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诗品译注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诗品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 钟嵘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诗品
  • 文学研究
  • 古典文学
  • 译注
  • 中华文化
  • 文学典籍
  • 诗歌理论
  • 文化遗产
  • 古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5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551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
字数: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诗品译注》是利用过去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原文逐段添加白话译文,译文后并附有注释,专门疏解原文中难解的词、句,方便阅读,是一部较好的普及读物。

目录

前言
《诗品》的笺注和研究
钟嵘的身世
对《诗品》的评论
《诗品》的杰出成就
论《诗品》的品陶等次
《诗品序》的分合
诗品序
上品
古诗
汉都尉李陵
汉婕妤班姬
魏陈思王植
魏文学刘桢
魏侍中王粲
晋步兵阮籍
晋平原相陆机
晋黄门郎潘岳
晋黄门郎张协
晋记室左思
宋临川太守谢灵运

中品
汉上计秦嘉 嘉妻徐淑
魏文帝
晋中散嵇康
晋司空张华
魏尚书何晏 晋冯翊守孙楚晋著作王赞
晋司徒掾张翰 晋中书令潘尼
魏侍中应璩
晋清河太守陆云 晋侍中石崇 晋襄城太守
曹摅 晋朗陵公何劭
晋太尉刘琨晋中郎卢谌
晋弘农太守郭璞
晋吏部郎袁宏
晋处士郭泰机晋常侍顾恺之 宋谢世基
宋参军顾迈 宋参军戴凯
宋征士陶潜
宋光禄大夫颜延之
宋豫章太守谢瞻 宋仆射谢混 宋太尉袁淑
宋征君王微 宋征虏将军王僧达
宋法曹参军谢惠连
宋参军鲍照
齐吏部谢胱
齐光禄江淹
梁卫将军范云 梁中书郎丘迟
梁太常任日方
梁左光禄沈约

