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读写丛话/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

诗词读写丛话/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中行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诗词鉴赏
  • 诗词创作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国学
  • 典藏
  • 名家
  • 读写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74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词读写丛话》重在介绍如何欣赏诗、如何学写诗。目的不是培养诗人和诗论家,而是让活动于街头巷尾的一般人,如果有幽微的情意,也可以畅快地读,大胆地写。大胆写诗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打破拘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问是否合于破题、承题的传统;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不问是否离时风太远;三是讲作法,有时难免触及用心和招数,近于泄底,或说杀风景。总之是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期对爱好诗词的同道们会有一点点用处。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29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余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钩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目录

再说几句
上场的几句话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情意和诗境
写作和吟味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读诗
读词
古今音
关键字
偏爱
旧韵新韵
奠基
近体诗格律
变通
拗字拗体
押韵
对偶一
对偶二
古体诗一
古体诗二
古体诗三
诗体馀话
词的格律一
词的格律二
词韵
试作
情意与选体
诗语和用典
外力
登程
捉影和绘影
凑合
辞藻书
勤和慎
附录 诗韵举要

前言/序言

  再说几句
  这本小书,初版已经十几年了。这回由中华书局这样的“老字号出版社”再版,我很高兴。
  要说想对读者再说点儿什么,其实也没什么高论。有人问起现在还有没有读诗的必要?这不好说,从人生角度看,就好比买水果,是买瓜好吃呢,还是买桃好吃?我看没什么分别。只能是各由其好吧。
  作诗,主要看心里的情意,什么体裁无所谓。就我自己说,写旧体诗,有格式规矩,照那个格式规矩写就行了。新诗没有规矩,就不成,写不出来。还有,是古诗的味道,用后来的话写,怎么都赶不上。像《古诗十九首》,陶诗,现在人怕是怎么写,也写不出那个味儿来。这里说我的一个偏见,是旧体诗还有一个大用,就是还可以用它来骗骗自己的“心上人”。应付现代佳人,哼几句古典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那多有味道!你要老是捧着一束蓝玫瑰,翻来覆去地说“我爱你”,怕就差点儿事儿吧。
  学写旧体诗词,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关键还是要多念。念多了,熟了,懂得了它的格式,就能跟着哼哼了。古人像杜甫、玉谿生,都是走的这条路。我当年下放回乡下老家,闲得没事,用瞎哼哼打发时光,也是这么写起来的。
  念、写,苦不苦呢?可能觉得苦。可是佳人一点头,苦心就得到了回报,苦也就变成甜了。这是最大的获得。
  有人说我这本书是“金针度人”,我不敢当,恐怕连根“银针”也没有。所以,要觉得看了我的书就能写诗,肯定会大失所望,只能说比不看强吧。
  还是那四个字:多读,多写。

