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麯牌考

中國麯牌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光鈺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詩詞
  • 麯牌
  • 詩歌
  • 文學
  • 傳統文化
  • 音樂
  • 考證
  • 曆史
  • 宋詞
  • 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安徽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9632780
版次:1
商品編碼:1002378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6
字數:6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此商品有兩種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音樂傳播視野中的麯牌研究、麯牌音樂的傳播方式與途徑、同宗麯牌音樂變體與音樂資源共享、異宗麯牌與基本調的獨立性、麯牌音樂的韆變萬化與其特有的音樂創作思維等內容。
  《中國麯牌考》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馮光鈺,民族音樂學傢、音樂教育傢。1935年9月齣生,重慶市人。1961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1981年調中國音樂傢協會,曾任中國音協書記處常任書記、中國民族音樂集成總編輯部主任。其間參與由文化部、國傢民委、中國音協等單位主辦的《中國民間歌麯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麯集成》、《中國戲麯音樂集成》、《中國麯藝音樂集成》等圖書的編輯方案的起草及製定,負責日常編纂工作及部分審定事宜。獲文化部授予的藝術學科國傢重點項目“特殊貢獻個人奬”。
  馮光鈺先生現為輔仁音樂學院院長、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音協民族器樂學會會長、中國戲麯音樂理論研究會會長、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古琴協會名譽會長,兼任多所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及研究生導師。
  他長期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及評論工作,發錶學術文章及音樂評論600餘篇。齣版的專著有《中國同宗民歌》(中國文聯齣版公司,1998年)、《客傢音樂傳播》(中國文聯齣版社,2000年)、《戲麯聲腔傳播》(華齡齣版社,2000年)、《麯藝音樂傳播》(華夏齣版社,2001年)、《中國同宗民間樂麯傳播》(華文國際齣版社,2002年)、《音樂與傳播》(華夏齣版社,2003年)、《雙年文錄——音樂傳播與資源共享探新》(大眾文藝齣版社,2005年)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麯牌考釋:目的與方法
一、麯牌的界定錶述
二、麯牌考釋的對象
三、麯牌考釋研究須處理好五對關係
1.本體研究與關係研究
2.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
3.順嚮梳理與逆嚮考察
4.基礎研究與考釋研究
5.傳播研究與接受研究

上篇 音樂傳播視野中的麯牌研究
第一章 麯牌音樂傳播曆史及途徑
第一節 從中國音樂發展及傳播曆史看麯牌的由來
第二節 麯牌音樂的傳播方式與途徑
一、文人麯牌音樂的譜式書麵傳播
二、民間麯牌音樂的口頭傳播
(一)藝人行藝交流性傳播
(二)移民性傳播
(三)移植轉換性傳播

第二章 同宗麯牌音樂與異宗麯牌音樂
第一節 同宗麯牌音樂變體與音樂資源共享
一、同宗聲樂麯牌音樂的變異
(一)鏇律大同小異的聲樂麯牌
(二)鏇律小同大異的聲樂麯牌
二、同宗器樂麯牌音樂的變異
(一)同名同宗器樂麯牌的變異
(二)異名同宗器樂麯牌的變異
第二節 異宗麯牌與基本調的獨立性
一、異宗聲樂麯牌的變異
二、異宗器樂麯牌的變異
(一)有標題同名異宗麯牌
(二)無標題同名異宗麯牌

第三章 聲樂麯牌與器樂麯牌的多嚮互易移植的變體
第一節 由聲樂麯牌移植成器樂麯牌的變體
第二節 采用器樂麯牌填詞改編成聲樂麯牌的變體
第三節 器樂麯牌由此樂器移植到彼樂器演奏的變體

第四章 麯牌音樂的韆變萬化與其特有的音樂創作思維
第一節 麯牌音樂的程式性與靈活性
第二節 麯牌音樂的漸變性
第三節 麯牌音樂的即興性
結語在“論”與“證”相結閤的考釋中探尋麯牌音樂的傳播發展路徑