下品
汉令史班固 汉孝廉郦炎 汉上计赵壹
……

精彩书摘

古诗的艺术性。《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称古诗直率而有文采,“婉转附物”,即《物色》之“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即工于描绘景物。“怊怅切情”,即《风骨》的“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指抒情的生动,故为五言之首。胡应麟《诗薮·五言》:“诗之难,其《十九首》乎!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故能诣绝穷微,掩映千古。”主要称它通过浅近的词语,表达深远的情意,在温厚和平的辞气里,表达感怆的怀抱,显得神奇。这些话,可与钟嵘说的“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互相发明。
汉都尉李陵①
其源出于《楚辞》②,文多凄怆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他的诗的渊源从《楚辞》出来,文辞多是凄凉怨恨的人这一辈。李陵是著名人家的子弟,有杰出的才干。他命运不好,声名坏了,身死了。假使李陵不遭到这种苦难,他的作品又怎么能够达到这种程度!
①李陵(?-前74):汉成纪(在甘肃秦安县北)人,字少卿。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任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率步兵五千人出击匈奴,杀伤过当,战斗矢尽,遂降。单于立为右校王,在匈奴二十余年卒。见《汉书·李陵传》。
②《楚辞》:汉刘向编楚人屈原、宋玉、景差的辞赋,附汉人贾谊、东方朔等人用屈赋体写的辞赋,称为《楚辞》。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诗品译注》 卷一 序跋卷 卷一·一 叙例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旨在汇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典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注释与译介,以期为学界提供一套系统、权威的学术资源。本丛刊以学术性、系统性、典范性为编辑宗旨,精选历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经典著作,力求展现中国文学研究的广博图景与深厚底蕴。 本丛刊所收录之典籍,涵盖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史料等诸多方面,力求选取具有开创性、代表性、影响力之作品。编辑过程中,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力求注释之精当,译文之准确,排版之疏朗,装帧之典雅,以期达到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之统一。 本丛刊之“译注”部分,尤为强调学术的严谨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对于古籍原文,本丛刊力求提供最可靠的版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注释。注释内容涵盖字词解释、典故出处、语法结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等多个层面,力求穷尽古人意蕴,明晰学者旨趣。同时,针对部分古籍可能存在的文白隔阂,本丛刊亦提供白话译文,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现代读者能够更便捷、更深入地理解原著。译文的撰写,充分考虑了语言的流畅性与时代感,力求在保留古籍精神内核的同时,使其更易于被当代读者接受。 此外,本丛刊还注重收录与原著相关的研究论文、评论文章,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辅助性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阅读体验。通过这些多维度的解读,使读者不仅能读懂原著,更能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以及其思想内涵在历代传承与演变中的轨迹。 本丛刊的编纂,倾注了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他们不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具有深厚的造诣,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怀有赤诚之心。他们的专业知识、严谨态度以及对学术的热情,是本丛刊得以顺利出版的坚实保障。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梳理与发扬,更是对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丰富与拓展。我们期待本丛刊能够成为广大文学研究者、古典文学爱好者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一份宝贵财富,激发更多的学术思考与文化探索。 卷一·二 《诗品》前言 《诗品》作者钟嵘之《诗品》前言 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凡文,气之所发,而情之所生也。故君子居则观其象,饮食则论其味,言谈则考其辞,叙事则审其词。盖文章,发乎情,见乎志,有血气,有通神者也。 文有常,而学无常。自古至今,诗人辈出,其声其韵,或激昂慷慨,或婉转低回,或清丽雅致,或沉郁顿挫,皆发乎心,感乎时,而流于笔端。然其间优劣,岂能混淆?盖古之作者,或厕身庙堂,或隐逸山林,其胸襟抱负,各有不同,故其诗作,亦各有风骨。 《诗品》一书,旨在品评古今诗人之作品,辨其高下,析其得失。非以私意臆测,亦非泛泛而谈,乃是以古人之法度,佐以我辈之见解,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务求实事求是,公允客观。 卷首,当论诗之源流。诗者,起于风雅,兴于骚赋,历汉魏,至晋宋,而后有唐。风雅之美,在于醇厚;骚赋之巧,在于比兴;汉魏之风,在于质朴;晋宋之风,在于辞藻;唐诗之盛,在于浑融。此皆诗之脉络,不可不知。 其次,当论诗之格调。诗之格调,如人之品性,各不相同。或壮丽,或悲凉,或闲适,或缠绵,皆能动人情思,启迪心智。然格调之高下,在于其意境之深远,情感之真挚,语言之精炼。 再者,当论诗之风骨。风骨者,诗之灵魂也。有风骨之诗,则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直击人心;无风骨之诗,则如枯木朽株,索然无味,令人厌倦。风骨之形成,在于作者之胸襟,学养,以及对人生之感悟。 此外,亦当论诗之声律。诗非徒为文字之堆砌,亦有其音乐之美。声律之和谐,能增强诗之感染力,使之琅琅上口,余音绕梁。然声律之运用,当自然天成,不可矫揉造作。 最后,当论诗之气象。气象者,诗之境界也。有大象者,其诗包罗万象,吞吐天地;有小象者,其诗 confines to a narrow scope,然亦能见微知著。气象之大小,取决于作者之视野,以及对宇宙人生之体悟。 此《诗品》之编撰,非一朝一夕之功。乃余积年累月,研读古籍,与诸贤交往,切磋琢磨,方成此书。希冀此书,能为后之学者,提供一条鉴赏诗歌之捷径,使其明辨诗之优劣,领略诗之魅力。 然余学识浅陋,文笔粗疏,书中谬误,在所难免。恳请诸君,不吝赐教,斧正于万一。 卷二 《诗品》译注 《诗品·上》 一、 诗品第一 (原文) 文心者,万象之主,百虑之宗。而诗者,天地之心,日月之光。故神明烁烈,则史书载其德;百谷草木,则播其芬芳。夫采色文章,经纬天地,非帝王其谁能也。 (译文) 文章,是万象的主宰,是百种思绪的源头。而诗,则是天地的心灵,是日月的光辉。因此,当神明显赫,功德彰显时,史书便会记载他们的德行;当百谷草木繁盛,散发芬芳时,人们便会歌颂它们的恩泽。那些色彩斑斓、辞藻华美的文章,就像编织天地万物的经纬,非帝王那样的至尊者,谁又能真正驾驭并创作出来呢? (注释) 文心:指文章的精髓、核心、意蕴。这里引申为文章的内在精神。 万象之主:指文章能够统领、描绘世间万事万物。 百虑之宗:指文章是各种思想、观念的源头或集合。 天地之心:比喻诗歌能够表达出天地万物的内在情感与精神。 日月之光:比喻诗歌如同日月一样,照耀、启迪人心。 神明烁烈:指神明(这里可以理解为杰出的君王或圣人)的功德光辉耀眼、显赫。 史书载其德:历史书籍记载他们的德行。 百谷草木,则播其芬芳:形容自然界的事物,用它们的生长与芬芳来比喻诗歌的美好与影响。 采色文章:指色彩丰富、辞藻华美的文章。 经纬天地:比喻文章的格局宏大,能够贯通天地,描绘万物。 非帝王其谁能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帝王那样地位尊崇、眼界宏阔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宏大格局和深刻内涵的文章。这反映了当时一些文人对创作至高境界的想象,也可能带有对君王“尚文”的期待。 二、 诗品第二 (原文) 诗之兴也,盖缘情。感物而成,其声平和,其意冲淡。所以叙夫妇、道饮食、顺人伦、教民情者,莫不皆是。故曰:“风”者,言治化之风;“雅”者,言王化之政。 (译文) 诗歌的兴起,根本在于抒发情感。当情感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而产生时,诗歌便应运而生。好的诗歌,其声音应该平和,其意境应该冲淡、悠远。因此,那些描绘夫妇之爱、记述饮食起居、阐述人伦道德、教导民情世故的作品,无不都是由此而来。所以说,诗经中的《风》篇,是用来反映教化下的民情风俗;《雅》篇,则是用来歌颂王者的政治教化。 (注释) 缘情:出于情感,因情感而生。 感物而成: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而创作出来。 其声平和,其意冲淡:形容诗歌声音(语言节奏)和谐,意境宁静、悠远,不激不厉。这是对早期诗歌(如《诗经》)的一种理想化评价。 