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今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

国学今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应麟 等 著,于江山 编,于童蒙 译
图书标签:
  • 国学
  • 启蒙
  • 传统文化
  • 儿童读物
  • 识字
  • 教育
  • 经典
  • 插图
  •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弟子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11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03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今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学今读”系列书特色:
  1.种类丰富,经典选粹:精选受读者欢迎的16部原典,兼顾儒道经典、兵法经典、历史地理、修身处世、蒙学经典几大方面。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2.插图精美,紧贴内容:适应“读图时代”的读者期待,国学经典与名家绘画相配, 如明清、民国时期名家国画,线描古画(如 孔子圣迹图、二十四孝图等)、明清时期《山海经》古本绘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3.注解适度,接地气:原文译文对照,无古文基础亦可入门。注释尽量简短, 不做学术探讨,以大众读懂为宜。
  4.贴近当下,生动讲述:结合当下生活,加入与当代生活有关的故事和案例,以活泼亲切的方式讲述经典智慧。让经典更加平易近人。
  
  《三字经》历来备受推崇,历代百家称之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第1奇书”、“若能句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儿童识字课本。
  《百家姓》是旧时教育儿童识字的一篇通俗性韵文,在民间影响极大。
  《千字文》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出书早期、影响大的识字课本。《千字文》内容丰富广泛,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
  
    典藏本书四大理由
  启蒙必备:从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国人启蒙教育的必读书目。
  家喻户晓:作为世代必读的蒙学经典,已经妇孺皆知。
  深入浅出:貌似浅近的文字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蕴。
  文通古今:简洁生动,笔力不凡,流传千古,盛传不衰。

内容简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蒙学经典、古代儿童语文教育的教材。几部书的内容或侧重知识,或偏重道德,编排巧妙,便于识字,朗朗上口,在古代社会流传极广、备受推崇。如今,不仅可以作为国学入门读物,还可以从其思想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得到极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于江山,华夏文化促进会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学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在国学、哲学、医学养生、文学艺术诸领域皆有较深造诣,学贯中西,融汇古今,著述丰厚。其近年著作有《国学启蒙教材》(全6册)、《孝行天下》、《大道养生》、《国学的大地》、《国学阶梯教材》(幼儿版、少儿版、青春版全20册)、《中国化管理》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章太炎
  