下篇 麯牌音樂考釋100首
第一章 聲樂麯牌考釋
第一節 同宗聲樂麯牌
1.『端正好]
2.[銀紐絲]
3.[虞美人]
4.[二郎神]
5.[喜遷鶯]
6.[鵲踏枝]

第二節 異宗聲樂麯牌
1.[八聲甘州]
2.[念奴嬌]
3.[滿庭芳]
4.[駐雲飛]
5.[紅衲襖]
6.[步步嬌]
7.[皂羅袍]
8.[雁兒落]
9.[耍孩兒]
10.[羅江怨]
11.[劈破玉]
12.[馬頭調]
13.[倒搬槳]
14.[打棗竿]
15.[寄生草]
16.[綿搭絮]
17.[粉蝶兒]
18.[粉紅蓮]
19.[小桃紅]

第三節 同宗與異宗兼有的聲樂麯牌
1.[一枝花]
2.[風入鬆]
3.[西江月]
4.[梁州序]
5.[浪淘沙]
6.[桂枝香]
7.[滿江紅]
8.[醉太平]
9.[一江風]
10.[後庭花]
11.[香羅帶]
12.[駐馬聽]
13.[颳地風]
14.[山坡羊]
15.[新水令]
16.[混江龍]
17.[鎖南枝]
18.[集賢賓]
19.[得勝令1
20.[點絳唇]
21.『滾綉球]
22.[節節高]
23.[朝天子]
24.[石榴花]
25.[叨叨令]

第二章 器樂麯牌考釋
第一節 同宗器樂麯牌
一、同名同宗器樂麯牌
(一)由母麯衍生的同宗民間器樂麯牌
1.[八闆]
2.[海青拿天鵝]
3.[柳青娘]
4.[小放牛]
5.[補缸調]
6.[疊斷橋]
7.[哪吒令]
8.[推碌碡]
(二)特性音調貫穿的同宗器樂麯牌
1.[小開門]
2.[將軍令]
3.[四閤如意]
4.[傍妝颱]
5.[天下同]
6.[到春來]
7.[粉紅蓮]
8.[山坡羊]
9.[上小樓]
10.[玉芙蓉]
(三)音樂主題類似的同宗器樂麯牌
1.『普庵咒]
2.[高山流水]
3.[浪淘沙]
4.[萬年歡]
5.[哭皇天]
6.[節節高]
7.[步步嬌]
8.[颳地風]
9.[寄生草]
(四)音樂結構類似的同宗器樂麯牌
1.[句甸雙]
2.[梅花三弄]
3.[九連環]
二、異名同宗器樂麯牌
4.[大開門]
5.[朝天子]
6.[放風箏]
7.[鮮花調]
8.[夜深沉]
9.[百鳥朝鳳]
10.[抬花轎]

第二節 異宗器樂麯牌
一、有標題同名異宗器樂麯牌
1.[漢宮鞦月]
2.[得勝令]
3.[一枝花]
4.[江河水]
5.[月兒高]
6.[小桃紅]
7.[蓮花落]
8.[綉荷包]
9.[哭長城]
10.[平沙落雁]
二、無標題同名異宗器樂麯牌
1.[工尺上]
2.[小二番]
3.[大起闆]
後記

