昆士兰大学的《浅谈青少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2008年6月讲于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上的《为和谐世界培养君子儒》。
《找寻中国精神》根据钟茂森教授的系列演讲报告整理而成。本书告诉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真诚恭敬,淡泊节俭,谦虚守礼,责任智慧……凡是有益于他人的无私的品德,无一不是传统意义的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孝悌之道。
一、省思金融危机的根源一一次贷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
2007年初,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显露出来,当时面对着华尔街170亿美元逼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裁员54%,这就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序幕,成为了1929年以来全世界(可以说是)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直接的现象是美国的房价大跌,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裂,引发了整个建筑业的萎缩,乃至整个经济的衰退。真正发展成全球的危机是在2008年9月份,美国大型的金融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倒闭,这就标志着危机已经发展成全球的金融危机,扩展的层面涉及全世界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们今天要讨论一下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如果你翻开一些金融经济学的杂志,你可能会看到下面的一些解说——这个解说基本上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这主要是一场次贷危机,就是次级贷款危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常发达,老百姓买房子绝大多数靠按揭,现在中国也基本上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按揭很简单:老百姓向商业银行去贷款,用他们的房屋作为抵押,就拿到钱了。然后每个月去供房,商业银行要提供大笔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是什么?当然除了存款以外,还需要其他资本,往往是发行债券。
于是,美国有一些投资银行专门购买这些商业银行的债券,把这些资金提供给商业银行作为房屋抵押贷款。还有一些美国的所谓政府事业单位,像房地美、房利美,是很重要的购买房屋抵押贷款债券的单位。这样,金融体系看起来非常正常。
这些投资银行的资金从哪儿来的?他们也要靠债券或者是股票进行融资。他们发行这些债券给老百姓,就是说把从商业银行那里买来的债券重新进行打包,重新发行新的债券,当然是以自己的名誉作为担保,然后又卖给了老百姓。把这个债券卖出去的同时把风险也就转移出去了,这个活动也是很正常的。这些投资银行为了保证债券低风险,他们甚至会请一些保险公司做担保。所以,债券本身有投资银行的信誉担保和保险公司的双重担保,本来风险是极低的,老百姓都放心购买。
这样,问题就来了,假如美国的利率非常低,那么商业银行都很想从利益差价里面赚取利润,所以,他们的目标是尽量地做房屋抵押贷款。有一些老百姓的信誉比较差,他们的收入比较低,他们的风险也比较大,本来是不能够贷到款的,但是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利润,就还是把贷款贷给信誉程度比较低的这些贷款人。
如果利率一直很低,比如说从2002年一直到2004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利率是极低极低的,好像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可是,当美国政府调高利率之后,像2004年美国就开始调高利率了,随着利率的增加,贷款的利率也要增加,所以这个时候很多的原来靠低利率才能贷到款的人,现在就要支付高利率了,他们的这些贷款就还不起本息了,这就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因为房屋是抵押的,当他们还不起钱的时候,房屋就被收回去了。这样,地产市场就会有严重地供大于求的现象,所以价格就会低。房地产本身就存在着价格的泡沫,经这么一折腾,泡沫就破裂了,破裂之后就会引出整个股市、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里面大的萎缩。在这当中,很多投资银行发行债券来融资的时候,本来他们贷款出去的风险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可能做了一些手脚,就把那些风险高和风险低的债券混在一起,然后以他们自己的信誉做保,发行一些看起来比较好的债券,实际上债券里面是有水分的。
问题出现的时候,债券也就没有办法支付本息了,而保险公司在担保的时候也因为图利润,所以对于债券的风险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评估,在一连串有点类似于欺诈行为的现象里面,就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升高的时候出现了金融危机。一般我们从杂志里面看到的金融危机可能就是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有次级的贷款,也就是所谓有问题的贷款,引发了金融危机。
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表面的次贷危机,还有更深层的因素。
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谈到:“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温总理一语道破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我们刚才讲到的这种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本身是一种正常的交易活动,光从制度本身来看,好像没有什么不正常。可是,操作制度的这些人见利忘义,不应该贷的款贷出去了,为了贪图高利润,不应该转移的风险又转移出去了,想用最低的风险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他们道德的底线就破坏了,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危机。如果用两个字来解释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缺德”——道德底线崩溃了。
在来北京之前,王理事长建议我看一本书(《金融的逻辑》),是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华裔教授写的,他的结论——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当然,作为一个金融教授这么提出来是可以理解的,我原来也是学金融的,如果是从前,当我看到这句话,会觉得挺引以为豪的,将来我们的工作就可以得到保证了。