  ★初入礼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
    ——(明)吕坤
  
  ★(千字文)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清)褚人获

目录

三字经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丘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麴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库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千字文
弟子规
总 叙
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三字经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评析】
  人的本性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多大差别,然而在长大之后,性情、行为、品德、成就上却千人千面、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十分注重对人性的教育,无论是坚持“性善论”的孟子还是推崇“性恶论”的荀子,他们都主张用教育的方式来教化世人。孟子希望通过教育来保持人们的纯良本性不受混浊世情的污染,而荀子主张以礼仪的教化驱除人们品行当中的劣根性。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才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去完善它,因此本段也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
  无论善恶,人的天性本身并无什么不同,而等到慢慢长大之后,每个人的学习环境和所学习的内容不同,习惯和性情就有所差别了。努力学习的人,生活会越来越好;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日渐堕落。所以,人从小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好学习、区分善恶,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才能驱除先天的劣根性、保持纯良的本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原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评析】
  正像开头时所说的,后天的教育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人光有善良的本性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启发和教导,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外在不良环境事物的影响而逐渐变坏。教育是人一辈子的事业,在人的一生中,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教育一天也松懈不得。
  “教之道,贵以专”则是教育的原则。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对于教育者而言,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有丝毫的怠慢,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的是恒心和责任心,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同时,对于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而现代的教育往往不是“贵以专”而是“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孩子们除了要接受学校的课程以外,还要去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最后搞得精疲力竭,然而却收效甚微。其次,对于受教者而言,学习只有专注才能获得真知,所谓“一心不可二用”,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若不能做到“身心合一”,又岂能学有所成?因此,学者应以“专”字为主导,只有专注、专心、专一,才能修得精深的造诣,也只有在做到“专”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博”的可能。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以割断织机上的布来教育他。
  【评析】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因此父母为孩子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其人生的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昔孟母,择邻处”讲述的就是环境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巨大作用。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孟子家原来住在一片坟地附近,那里时常会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哭哭啼啼、吹吹打打。孟子看了以后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又怎么能成大器呢?于是就将家搬到了城镇居住,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回家后不是叮叮当当学打铁,就是比比划划学杀猪。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并不希望儿子成为铁匠或屠夫,于是决定再次搬家。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学堂隔壁,周围都是读书人,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跟着读书识礼,见儿子如此勤学刻苦,孟母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子不学,断机杼”是孟母教子的故事。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当他逃学回家时,他的母亲拿起了剪刀,将织布机上就要织好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像剪断了的布匹一样,一旦中断就很难再续。
  【原文】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评析】
  这同样是一个关于对子女教育的故事。五代时,窦禹钧家住北京燕山附近,人称窦燕山。他为人乐善好施,对子女的教育更是非常重视。他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例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他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尔、窦僖在其教导下均学有所成、深明大义,因此才有五子联科,光耀门楣的佳话,并获得侍郎冯道的题诗:“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后来,五个儿子又同成为北宋初年的名臣,这与父亲的教育方法和严格管束是分不开的。所以,子女能否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与家庭教育选择何种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虽然,以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看,孔孟之道的教育方法似乎已经有些落伍,但是其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对子女身心的成长依然具有不容小觑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学会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
  【评析】
  教育的成败是两种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力分别来自家庭和学校。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绝大部分教育来自家长和教师,作为孩子人格和灵魂的塑造者,家长和老师的肩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只是供给他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而不去对他们进行教育,那是做父母的失职。“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老师教育学生,不应仅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一个偷懒怠惰的老师是教不出好学生的。同时,家教与师教并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它们只有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发挥最佳的效用。这是因为,家教和师教具有互补性,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话老师说不出口,有些话家长说不出口。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叫作扎根教育。没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不会有大成,因为他没有根。师教是更高层次的系统性教育,是对家教的发展和升华,没有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即使家教再成功,子女也只能做一个胸无点墨的老实人。因此,如果说家教是播种和浇水,那么师教就是施肥和修剪,离开了哪一个环节,幼苗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评析】
  当然,无论外因的作用多么重要,都离不开内因的努力。家长和老师即使为子女和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可如果内因无动于衷,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
  作为正在成长期的学生和子女应该懂得体会老师和家长的苦心,对于自己的大好年华更不应该虚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古人发出的感叹,不要把这些当成无聊的说教,这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更是经验之谈。不要等到这些也成为你的经验后才追悔莫及。如果错过了人生的黄金阶段,就会事倍功半,不是说这时候不能学习了,而是你下的工夫大,收获反而相对小。何况学习本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厚积薄发”,不要轻视年少时的点滴努力和积累,这些都将成为你日后成功的资本;更不要害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何况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吃苦行为,只要学进去必将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也只有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学习和努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父母或者老师,最终的受益人永远是你自己。学会珍惜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不仅是对父母和师长的回报,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