  上场的几句话
  己巳年的中秋又匆匆过去,月影淡了,人影远了。可是生意似乎并没有净尽。虽然昼渐短,夜渐长,如果面对窗外的长杨枯坐,短昼也就成为长日。所以不能不干点什么。干什么呢?也曾想改行,有时甚至想试试。结果是不能如愿,年事已高,一也;除拿笔写些不三不四的文章以外,什么都不会,二也。语云,人苦于不自知,我接受这个教训,把改行的心猿意马收回,甘心守成,做本分事。于是问题化简,只剩下考虑还能写点什么。
  先想到原则,是忙事不好说,最好谈闲事。于是立刻就想到诗词。这里要加个小注:诗指旧的,平平仄仄平一类,因为还有新的,还有所谓散文诗;词当然指旧的,因为没有新的。想到诗词是有来由的。其一,还是几年以前,沪上的公来信,说是要出什么期刊,约写谈诗词的文章,重点要讲如何写。他有知人之明,推断我必坚辞,于是在信的末尾说:“如不慨允则赴京,当着嫂夫人的面坐索,不得就不离开。”我只好答应写,并想了想大致写些什么。可是没想到,那个未降生的期刊终于没有降生,我也就落得个想了想而没有写。但终归是想了想,心里还有个影像,现在旧事重提,多少会省些力。其二,诗词是地道的闲事,有古人之言为证:韩文公是“馀事作诗人”,项莲生是“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其三,闲事也可以有闲事之用。近证是我自己,有时候忙里偷闲,或苦中作乐,作一两首歪诗,填一两首歪词,说思说梦以代替禅悟。远证是我的一些相识,当然都是还未发白的,有时来问,想作诗词,要怎么学。谦退吗,人家说我是不愿成人之美;讲吗,一言难尽。这是进退两难的燃眉之急,想救,饥不择食,就说,等我有时间,写出来,再全面谈吧。现在是真有时间了,能还债不是也好吗?
而说起还债,就不免很惭愧。诗词,我念过一些,也有所见,或说偏见,即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这所见未必对;即使还有些道理,而眼高手低,东施效颦,写出来总是不像样。这是为天资、性情和学力所限,着急也无可奈何。现在要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行吗?但既已决定挣扎着上讲台,只好勉为其难,多由如意处着想。这是无论如何,曾经有偏见,曾经效颦,就以之为还债的资本,也许能够招架一阵子吧?盖偏见,在异口同声高喊民主的时代,和钦定的意见一样,也可以供参考,而效颦,就说是亦步亦趋吧,总是步了趋了,也就会多多少少窥见其中的一些奥秘或说偷巧之道,这对于喜读而尚未有偏见、未曾效颦而也想效颦的人,不会毫无用处。这样考虑的结果是大胆写。深挖,这大胆还包括三种意思:一是打破拘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问是否合于破题、承题的传统;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不问是否离有大力的时风太远;三是讲作法,有时难免触及用心和招数,近于泄底,或说杀风景。总之是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期对上面提到的那些不耻下问的相识,以及他们的同道,舍得花钱买各种诗词选或集来读,并舍得花时间学写,以求樽前月下哼自诌的平平仄仄平的,会有一点点用处。所有这些,有的偏于介绍常识,有的偏于抒发偏见,都分题写,排个次序,算作正文。
  正文之后还有个“附录”,是借王力先生之光,把《诗词格律》后附的《诗韵举要》印在后边,目的很明显,是看了此书真就效颦的人,有时难免要查查诗韵,就不必另翻一本了。
              一九八九年十月作者于燕园
国学典籍,诗心流韵:一部深入浅出的诗词读写入门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河中,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情感、哲思与审美。它们是跳跃的音符,是凝固的画面,更是古人细腻心灵的投影。然而,对于许多热爱诗词的读者而言,如何真正走进诗词的世界,理解其精妙之处,并在创作中挥洒自如,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市面上虽不乏诗词普及读物,但或过于浅白,无法触及诗词的深层意蕴;或过于艰深,令初学者望而却步。 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诗词名篇,也非枯燥地讲解格律词谱,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从“读”到“写”,系统性地构建起对诗词的认知体系,激活潜在的诗性,培养审美的触角,最终实现从欣赏者到创作者的飞跃。 洞悉诗词之美:从“读”中品味千年文韵 “读”是理解诗词的基石。本书的“读”字,蕴含着多层含义。 首先,是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我们并非简单地呈现一首首佳作,而是精选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性诗篇,从《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到唐诗的辉煌、《宋词》的婉约,再到元曲的豪放,逐一剖析。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更深入到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心境、艺术手法等多个维度。我们将带领读者去感受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去体会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去体味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思,去品味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每一首诗,都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一段鲜活的历史,一次情感的共鸣。 其次,是对诗词鉴赏方法的系统梳理。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如何体会诗歌的象征与隐喻?本书将以平实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例证,讲解诗词鉴赏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我们会引导读者关注词语的色彩、声音、质感,体会句与句之间的情感递进与转折,感受诗歌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这部分内容,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思考、深入理解诗词的能力,告别“望文生义”的浅层阅读。 再者,是对诗词常识的系统普及。古诗词的创作,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土壤和历史积淀。本书将对诗词创作相关的常识进行细致的讲解,例如:诗歌的体裁(诗、词、曲、赋等)及其演变;诗歌的格律(平仄、押韵、对仗等)及其作用;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兴、夸张、拟人、用典等)及其效果;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如月亮、梅花、柳、竹等);历代重要的诗人群体及其风格特点。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如同为读者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帮助他们跨越理解的鸿沟,更轻松地走进诗词的殿堂。我们相信,了解这些“骨架”,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血肉”的丰满。 激发创作潜能:从“写”中体悟诗情 “写”是诗词学习的升华。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往往难以真正体味诗词的生命力。本书将以“写”为导向,引导读者将对诗词的理解转化为实际的创作能力。 首先,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与提炼。诗词的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本书将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引导读者观察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百味。我们鼓励读者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下瞬间的灵感,搜集有价值的词语和意象。同时,我们也会讲解如何从历史事件、人物传说、古典名著中汲取灵感,拓展创作的题材。这部分内容,旨在培养读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搜尽奇峰打动我”,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源泉。 其次,是对写作技法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我们不会一开始就要求读者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而是从最基础的模仿与练习开始。我们将引导读者尝试仿写名家名篇,学习其遣词造句、章法布局。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尝试创作短句、绝句,学习如何凝练语言,如何设置意境。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的格律知识,如何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我们会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和范例,帮助读者在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 再者,是对诗词创作心理的疏导与鼓励。许多人在尝试写作时,会因为害怕写不好而产生畏难情绪。本书将强调“写”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进步的过程,鼓励读者放下包袱,大胆落笔。我们会分享一些名家在创作初期遇到的困难和克服方法,以及他们对创作的态度,以此来激励读者。同时,本书也会倡导一种开放的态度,鼓励读者尝试不同的风格和题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径。我们相信,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名家视角,典藏品质: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名家谈典藏本的定位。我们汇聚了当代在诗词研究和创作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作家、评论家。他们的文章,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不乏真挚的情感表达。这些名家,并非是简单地对某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解读,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对诗词的整体发展、艺术规律、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 他们的言论,是他们多年沉浸在国学海洋中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体现。阅读这些名家的论述,如同与他们在书斋中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能够直接感受到他们对诗词的热爱和敬畏,能够汲取他们对诗词理解的精髓。他们的讲解,往往带着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瞬间点燃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对诗词更深层次的思考。 同时,“典藏本”的定位,也意味着本书在内容的选择、编排的设计、印刷的品质上都力求精益求精。我们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力求全面而经典。在版式设计上,我们注重阅读的舒适性,力求简洁而不失典雅。在装帧制作上,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读者书架上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本书特色一览: 体系完整,由浅入深: 从基础常识到深度解读,再到实践创作,构建完整的诗词学习闭环。 内容翔实,例证丰富: 结合大量诗词作品和名家论述,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名家荟萃,视角独特: 汇聚当代一流学者智慧,提供高屋建瓴的诗词洞见。 强调实践,激发潜能: 鼓励读者动手写作,将诗词之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阅读与创作并重: 既是诗词鉴赏的指南,也是诗词创作的启蒙。 典藏品质,装帧精美: 兼具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是馈赠亲友的佳选。 结语: 诗词,是中国文学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掌握诗词,不仅是掌握一种文学形式,更是触及一种精神传统,是一种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本书,愿作您走进诗词世界的一盏明灯,愿助您在诗词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发现诗意,体悟人生,最终在文字的王国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挥洒出属于自己的篇章。无论您是初涉诗词的门外汉,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次全面、深入、富有启发性的诗词学习体验。让我们一起,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诗词沃土上,播种、耕耘,收获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明显感觉自己看诗词的角度不一样了。以前可能就是被动的欣赏,觉得“好美”,但好在哪里,却说不上来。现在,我开始会去留意诗句的遣词造句,会去揣摩诗人选择这个意象的原因,会去思考诗歌的起承转合是如何营造出一种情绪的。这本书就像一个显微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诗词的每一个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构成一首优秀诗歌的灵魂所在。它让我明白了,原来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诗句,背后往往蕴含着作者多少的心血和巧思。我曾试着去仿写一首小诗,虽然离大师们的作品还有十万八千里,但至少,我开始有了可以去模仿的方向,有了可以去钻研的门径。这种从“看客”到“参与者”的转变,是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我更愿意把《诗词读写丛话/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看作是一本“工具书”和“启蒙书”的结合体。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它又以一种非常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激发你对诗词的热爱和探索欲。我尤其喜欢它在梳理某个诗歌常识时,会顺带讲解相关的典故、历史背景,这使得我在学习诗词知识的同时,也大大拓宽了我的历史和文化视野。比如,读到关于“羁旅之思”的章节,书中会穿插讲解不同朝代的诗人因战乱、出使等原因客居他乡的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思乡之情融入诗篇。这样的讲解,让那些抽象的诗词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也让我对中国文人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词的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不是一股脑地将所有内容都倾倒出来,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分门别类。从诗歌的基本格律、创作手法,到各个时期代表性的诗歌流派、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赏析,再到一些非常具体的“读写”指导,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全面的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讲到“读”的时候,会引导读者如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去捕捉诗歌的韵律美,甚至是如何去“听”诗。而在讲到“写”的时候,则会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积累素材,如何化用典故,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读写结合”的思路,对于我这样既想深入理解诗词,又希望尝试自己创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明白,学习诗词,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主动地参与,去感受,去创造。