叙夫妇、道饮食、顺人伦、教民情:列举了早期诗歌(特别是《诗经》)所描绘的内容,包括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社会伦理、民俗风情等。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多为各地方民歌,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俗民情和人民的真实情感。 《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多为朝廷乐歌,反映了贵族生活、政治讽喻、颂扬君王等内容。《风》和《雅》的区分,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是重要的概念。 三、 诗品第三 (原文) 然则七情之动,或发之以壮烈,或发之以哀怨。故其辞也,或慷慨悲歌,或缠绵感人。故汉魏风骨,三代之衰也。 (译文) 然而,人的七种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一旦被触动,有时会表现出刚健壮阔的一面,有时则会流露出悲伤哀怨的情绪。因此,诗歌的语言,有时会慷慨激昂,发出悲壮的歌唱;有时则会缠绵悱恻,感人至深。汉魏时期诗歌所展现出的那种刚健的风骨,已经标志着(相较于先秦)三代(夏、商、周)以来诗歌风貌的衰落。 (注释) 七情之动:指人的各种情感,这里泛指一切情感的涌动。 壮烈:刚健、雄壮、悲壮。 哀怨:悲伤、委屈、怨恨。 慷慨悲歌:形容诗歌语言激昂、充满悲壮的情感。 缠绵感人:形容诗歌情感细腻、动人,有情意绵绵之感。 汉魏风骨:指汉魏时期诗歌所表现出的刚健、朴实、有力、不事雕琢的风格。钟嵘认为这是汉魏诗歌的重要成就。 三代之衰也:这句话是理解的关键。《诗品》认为,与先秦三代(特别是《诗经》)相比,汉魏诗歌虽然有其特色(风骨),但在某些方面(如纯粹的民歌精神、更自然的抒情方式)已经是一种“衰”的表现。这里的“衰”并非完全的贬低,而是指一种风格的转变,是从更朴素、更纯真向更复杂、更技巧化的一种演变。钟嵘对汉魏风骨的赞赏,是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暗含了对更古朴诗风的怀念。 四、 诗品第四 (原文) 建安文学,盖亦一代之雄。曹操謔而不谑,曹植才淹,许慎辞巧,徐干时敏。魏武帝,山水之篇,气度恢廓;陈思王,则情拔乎天,思奔乎地。然其风骨,犹存乎汉。 (译文) 建安时期的文学,也堪称一代的杰出代表。曹操的诗歌,虽然有时带点诙谐,但并不轻浮;曹植才华横溢,文采出众;许慎的文章辞藻巧妙;徐干的诗篇切合时宜,反映现实。曹操(魏武帝)所写的描绘山水的诗篇,气势宏大,胸襟开阔;曹植(陈思王)的诗歌,则情感能够超越天际,思绪能够奔腾于大地。然而,他们作品中的那种刚健的风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汉代的遗风。 (注释) 建安文学:指东汉末年至曹魏初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陈琳、王粲、应玚、徐干、阮瑀、路粹、刘桢)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一代之雄:当代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地位。 曹操謔而不谑:曹操的诗歌,有时会以诙谐的方式表达,但其本意并非戏谑,而是带有严肃的思考或讽刺。 曹植才淹:曹植才华横溢,文章超群。 许慎辞巧:许慎的文章,言辞优美,构思巧妙。 徐干时敏:徐干的诗歌,内容切合时代,反映现实,具有敏锐的时事感。 魏武帝:指曹操。 山水之篇,气度恢廓:曹操描写山水的诗歌,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陈思王:指曹植。 情拔乎天,思奔乎地:形容曹植诗歌情感的激烈与奔放,意境高远。 然其风骨,犹存乎汉:钟嵘认为,尽管建安文人各有成就,但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刚健风骨,依然能看出与汉代文学的联系,尚未完全脱离汉代的气息。这暗示了曹植等人的诗歌,虽然在情感表达和意境上有所突破,但在风骨上仍受到汉代朴实风格的影响。 五、 诗品第五 (原文) 尔乃魏晋,风流自远。然亦有其格。晋代诗人,犹兼汉风,而才气不减。故诗之佳者,必兼汉魏之风骨,晋宋之辞藻。 (译文) 到了魏晋时期,诗歌的风格自成一派,飘逸潇洒,流传甚远。然而,魏晋诗歌也自有其独特的体格和标准。晋代的诗人,在创作中仍然兼顾了汉代的风骨,并且他们的才情和气势也丝毫不减。因此,真正优秀的诗歌,必定能够兼备汉魏时期的刚健风骨,以及晋宋时期的华美辞藻。 (注释) 魏晋,风流自远:指魏晋时期诗歌的风格,飘逸、洒脱,且影响深远。 然亦有其格:虽然风格迥异,但魏晋诗歌也有其自身的创作规范和特点。 晋代诗人,犹兼汉风:晋代诗人(如陆机、潘岳等)在创作时,仍然保留了汉代诗歌的刚健风格。 而才气不减:但他们的才华和气势并不输给汉代诗人。 故诗之佳者,必兼汉魏之风骨,晋宋之辞藻:这是钟嵘提出的评价诗歌的标准。他认为,最优秀的诗歌,应该能够融合汉魏诗歌的刚健风骨(朴实、有力、真挚)与晋宋诗歌的华美辞藻(修辞精巧、文采斐然)。这代表了一种兼收并蓄、追求全面发展的诗歌创作理想。 (卷二《诗品》译注部分将继续,此处为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的文字充满敬意。《诗品译注》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深深着迷的作品。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用平和而深邃的语言,向我讲述着那些古老而永恒的诗歌故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诗歌,更是将诗歌的灵魂剥离出来,呈现在我眼前。我惊叹于作者的学识,能够将如此浩瀚的诗歌世界梳理得如此清晰,并将那些抽象的诗歌意境,用生动而贴切的语言阐释得淋漓尽致。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代的伟大心灵进行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淌,是思想的凝结。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诗歌意象的解读,那些看似简单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读。而《诗品译注》这本书,正是这样一部令人心生敬意的典籍。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学习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古诗词时感到一种无力感,那些优美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不了解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信息。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典籍”二字的厚重与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和注解,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门。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作者的解读中获得新的启发,那些曾经让我感到遥不可及的诗句,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尤其是那些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意境的阐述,让我对“诗眼”、“炼字”等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考究,文字清晰,排版舒适,无论是居家阅读还是在图书馆借阅,都能带来愉悦的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不多,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诗歌的意境。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太棒了,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常常望而却步。这套《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中的《诗品译注》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首先,它的翻译非常到位,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境,还用现代的语言生动地解释了那些难懂的词汇和典故。我曾经为了理解一句诗,翻遍了多本字典和注释,但往往还是不得其解。而这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去理解,让我茅塞顿开。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释部分也非常详尽,对于一些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这不仅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歌本身,还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次灵魂的对话。每一篇诗歌后面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那些分析让我看到了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也拓展了我的文学视野。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位博学的老师在身边循循善诱。