前言/序言

  导言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有几部地位崇高的经典作品,那就是“三、百、千、弟”(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字经》据说原为宋代学者王应麟所著,后又经元、明、清几代文人的不断增补,具备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规模。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教材,《三字经》历来备受推崇,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自宋以后,《三字经》便成为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
  《三字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编写上有其高明和独特之处。首先,在编写体制上它采用三言韵语,既便于记诵,又通俗易懂,全书或三字成句,或六字成句,或十二字成句,变化多样,生动活泼。这是《三字经》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除去文句、声韵方面的特点外,《三字经》的超然地位更体现在思想价值上,其通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更将经史子集的主要内容融汇其中,呈现一种对中国文化提纲挈领式的形式,为人们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精华部分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百家姓》一文,相传为北宋人编写,作者不可考。作为中国传统蒙学经典的《百家姓》向我们介绍了姓氏的由来和发展,其形式简单,四字一句,平仄有韵、朗朗上口。它是旧时教育儿童识字的一篇通俗性韵文,在民间影响极大,仅就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来说,七旬老妪、黄发幼童,鲜有不能随意吟上几句的。从古到今,流传于民间的《百家姓》有很多版本,它们当中有的记载姓氏达1000多个,有的则只有200余个。本书选用的是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一种版本,也就是人们常提、常用的《百家姓》。这篇《百家姓》,全篇凡580余字,辑有姓氏440个。
  值得一提的是,《百家姓》是由“百姓”一词演绎而成,意即普天下的姓氏,所以名义上称为“百家姓”,实际上姓氏的数量远不止100家。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统计,我国目前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个,如以收集到的古今姓氏计算,则已超过8000多个,几近1万之数了。另外,《百家姓》并不是严格依据某姓人数的多寡次序排列的。《百家姓》之所以以“赵”姓开头,是因为它的编写者是宋代人,而宋王朝是赵姓的天下,编者自然要以位尊者为先了,因此它的顺序并不是按照人口的多寡,而是按照地位的尊卑排列的。
  尽管如此,《百家姓》仍然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儿童启蒙读本,不仅由于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读本,已经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百家姓》在体裁和编排上有其独到之处。其中重复字为数不多,故能在较短篇幅以内,最大量地尽其教人识字之能,而且其编排、剪裁得当,读来朗朗上口,颇富韵律美感,更是令人非至终篇不忍释手。
  《千字文》,由南朝梁周兴嗣拓取王羲之书迹中不同的字一千个以四言韵语撰成。周兴嗣,字思纂,梁武帝时曾为散骑侍郎、给事中,以文名世。从南北朝到清末,《千字文》流行了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出书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所含内容非常广泛,虽仅千字,却包括关于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
  周兴嗣的《千字文》历来享有美誉,清代褚人获谓此书“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明代以诗文名世、独主文坛二十年的王世贞称之为“绝妙文章”。据唐代李绰曲《尚书故实》记载,周兴嗣作《千字文》“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这说法虽几近玄虚,从中毕竟也能够窥出几分作者超人的功力、才华。
  《弟子规》,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李毓秀所作。它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李毓秀,字子潜,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有仁(也作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通篇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弟子规》共分5个部分。除开篇“总叙”之外,其余4部分各有侧重。“入则孝出则弟(悌)”,讲孝敬父母兄长的基本要求。尊敬家庭成员,即使在今天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文中一些形式上的烦琐规则现在已失去现实意义,仅可帮助我们了解旧时家庭礼制而已。“谨而信”,教导人们为人谨严而忠信,并从作息、服装、饮食、言语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来讲一个人的修养,其要求现已过时,但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对我们却仍有指导意义。“泛爱众而亲仁”,教导学生以爱心、诚心待人,其中有些内容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理服人”等,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倡导学习,并具体指导,教育学生勿慕浮华、勿自暴自弃、勿自坏心志。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又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是以极有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一篇《弟子规》,可以帮助人了解旧时教育的基本思想及对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这也正是它今日的价值所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虽然是儿童的启蒙读物,然而却不仅仅只限于儿童阅读和学习,每位炎黄子孙都应该对自己祖先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烂熟于心。在本书中,我们尽量详细地注释了与正文有关的典故、知识。此外,编者还精心选择了大量图片,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感性而深刻地理解书的内容,并拥有更美好的阅读体验。
  编译者
  2014年10月