……
中华文化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的春天。尤其是近几年来,海内外很多志士仁人,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教诲,担负起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责任和使命。
年轻的钟茂森教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听从母亲和恩师乃至时代的召唤,毅然舍弃终身金融教授的职位,从海外回归祖国,报效人民,并迅速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队伍中的一位优秀践行者。
钟教授志在圣贤,以天下为己任,自2006年底重新做学生,师从净空老教授,以师志为己志,淡泊名利,专心修学儒释道三家经典,并遵循古训“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在录影棚内录制了1200多个小时的讲习报告,通过网络音频、视频,向爱好传统文化的各界朋友汇报学习心得。
由于钟教授的家学渊源,恩师的加意栽培,自身真诚的发心,以及几十年践行孝道的行谊,得到了海内外朋友们由衷的认可和支持。
现代社会,大家不仅听一个人讲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做什么,所谓“听其言,观其行”。钟博士孝亲尊师,解行相应,堪为世范,使聆听其心得报告的有缘人,大受法化乃至感通,因而深得利益,所以尽管钟博士一直是半闭关状态,严谨修身,潜心治学,也常常接到各种论坛以及学院的真诚邀请,而博士每每以修学尚浅推辞,只有恩师准许才会出来演讲分享。
本书即是钟教授在恩师慈命下六次演讲的汇集。分别是2009年9月19日讲于北京友成文化论坛的《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2009年10月17日,上海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上的演讲《道义救危机——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2006年6月讲于山西大同的《八荣八耻——明道德知荣辱》;2008年8月讲于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百善孝为先》;2005年2月讲于澳洲昆士兰大学的《浅谈青少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2008年6月讲于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上的《为和谐世界培养君子儒》。
《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钟教授以其贯通中西古今的学养为根基,娴熟调用金融专业知识,真诚发挥中国文化精义,二者并行,交相阐发,以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基本道德标准(五常)为剖析依据,以全球金融危机为剖析对象,透过现象,探微抉隐,鞭辟入里,逐步引导我们发现危机的根源:近现代工商文明以每个人的自我利益为核心诉求,放大“贪婪”、“欺诈”、“骄奢”、“盲从”、“无信”等人性弱点,危机由此潜伏;今番危机爆发,我们必须从挽救陷溺的人心开始——重建道德,回归人性的本原,就是走出危机的出路。
《道义救危机——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近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探讨商业危机的原因。用温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一针见血指出了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危机: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坏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其实商业本身不是什么危机,危机的是人心,人的心中没有了道德,才是真正的危机,也才会衍生出所谓的商业金融危机。所以,唯有用传统文化重建商业伦理,用道义拯救商业危机。
《八荣八耻——明道德知荣辱》的主要内容:钟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首先以古圣先贤之教诲,告诉我们“道”就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这五种天然伦常关系,人在伦常关系中敦伦尽分,社会才能和谐长久。我们国家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道。又联系当今社会之现状,把古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德行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然融合在一起,结合孝道,结合我们中华的道统,理事圆通地阐述了只要心中有“道”,做到八“德”,就是做到了八荣八耻;而孝道是德行的根本,八德、八荣八耻只有从孝道入手,才不会是一个口号,才可以落到实处。
《百善孝为先》的主要内容:教授从“为何称孝是百善之先;什么是孝的真实义;如何行孝”三个方面,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培养,以及在学习、力行孝道方面的切实体会,阐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一个“孝”字,孝道是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法宝。
《浅谈青少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的主要内容:博士以古圣先哲几千年的义理,辅以精选的翔实案例,给我们阐明古德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的教诲真实不虚,告诫青年人,面临复杂的社会,立身之本,守身之要就是孝与戒淫。勉励当代青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最后,用《弟子规》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结束演讲。
在这些演讲文稿中,值得一提的是教授在北京友成演讲后的精彩答疑,不仅解除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睿智的博士还以了了数语,呈献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还有讲演中,尤其是《百善孝为先》中,教授特别选取了与母亲往来的一些信件书稿,那一段段至情至性的文字,记载了教授成长的经历,是母与子相依相携的温馨回忆,散发着人伦至善至美的光辉,细心研读品味,一定会给您很多的人生智慧与生命的启迪。
教授多次与大众共勉:“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人民,把信心留给自己!”