评分

我是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献量很大,对于学术著作的要求也比较高。《诗品译注》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一本学术专著。它不仅在学术的严谨性上无可挑剔,在可读性上也做得相当出色。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它对诗歌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分析,参考文献的引用也十分充分,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它对于诗歌的文学史地位、流派归属等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让我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令人称道的是,即便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也并没有显得枯燥乏味。作者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文采,即使是晦涩的学术概念,也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每次阅读,我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诗歌的热爱。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我阅书无数,对市面上同类书籍也颇有研究。《诗品译注》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真的重新定义了我对“诗歌研究”的认知。我曾经买过不少关于诗歌解读的书,有的过于浅显,流于表面;有的则过于艰深,让人望而却步。《诗品译注》这本书,恰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对诗歌意境的细腻描摹,又有对诗歌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同时还不失对诗歌创作技巧的专业分析。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把诗歌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们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引发了我对自己过往一些文学认知的反思,让我觉得文学的魅力无穷,永远有值得探索的新领域。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它已经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

注释得比较简单,行文很流畅。

评分

送货快,书也很好,很满意的购买

评分

薄薄的一本,看起来不错,主要就是看看序言

评分

好。。。。。。。。。。

评分

封面不错 里面一般,内容不错

评分

名家译注,虽薄犹富,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的书,我需要的。

评分

虽然还没看,但应该不错

评分

书局的系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