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尓雅注疏(繁体竖排版)

十三经注疏:尓雅注疏(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璞,[宋] 邢昺疏 注
图书标签:
  • 十三经注疏
  • 尔雅
  • 注疏
  • 古籍
  • 经典
  • 汉字
  • 繁体
  • 竖排
  • 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4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845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6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尔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性质。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尔雅一直被列在经部,或依于孝经,或附于论语,或列于小学训诂之属,被作为古代教育的文献和学习的工具。郭璞尔雅序对尔雅解古今之义、五经训诂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天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摘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关于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或谓孔子门人所作,或谓周公所作,或谓秦汉学者纂集。
  

内页插图

目录

校点前言
尔雅疏叙
尔雅疏卷第一
尔雅序
尔雅卷上
释诂第一
尔雅疏卷第二
释诂下
尔雅疏卷第三
释言第二
尔雅疏卷第四
释训第三
释亲第四
尔雅音释卷上
尔雅疏卷第五
尔雅卷中
释宫第五
释器第六
释乐第七
尔雅疏卷第六
释天第八
尔雅疏卷第七
释地第九
释丘第十
释山第十一
释水第十一下
尔雅释音卷中
尔雅疏卷第八一
尔雅卷下
释草第十三
尔雅疏卷第九
释木第十四
释虫第十五
释鱼第十六
尔雅疏卷第十
释鸟第十七
释兽第十八
释畜第十九
尔雅音释卷下
附录。
经典释文尔雅序录(陆德明)
郡斋读书志尔雅三卷提要(晁公武)
直斋书录解题尔雅三卷解题(陈振孙)
校刊尔雅序(吴元恭)
尔雅注疏校记序(刁戴高)
尔雅正义序(邵晋涵)
尔雅注疏校勘记序(阮元)
尔雅义疏序(宋翔凤)
思适斋书跋尔雅三卷(宋刻本)提要(顾千里)
尔雅汉学证义叙(陶方琦)
经籍访古志覆宋大字本尔雅三卷提要(森立之)
影宋蜀大字本尔雅三卷提要(杨守敬)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宋刊本尔雅三卷提要(瞿锈)
藏园群书经眼录尔雅疏十卷提要(傅增湘)
四库提要辨证尔雅注疏十一卷提要辨证(余嘉锡)
着砚楼读书记校元刊巾箱本尔雅单注提要(潘景郑)
着砚楼读书记明景泰本尔雅单注提要(潘景郑)
尔雅校笺序(周祖谟)

前言/序言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是十三经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其本身即为一部经典的学术文献,涵盖了对《尔雅》这部中国最早的词汇学著作的详细注释与疏解。此书并非一本介绍十三经整体的百科全书式读物,也不是一部探讨十三经背后历史演变的通史性著作,更非一本解读十三经中某一部(除《尔雅》外)某一方面具体内容的入门读物。 《尔雅注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尔雅》文本本身的精深解析。它针对《尔雅》这部古籍中数量庞大、又常常生僻难懂的词语,进行了字斟句酌的考辨,力图阐明每个词语的本义、引申义、用例,以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这种释义工作,对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系统、语义演变,以及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例如,《尔雅》中许多词语,如“裳”、“冠”、“席”、“几”、“簋”、“豆”等,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的衣食住行、礼仪制度的细节。《尔雅注疏》正是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详尽解释,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书中所包含的“注”和“疏”,是两种不同性质但相辅相成的学术方法。《注》通常是对原文词语、语句的直接解释,往往侧重于字面意义和训诂。《疏》则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论述,可能涉及字词的来源、引证、引申、校勘、辩析,甚至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典故进行阐释,其内容更为宏富,也更具研究性。例如,对于《尔雅》中某个词语,《注》可能只给出其基本意思,而《疏》则会引用多部古籍中的例句,分析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别,并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解读,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尔雅注疏》的成书,汇集了历代学者的智慧,既有汉代经学大师的训诂传统,也融入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学者更为系统化的学术方法。 因此,此书并不涉及《诗经》的诗歌鉴赏与文学评论,不探讨《尚书》的政治史观与史料价值,不分析《易经》的卦象学说与占卜原理,不阐述《礼记》的礼仪制度与哲学思想,不解释《乐记》的音乐美学与教化功能,不剖析《春秋》的史学体例与政治批判,不解读《左传》的叙事艺术与历史事件,不分析《公羊传》与《榖羊传》的经学义例与政治阐释,不讲解《论语》的孔子思想与儒家伦理,不阐释《孟子》的性善论与政治哲学,不分析《大学》与《中庸》的修身治国之道与心性论。它仅仅专注于《尔雅》这部工具书性质的古代词典,对其中的每一个词条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 《尔雅注疏》的读者群,主要是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训诂学、经学史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兴趣的资深爱好者。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直接阅读《尔雅注疏》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门槛,因为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引文和学术术语,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和相关知识背景才能理解。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阅读材料,而是一部严谨、专业的学术著作。 这本书的繁体竖排版,本身就体现了对古籍传承的尊重。繁体字是汉字的传统形态,竖排版是传统书籍的排版方式,这种形式的选择,使得阅读者在翻阅此书时,能够更接近古代读书人的阅读体验,也更容易感受到中国古代学术的庄重与深邃。然而,这种排版方式也可能增加部分不熟悉繁体字或竖排阅读习惯的读者的阅读难度。 总而言之,《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是一部聚焦于《尔雅》这部古代词书的训诂学、文字学、古文献学研究专著。它通过精细的注释与疏解,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上古汉语词汇、古代社会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它不是十三经的全面概述,也不是其他任何一部经书的专门解读,而是对《尔雅》这一独特文本的深度挖掘与学术呈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尔雅注疏》,我主要是被它的装帧和繁体竖排吸引,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才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最初的期待更为丰富和有深度。我是一个对古代训诂学比较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平时阅读古籍时,遇到不认识的词语,常常需要翻阅各种工具书,耗时耗力。而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百科全书般,将《尔雅》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字词的多义性进行的辨析,以及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应用。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字,在古代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注疏往往会一一列举,并辅以例证,这对于我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非常有帮助。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清晰,注疏的部分与原文之间界限分明,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混淆。我甚至可以花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针对几个字词进行深入的钻研,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电子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和汉语言文字学有着初步了解的学习者,而《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繁体竖排版)》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认识古代语言文字的另一扇大门。我原本以为《尔雅》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词典,但通过这本书的注疏,我才意识到它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词汇,在古代有着截然不同的起源和含义。注疏部分对于一些字的音、形、义的考证,都做得非常详尽,甚至会涉及到一些古代的地理、天文、礼仪等方面知识。这让我意识到,学习古代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语的解释,更是学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本书的繁体竖排版,也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古人读书写字的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别样的文化体验。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学者,但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畏。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尔雅》是理解中国古典文本的基石。《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繁体竖排版)》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尔雅》的简单注释,更是一种对古代学者治学精神的传承。我注意到,书中的注疏并非一家之言,而是汇集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些地方甚至是相互辩驳,观点鲜明。这种“百家争鸣”式的呈现,让我看到了古代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活跃。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溯源和引申解读,这对于我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渊源至关重要。例如,某些词语的本义,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出更深层的哲学含义,这本书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提升认知深度的读物。