精彩書摘

  三、麯牌考釋研究須處理好五對關係
  麯牌考釋研究的目的與方法密不可分。筆者感到,麯牌有著復雜的綜閤性質,麯牌研究既是一項定量研究,也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運用統計和縱橫比較的方法,著重分析考釋各種麯牌的形成、音樂結構及功能作用;定性研究則要運用民族音樂學常用的實地研究方法,把各種麯牌與其根植之文化環境聯係起來考釋,這種方法,也含有音樂地理學的性質。
  采取定量與定性結閤的方法研究麯牌,須處理好本體研究與關係研究、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順嚮梳理與逆嚮考察、基礎研究與考釋研究、傳播研究與接受研究這五對關係。
  1.本體研究與關係研究
  我國曆代的麯牌均是詞麯及演唱、演奏等各種成分並存、交流、重疊、碰撞、融閤、主導的多元統一體。對麯牌音樂的鏇律、音階、調式、調性、節奏、速度、力度等本體進行研究固然很重要,還應加強與麯牌音樂相關方麵的考察和研究。因為,麯牌音樂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會受到文學、詩詞及地域文化、社會風尚、民俗風情、地方語言、宗教信仰等的製約和影響。可以說,每首麯牌的産生、形成和發展後麵都有一個故事。
  如[一枝花]這一麯牌名稱的由來就很有趣。
  據說,唐天寶年間有一位藝名叫“一枝花”的名妓李娃,她與一位鄭姓公子麯摺動人的婚戀故事被人們編成歌麯傳唱,[一枝花]故而得名。遺憾的是,詠唱李娃故事的[一枝花]的麯詞並未流傳下來。但現今,在福建、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卻仍有“高高山上一枝花”及“親哥想妹一枝花”的民歌[一枝花]廣為傳唱。此外,各地的昆麯、京劇及魯北鼓吹樂,蘇南十番吹打樂,內濛古東部鼓吹樂,吉林鼓吹樂,甘肅鼓吹樂,上海吹打樂,河北鼓吹樂,遼寜鼓吹大牌子麯,福建的閩南吹打、閩北吹打、閩東吹打等劇種、樂種的[一枝花]均各具地方特色。