国学今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 一、 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经典著作更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的精神长河。在浩瀚的国学宝库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无疑是最为璀璨的几颗明星。它们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启蒙读物,承载着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品德与情操。 本书《国学今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正是基于对这些经典价值的深刻认识,旨在以现代的视角,结合精美的插图,将这些古老而伟大的文本重新呈现给当代读者。本书并非对原著的简单复刻,而是在尊重原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力求使其更具可读性、感染力和传承性,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二、 经典概述与价值阐释 1. 《三字经》: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三字经》以其三字一句、形式整齐、内容精炼的特点,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哲学、道德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堪称一部中华文明的入门指南。 历史纵览: 从“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孰能elementProp”的开篇,到“唐有虞,尧舜君。有典谟,训向下。载籍綷,礼乐备”的朝代更迭,《三字经》如同一条时间的长河,带领读者穿越古今,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它不仅罗列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蕴含着对治国理念、社会秩序的思考。 文化精髓: 儒家思想是《三字经》的核心。《论语》、《孟子》等经典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君臣忠”等,阐释了人伦关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观,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行为准则。 知识启蒙: 除了历史与文化,《三字经》还触及了天文、地理、动植物、医药等知识,如“日月食,岁在躔。二十八,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此是天道,何可常?”,让初学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初步接触到广阔的知识世界。 教育意义: 《三字经》的价值还在于其教育功能。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韵律,方便记忆和传诵,成为历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所倡导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观念,至今仍是激励学习的重要动力。 2. 《百家姓》:姓氏的传承与文化的认同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姓氏大全,以四字一句的格式,收录了常见的姓氏。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姓氏的演变和分布,更在于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和文化认同。 姓氏起源与演变: 姓氏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身份标识。《百家姓》的排序虽非完全依照历史顺序,但其收录的姓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的融合与迁徙。例如,一些源于官职、地名、祖先名号的姓氏,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家族观念与归属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是维系家族情感、增强归属感的重要纽带。《百家姓》的广泛流传,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姓氏产生深厚的认同感,也促进了不同家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语言的趣味与韵律: 《百家姓》的四字一句,韵律和谐,便于记忆和吟诵。它不仅仅是一份名单,更是一种充满文化韵味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姓氏的认知过程充满趣味。 社会结构的反映: 早期《百家姓》中位列前茅的姓氏,往往与当时的统治阶层或显赫家族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布。 3. 《千字文》:汉字的学习与文化的启迪 《千字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识字读物,全篇一千个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它以优美的文辞,描绘了天文、地理、自然、历史、道德、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浓缩。 识字教育的经典: 《千字文》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的识字教育。其精炼的文字、丰富的含义,让学习者在掌握基本汉字的同时,也能初步了解广泛的知识。 文化意蕴的宝库: 《千字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描绘宇宙的浩瀚,到“春夏秋冬,谓四时。朝晴暮雨,昼夜寒暑”描述自然规律;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政治训诫,到“慈爱忠信,孝悌礼义”的道德准则,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艺术与文学的融合: 《千字文》的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它也是历代书法家钟爱的创作题材,其文字的组合与变化,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 思想的启迪: 《千字文》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向读者传递着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认识人生的价值。 4. 《弟子规》:中华美德的实践指南 《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结合古代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特点编纂而成的一部启蒙读物。它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为核心,系统地阐述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典范。 孝道文化的基石: “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伦理之一。《弟子规》在开篇即强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深刻地阐释了孝敬父母的根本要求,也奠定了尊重长辈的社会基础。 悌道与人际和谐: “悌”是指尊敬兄长、友爱兄弟。《弟子规》指出“兄则友,弟则恭”,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己及人,从而构建友善的人际关系。 谨言慎行与诚信立身: “谨”强调谨慎言行,不妄语,不鲁莽。《弟子规》中的“口体闲,非礼勿言;苟无义,不尔齿”等,都体现了对个人言行的严格要求。而“信”则是立身之本,“凡出言,信为先”,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泛爱众与亲仁的社会责任: “泛爱众”是指博爱大众,关爱他人。《弟子规》提倡“凡是人,皆务爱”,鼓励人们关怀社会,乐于助人。而“亲仁”则是鼓励与仁德之人交往,学习其优良品质,共同提升道德修养。 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弟子规》的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具体生动,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个人品德修养的实操手册。 三、 本书特色与编排理念 本书《国学今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在继承经典价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编排理念和艺术设计,力求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精美插图,寓教于乐: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精美的插图。每一篇章、每一个典故、每一处场景,都配以精心绘制的插图,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这些插图不仅具有艺术观赏性,更能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经典内容,降低阅读门槛,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 原文诵读,白话释义: 在保留经典原文的基础上,本书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白话释义。对于生僻的词语、典故,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力求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著的含义,避免因语言隔阂而产生的阅读障碍。 典故解析,深入浅出: 许多经典篇章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本书对这些典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帮助读者了解其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经典的思想价值。 传承与创新,古韵今风: 本书在编排和设计上,力求体现古韵与今风的融合。从字体选择、版式设计到插画风格,都经过精心考量,既保留了经典文本的庄重与厚重,又注入了现代设计的时尚与活力,力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享受现代审美的愉悦。 注重可读性与实用性: 本书的编排遵循“易读”的原则,段落分明,重点突出。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吸收和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中蕴含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实践中。 四、 结语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道德的源泉,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本书《国学今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的问世,正是为了让这些古老的智慧能够跨越时空,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滋养心灵,启迪智慧。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 重拾传统,传承文脉: 重新认识和了解这些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涵养品德,启迪智慧: 学习古圣先贤的道德规范和人生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 激发兴趣,走进国学: 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吸引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对国学产生浓厚兴趣,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连接古今,贯通生活: 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的点滴中践行中华美德,提升生活品质。 阅读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与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智慧与启迪的阅读之旅,让古老的经典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国学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阅读体验。 坦白说,我以前对传统文化总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文字太高深莫测,自己难以企及。直到我开始阅读这本《国学今读》,才发现学习国学可以如此平易近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为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求知者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内容的呈现,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每一篇的结构设计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图,从原文诵读,到逐句释义,再到深入的文化背景介绍,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进一步都有收获。特别是针对《百家姓》的部分,它没有仅仅罗列姓氏,而是对一些大姓的源流做了简要的追溯,这极大地满足了我个人的探究欲。这种学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和满足感,是很多传统教材所欠缺的。它让我真正体会到,原来国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取用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