评分

初拿到这本《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繁体竖排版)》,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古朴典雅的繁体竖排设计。在如今充斥着简体横排书籍的市场中,它如同遗世独立的一股清流,瞬间唤起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感。翻开书页,墨色浓郁的竖排文字在米黄色的纸张上铺展开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直接与古人对话。每一笔每一画都带着岁月的沉淀,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先贤的智慧。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厚重但不失雅致,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其分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传承的艺术品。作为一名对古典文献怀有敬畏之心的读者,能够收藏到这样一本精美的《尔雅注疏》,实属幸事。它不仅仅是我的案头必备,更是精神世界的一处宁静港湾,每当心生浮躁,翻开它,便能沉浸在那古老而深邃的文字之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价值,一种对传统文化不懈追求的态度,让人倍感珍视。

评分

对于《尔雅注疏》这本书,我一直抱持着一种探索与求知的态度。尔雅作为中国最早的词典,其词条的释义、语源的考证,往往是理解古代文献的关键。而这部注疏本,更是将前人的智慧与考辨一一呈现。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许多看似晦涩难懂的词语,在注疏的解读下变得豁然开朗。例如,对于一些古人常用的表达方式,注疏会详细阐述其字面意思、引申含义,甚至给出相关的例句,这对于我这样需要深入理解古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而且,注疏者本身的学识背景也各有不同,不同学派的注疏往往会带来不同的解读视角,这种多元的视角碰撞,反而让《尔雅》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立体。我尤其喜欢那些对词语在不同时期的用法演变进行梳理的注疏,这使得我对语言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呵呵,词典,看诗经有用吧。。。。

评分

专业必备

评分

从汉唐到清代,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2]《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3]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评分

真想一口氣看完啊。

评分

美好的童年是完美人生的开始,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它是一块甜翻的糖果,一首快乐的歌曲,一幅动人的图画……

评分

首先,《文通》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大约有七千到八千句。比它后出来的讲古汉语语法的书好像还没有一本里边的例句有它的多。这些例句里边有不少,作者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分析,就是现在也仍然缺乏令人满意的分析。但是《文通》把它们摆了出来,而后出的书,包括我自己的,却把它们藏起来了。也许,为了教学的方便,不能不这样做,但是对于这门科学的进步,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评分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全书19篇,其中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郭璞更是把《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但是,《尔雅》成书较早,文字古朴,加上长期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不少内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经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人,为《尔雅》作注。郭璞从小就对《尔雅》感兴趣。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旧注,对《尔雅》作了新的注解。

评分

封面上的磨砂一样的东西会掉,像头皮屑。

评分

不错的书。尔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性质。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尔雅一直被列在经部,或依于孝经,或附于论语,或列于小学训诂之属,被作为古代教育的文献和学习的工具。郭璞尔雅序对尔雅解古今之义、五经训诂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天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摘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关于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或谓孔子门人所作,或谓周公所作,或谓秦汉学者纂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