前言/序言


《絲竹管弦的流變:中國傳統器樂的演進與審美》 捲首語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圖景中,傳統器樂猶如一條蜿蜒流淌的長河,自遠古的篳路藍縷,曆經韆年的淘洗與淬煉,匯聚成今日流光溢彩的多元景觀。本書《絲竹管弦的流變:中國傳統器樂的演進與審美》,旨在剝離紛繁復雜的曆史錶象,以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勾勒齣中國器樂從起源、發展、定型到創新變革的完整脈絡。它並非一部簡單的麯目匯編,而是一部關於聲音的文化史、技術史與觀念史的立體呈現。 第一部分:溯源——禮樂製度下的雛形與奠基(先秦至魏晉)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器樂的“胎動期”,探討其如何在早期文明的禮製框架下,確立其社會功能與初步的形製。 第一章:殷商巫樂與周代雅樂的形製構建 樂器譜係的初探: 詳細考察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所揭示的早期樂器(如磬、塤、缶、早期之編鍾)的形製與材質,分析其在祭祀、朝會中的象徵意義。 “禮”與“樂”的閤一: 深入剖析周代“禮樂製度”對音樂形態的約束與規範。雅樂的核心精神並非純粹的藝術享受,而是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工具。本書將詳述雅樂中“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的分類體係,並考辨其在不同禮儀場閤中的組閤規律。 史料的辨僞與重構: 針對《周禮》《禮記》等文獻中關於早期樂製的記載,進行細緻的文本比對與考古學佐證,厘清哪些是製度的理想化描述,哪些是實際操作的殘留。 第二章:春鞦戰國——士人精神與器樂的獨立自覺 隨著社會結構的分化,音樂開始掙脫純粹的宗教與政治依附,展現齣獨立的審美價值。 宮廷樂隊與民間音樂的分野: 探討各國諸侯宮廷中“大麯”的發展,與民間“簧管之樂”的興盛。重點分析編鍾、編磬等大型樂器的製作技術在楚、秦、晉等地的地域性差異。 琴瑟文化的確立: 詳述古琴(瑟)如何成為士大夫階層修身養性的重要載體。《高山流水》的傳說背後,是對“知音”精神境界的追求,本書將從音律結構上解析早期古琴音樂的特徵,並探討孔子對音樂的“中和之美”的推崇。 管樂器的革新: 笙、簫、笛的早期形製及其在戰國說唱、宴樂中的地位,以及與楚文化中巫祝音樂的關聯。 第二至五章:魏晉南北朝——融閤、變異與異域之聲的湧入 此階段是器樂發展的關鍵轉型期,民族融閤與玄學思潮深刻影響瞭音樂的審美取嚮。 玄學思潮與“清樂”的形成: 分析“竹林七賢”對音樂的審美轉嚮,從周代的“中正平和”轉嚮對個體情感的抒發,對“慢”“散”風格的偏愛。 佛教音樂與器樂的互動: 探討佛教傳入後,琵琶、箜篌等外來樂器的地位提升,以及梵音對本土音樂腔調的影響。 絲綢之路的迴響: 詳細梳理西域龜茲樂、中原燕樂的交融過程,特彆是龜茲樂中對麯調的“繁復化”和對樂器演奏技法的“炫技化”傾嚮,為唐代燕樂的成熟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鼎盛——氣象萬韆的宮廷燕樂與市民藝術(隋唐至宋元) 唐宋時期,中國器樂進入瞭“大一統”的黃金時代,器樂的體係、演奏的規範和音樂的普及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六章:盛唐氣象——燕樂體係的集大成 “燕樂”的結構分析: 詳盡闡述唐代“燕樂”的二十八調體係的構建基礎,探討其與法麯、宴饗、歌舞的緊密結閤。 樂部與樂工的製度化: 考察唐代“教坊”“梨園”等機構對器樂人纔的培養與管理,以及樂工在社會地位上的變遷。 唐代樂器學的巔峰: 重點研究琵琶(麯項琵琶)技術的大幅提升,如“輪指”等技法的齣現,並探討七弦琴在新樂律下的發展趨勢。 第七章:宋代的精緻與市民化傾嚮 宋代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更注重器樂的抒情性、精巧性和普及性。 “文人音樂”的深化: 分析宋詞興盛對器樂伴奏提齣的新要求,特彆是對速度控製、情感細膩度的強調。 “絲竹”的興盛: 鼓吹樂、絲竹樂在城市瓦肆勾欄中的流行,標誌著器樂開始真正走嚮大眾。本書將考辨宋代“歌舞大麯”的殘存結構,以及對民間“雜劇”伴奏的影響。 樂律學與記譜法的進步: 重點分析工尺譜、燕樂譜等記譜法的發展,它們為後世器樂的傳承提供瞭更為精確的工具。 第八章:元麯的衝擊與樂器的再組閤 元代戲劇的興盛對器樂産生瞭結構性的影響。 戲麯樂隊的雛形: 探討元雜劇伴奏中,闆鼓、月琴、提琴(奚琴)等樂器如何從獨立演奏轉嚮服務於唱腔,初步形成瞭後世戲麯樂隊的配置模式。 “散麯”與器樂的對應: 分析散麯的麯牌對器樂演奏的限製與自由,以及對嗩呐等高音樂器在民間宴樂中的地位提升。 第三部分:分化與定型——地域風格的勃發與流派的形成(明清至今) 明清時期,中國器樂完成瞭從宮廷到民間的權力轉移,形成瞭相對穩定的器樂體製,並孕育齣強烈的地域特色。 第九章:明代的規範化與樂譜的整理 古琴減字譜的成熟: 深入剖析明代琴譜(如《神奇秘譜》《太古遺音》)中記載的演奏技法,及其對於琴學理論體係的貢獻。 戲麯器樂的定型: 分析昆麯的興盛對絲竹樂的影響,昆麯伴奏所要求的精緻、內斂的音樂處理方式。 第十章:清代的集大成與地域流派的勃興 清代是中國器樂“闆式化”“風格化”的關鍵時期。 地方戲麯對器樂的重塑: 詳細考察京劇、梆子、川劇等地方劇種的音樂結構,以及它們對地方民間器樂的滲透與改造。 絲竹樂的精進: 聚焦江南絲竹的成熟與普及,分析其“閤奏”的藝術特點,如對閤闆、花闆的運用,以及“上四管”“下五音”的配置規律。 新興器樂的崛起: 重點分析“十番”音樂的結構,以及二鬍、闆鬍等拉弦樂器在清代如何從邊緣樂器一躍成為重要的鏇律主導樂器,取代部分琵琶與笛子的地位。 第十一章:近代的衝擊與器樂的“西學東漸” 民國時期的變革: 考察西方音樂體係(五綫譜、交響樂概念)對中國傳統器樂的衝擊與藉鑒。 拉弦樂器的係統化發展: 重點分析二鬍等樂器如何被引入音樂院校,其演奏技巧(如揉弦、換把)如何被規範化和提升。 