一套真正能让你“用起来”的国学工具书,实用价值无可替代。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它能成为我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这套书完全达到了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弟子规》部分对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孝道伦理的指导意义是立竿见影的。我常常在处理一些家庭或职场中的小问题时,会下意识地翻阅其中的篇章,从中汲取古人处理复杂人情世故的智慧。这本书的“今读”部分,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思考框架,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的“道”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这种体会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落实到每一次言行中的具体指导。它让我明白,经典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早已预见并解答了人类永恒的困惑。这是一次非常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文化实践。

评分

体验感极佳的国学入门宝典! 这本书拿到手时,我真的被它的精美程度惊艳到了。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质感一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过功夫的用心之作。我一直想找一套能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入门的书,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内容过于艰涩,要么设计得过于老旧,让人提不起兴趣。这本《国学今读》系列完美地解决了我的痛点。它的排版清晰明了,每一部分内容都经过了现代化的解读,虽然是经典古籍,但读起来完全没有障碍感,就像有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在旁边为你讲解一样。尤其要提的是,插图的运用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辅助了理解,比如一些复杂的历史典故或古代生活场景,配上精美的图画,瞬间就形象生动起来,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我特别喜欢它对原文的注释,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权威性,又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对于像我这样想给孩子进行传统文化启蒙的家长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太友好了,它既能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国学有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设计风格现代而典雅,完美平衡了学术性与可读性。 我是一个对书籍的视觉设计有较高要求的人,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避免了传统古籍那种略显沉闷的排版,而是采用了现代审美中追求的留白和清晰度。字体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在保证古籍韵味的同时,又非常照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今读”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所展现出的匠心。它并没有为了迎合“今读”而过度解读或曲解原文,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尊重历史的严肃性,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顺畅。比如在讲解《三字经》中关于“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时,它结合了当代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阐发,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对古人的教育智慧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本书在提升个人修养和提升生活情趣方面,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投资。

评分

深感传统文化魅力的绝佳载体,细节见真章。 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去翻阅厚重的古籍原典,但内心深处一直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充满好奇与敬畏。选择这本“国学今读”系列,主要是看中了它涵盖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这几部最基础、最核心的启蒙读物。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把古文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对照和解析的结构。刚开始读《千字文》时,我本以为会像以前一样被那些不常用的字词难住,但这里的解读方式非常注重场景化和语境的还原,让我能迅速理解每个词汇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去回味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比如《弟子规》中关于待人接物的规范,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活了沉睡在书本里的文化基因,让我体会到这些经典之所以能流传千年,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们承载了跨越时空的智慧。这是一次非常充实的心灵之旅。

评分

京东读书节还是比较划算的 多读书 读好书

评分

书很好,内容很容易看得懂,孩子们看的非常好

评分

还可以吧,就是也不算特别便宜

评分

价格还可以,但质量一般般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 还没开始学 希望好用

评分

包装很好,物流速度快!内容未看,以后看过后有时间追加评论!

评分

书质量好,物流快

评分

质量看起来不错,包装结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