教授的母亲则如是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此母此子,母子连心,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觉悟,共同的理想,源自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的圣贤之志。
钟教授几十年来,言行一如,孝亲尊师,行为世范,力行圣贤教诲,讲演即为心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亦为“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今之学人,何其有幸,有缘与博士一起,在洋洋十几万言的心得报告中,找寻中国精神。
孔老夫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么“圣贤远乎哉?我志在圣贤,圣贤庶乎近矣”。博士常常讲,天下只有一个匹夫就是自己,孟夫子也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是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具有的精神。
是的,我们找寻的中国精神就是“天下兴亡,我之责任”的一份承担,是一个炎黄子孙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以博士为范,以孝道为原点,修持道德仁义,自利利他,幸福人生,和谐世界,那么无论面对任何变局,我们都能够屹立不摇,演绎出几千年中华文明涵养下的中国精神。
作为一名理科金融博士生导师,钟教授融汇东西方之学养,贯儒释道三家之义理,每一次演讲都会契理契机,令大众耳目一新之余,总是意犹不尽。很多朋友都在演讲后,多方索求碟片和文字资料,以期二度、三度体会其中的味道。虽然也有一些网站自发挂出文字或者视频,但仍有很多朋友希望正版发行。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谦德工作室”的同仁,不揣浅陋,学习、整理了钟教授的这些讲演文稿,并集结成书,以飨众位学人朋友。
本书是根据钟茂森教授的演讲,听打、校对、编辑而成,因为德能不够,时间也有限,一定还有很多疏漏,敬请各位大德同仁多多斧正,在此感恩,谢谢大家。
——编者敬呈
《找寻中国精神》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但不是以一种我预设的方式。我本来以为会是一篇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论述,但实际读来,却更像是一次情感的触动,一次心灵的共鸣。作者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中国精神”的定义,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走进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坚守”的描绘。他并非仅仅是描述一种固执,而是一种对理想的执着,对原则的坚持,对文化的传承。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述的是一位老手艺人,即使在现代工业冲击下,依然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器物,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他身上那种对技艺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以及那种对生命的热爱,让我看到了“匠人精神”的魅力。书中还涉及到了“担当”的方面,但这种担当并非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比如一个人如何在困难时期,依然选择帮助他人;比如一个团队如何在面临挑战时,不离不弃,共同前行。我常常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会不自觉地去思考,我是否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展现出那份坚守与担当。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精神”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品格,是一种融入在血脉中的力量。
评分这本《找寻中国精神》的书,着实让我有些惊喜,也有些困惑。我当初拿到它,纯粹是出于对“中国精神”这个宏大命题的好奇,觉得应该是一本探讨文化、历史,或许还夹杂着哲学思考的厚重之作。读完后,我发现它并非我最初设想的那种,从古至今梳理、逐条分析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之旅”。作者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个问题,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他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极力地将“中国精神”具象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它在普通人身上的体现,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绘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一个老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眼神里闪烁的光芒;一个普通农民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韧劲;甚至是一群孩子在游戏中,那种纯粹的快乐与协作。这些片段,虽然零散,却像散落在夜空中的星星,汇聚起来,勾勒出一种独特的光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精神”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情去体悟。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或者一位知心好友,陪着我一同踏上这场“找寻”的旅程。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所描绘的场景,试着去理解那种情感的内核,去感受那种精神的力量。这种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自身所承载的文化印记。
评分初读《找寻中国精神》,我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民族精神的深刻洞见。然而,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也没有给我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相反,它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着我走进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选择大张旗鼓地宣扬,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描绘,将“中国精神”的内核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坚韧”这个特质的刻画。他没有直接去说中国人有多么坚韧,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在面对逆境时的故事:比如一个在灾难中失去一切的家庭,如何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一个在创业路上屡屡失败的年轻人,如何依然不放弃梦想。这些故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令人动容的力量,让我看到了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书中还涉及到了“智慧”的层面,但这种智慧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哲思,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变,体现在人际交往中的圆融,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作者讲述了古人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生活作息,与自然融为一体,那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我觉得既朴实又深刻。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精神”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无数个平凡的瞬间,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去品味。
评分《找寻中国精神》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迪。我最初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概念,然而,作者的笔触却极其生动,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没有直接去给“中国精神”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带领我进行一次心灵的探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包容”的描绘。它并非简单的接受,而是体现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在一个社区里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那种超越隔阂、求同存异的精神,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和而不同”的智慧。书中还有一些关于“创新”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去强调颠覆式的变革,而是更侧重于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在继承中寻求突破。我记得其中有一个例子,讲述的是一位老艺术家,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古韵的作品。这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文化基因。