评分

说实话,最初是被“名家谈”这几个字吸引的。我一直对那些在诗词领域浸淫多年的大家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里,你会发现很多大家在谈论诗词创作的技巧、审美标准、甚至是解读上的心得。这些内容,往往不是那些浅显的普及读物能够触及的。它会带你深入到诗词的肌理中,去分析炼字的高明之处,去体会意境的营造之妙,去感受不同时代诗风的演变。读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高端的学术研讨会,只是这场会议的主讲者们,他们的语言更加优美,他们的思想更加深邃。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意象”的论述,几位名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剖析,有的侧重于其象征意义,有的强调其情感投射,还有的则追溯其文化渊源。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诗词意象的理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熟悉的诗句,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懂”了它们。

评分

《诗词读写丛话/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这本书,坦白说,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它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质感。封面设计不算花哨,但那种典藏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书房里静静沉淀下来的智慧。我一直觉得,学诗词,不只是背诵几句朗朗上口的句子,更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脉络、创作心境,甚至是语言的妙用。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渴望。它不仅仅是名词的堆砌,更像是一位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诗词世界,一点点地拉近到我们眼前。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一些核心概念时,会引用大量的经典诗句作为例证,而不是枯燥地罗列理论。这样的讲解方式,既扎实,又生动,让我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温习了许多美好的诗篇。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与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让我不禁感慨万千。

评分

人在异地。在书店看书再买。感觉合适自己看。就下的单!

评分

好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满意 好评 五星好评 很喜欢

评分

张中行的文和诗词都不错,这本书很精致。

评分

评分

服务好!速度快!质量优!

评分

装帧不错

评分

挺好的,很实用,性价比也高。

评分

挺好的一套32开精装小书,比较精致,慢慢阅读提高诗词方面的素养。中华书局品质的保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