评分这本书《找寻中国精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它提供了多少“中国精神”的定义,而是它如何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种精神呈现在我眼前。我之前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课本上那些宏大叙事,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词汇,觉得它们既伟大又遥远。但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让我看到了这些精神的鲜活生命力。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的是一位老中医,他的一生都在钻研草药,治病救人,但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从不追求名利。他身上那种对职业的虔诚,对生命的敬畏,以及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让我觉得“仁者爱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书里还有一些关于传承的篇章,比如讲述一个古老的家族,如何将一项传统技艺世代相传,并且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那种对传统的尊重,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以及那种家族凝聚力,都让我看到了“家国情怀”的另一种体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场景时,那种不动声色的情感流露,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充满了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中国精神”感到模糊和疏远的读者,而是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找寻中国精神》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涤荡心灵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而深刻的哲学著作,探讨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温和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书中没有出现那些冰冷抽象的学术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描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家”的解读。他并没有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入手,而是通过讲述几个不同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中那种含蓄而深厚的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力量。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对父母,为了供孩子读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们脸上却始终挂着满足的笑容。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那种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养不教,父之过”背后的责任与担当,也看到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真谛。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礼”的描写,并非是僵化的规矩,而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一次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倾听,都传递出一种温良恭俭让的中国式美德。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清晰的“中国精神”的定义,但它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无处不在的温情与力量,让我觉得“中国精神”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一种情感,一种态度。
评分《找寻中国精神》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会是一篇篇宏大的论述,充斥着各种理论框架和历史事件的堆砌,但实际阅读体验却截然不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不太愿意用过于宏观的视角去概括,而是选择从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切入。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描绘的是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村民们如何在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下,依靠彼此的扶持,一点点地重建家园。那份朴实无华的互助精神,那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的希望,让我深受感动。书中还有不少关于艺术和审美的篇章,作者并非直接去分析某种艺术流派的特点,而是通过描述一些具有独特韵味的器物,或者一些意境深远的诗词,来展现中国文化中那种“以形写神”、“意境悠远”的美学追求。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作者描述了一幅水墨画,画面上只有几笔寥寥的墨迹,却勾勒出了山峦的巍峨、溪水的潺潺,以及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在书中反复出现,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这个时代过度追求“丰富”、“繁杂”的现象。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引子”,它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我去思考。我常常在读完某一段后,会陷入沉思,试图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去寻找那种“中国精神”的共鸣。它让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了解,而是成为一个参与者,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当我拿到《找寻中国精神》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清晰的、可以被明确定义的“中国精神”。然而,这本书却并没有给我这样一个明确的答案。相反,它更像是一场带领我进行自我探索的旅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选择宏大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描绘一些非常日常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中国精神”的脉络。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勤劳”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去歌颂勤劳的美德,而是描绘了农民在田间辛勤耕作的身影,描绘了匠人在工作室专注打磨的场景,甚至描绘了普通人在生活中默默付出的点滴。这些画面,虽然普通,却充满了力量,让我看到了“天道酬勤”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努力与付出。书中还有关于“诚信”的篇章,作者同样没有去空泛地谈论诚信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关于承诺、关于信誉的故事,来展现“一诺千金”的价值。我常常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会不自觉地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是否坚守了自己的承诺。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一种行为方式。
评分读完《找寻中国精神》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不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去分析“中国精神”的内涵,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来展现这种精神的方方面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奉献”的时候,并没有去歌颂那些伟大的英雄人物,而是聚焦于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比如一位老师,她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生活艰苦,也从未抱怨;比如一位医生,他用精湛的医术拯救了无数生命,但始终保持着一颗医者仁心。这些故事,虽然朴实,却充满了力量,让我看到了“大爱无疆”的另一种解读。书中还涉及到了“责任”的层面,但这种责任并非是强制性的义务,而是体现在一种自觉的担当,一种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作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毅然放弃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照顾家人。这种担当,让我看到了“孝道”和“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评分《找寻中国精神》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探讨历史、文化、哲学的宏大叙事,会充斥着各种理论的探讨和概念的分析。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被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没有直接给出“中国精神”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引导我去感受,去体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和谐”的描绘。它并非简单地指代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甚至体现在个体内心世界的平衡。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作者描绘了一个古老的村落,村民们世代居住在一起,虽然也会有小摩擦,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那种邻里之间的温情,那种相互的尊重,让我感受到了“和为贵”的深层含义。书中还有一些关于“美”的章节,作者并非去分析某种艺术流派,而是通过描绘一些具有东方韵味的景致,或者一些充满生活智慧的器物,来展现中国文化中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美学追求。我常常在读完某个章节后,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所描绘的场景,试着去理解那种情感的内核,去感受那种精神的力量。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精神”是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是一种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
评分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很不错!
评分喜欢钟博士的讲座,以前听过,现在买来再细细品读
评分还没看完,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代同事买的,还是不错的哦
评分很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自从接触了传统文化,才发现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此的好,很值得学习,好好研究,钟博士讲的很透彻可好好的看看啊!!
评分自从接触了传统文化,才发现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此的好,很值得学习,好好研究,钟博士讲的很透彻可好好的看看啊!!
评分中国精神,一定能发扬光大!
评分这下换到年轻人开始沮丧了,“我感到自己已经准备去应用了。但唯一的问题是:我实在看不出怎样才能使我自己真正相信我能够成为百万富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