對傳統器樂體係的現代思考: 探討傳統樂器在現代語境下的應用與創新方嚮。 結語:迴望與展望 本書通過對中國傳統器樂曆史脈絡的梳理,意在揭示其內在的邏輯與審美取嚮。中國器樂的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在“禮”與“情”、“雅”與“俗”、“繼承”與“變異”之間尋求平衡的曆程。對每一件樂器、每一個音符背後蘊含的文化密碼進行解讀,是理解中華民族審美精神的重要途徑。 附錄 中國古代主要樂器形製演變圖鑒 重要器樂文獻目錄索引 曆代雅樂、燕樂調名簡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程式化”與“創新性”之間的辯證關係非常感興趣,而麯牌恰恰是體現這種關係的絕佳切入點。我希望《中國麯牌考》能夠深入探討麯牌的“規範”與“變通”。例如,對於每一個麯牌,它的基本格律和創作慣例是什麼?這些慣例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並得以傳承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實際的創作中,有哪些藝術傢曾經突破瞭這些既有的規範,對麯牌進行瞭創新性的演繹,並且這種創新是如何被後世接受或發展的?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示那些“破格”的創作,以及這些“破格”如何豐富瞭麯牌的內涵和錶現力?我尤其好奇,在不同劇種發展過程中,對麯牌的理解和運用是否會齣現“求同存異”的現象,即在保持核心特點的同時,又各自發展齣獨特的風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傳統藝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在規範中尋求創新的生動過程,並從中汲取一些關於藝術創作和傳承的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頗為古樸雅緻,宣紙的質感,水墨暈染的山水,點綴著幾筆蒼勁的書法,讓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分量與價值。初拿到時,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翻開目錄,那些熟悉的、卻又久違的麯牌名稱,如《念奴嬌》、《蝶戀花》、《長亭怨》等,瞬間勾起瞭我對古典詩詞和戲麯的深深懷念。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戲麯研究者,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這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文學形式心生嚮往。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這些麯牌的起源、演變、在不同朝代和地域的傳播,以及它們在實際創作中的應用。例如,我想知道“定風波”這個詞牌,是如何演變成戲麯中的一個固定唱腔的?又比如,不同劇種對同一個麯牌是否會有不同的演繹和理解?書中能否通過具體的例子,比如選取幾部經典劇目,來分析其中麯牌的運用與錶現力?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麯牌,更能深入淺齣地講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古人是如何通過這些優美的麯牌來抒發情感、描繪故事的。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琴和詩詞都有所涉獵的愛好者,我一直對“詞麯一體”的說法頗感興趣。在我看來,麯牌連接著文學的雅緻與音樂的通俗,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結閤。我希望《中國麯牌考》能夠詳細闡述麯牌在文學創作中的具體運用,例如,不同麯牌的格律、詞句長度、平仄要求等,是如何影響詞作者的創作的?書中的例子是否會包含一些經典的詩詞作品,來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既定的麯牌框架內,揮灑自如地錶達情感、描繪景物的?我特彆想瞭解,那些流傳下來的著名麯牌,例如“水調歌頭”、“西江月”等,在詞人的筆下,是如何被賦予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色彩的?此外,我也希望書中能探討麯牌在戲麯錶演中的作用,比如,同一個麯牌在不同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下,是如何通過演唱方式的變化來傳達不同的情緒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連接文學與音樂的橋梁,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典詩詞和戲麯的魅力所在。

評分

我一直覺得,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麯牌,則是中國古典文學與音樂相結閤的獨特載體。我之所以對《中國麯牌考》産生濃厚的興趣,是因為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這些麯牌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非常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麯牌的興衰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之間,是否有著怎樣的聯係?比如,在宋元時期,麯牌的繁榮是否與市民階層的興起有關?在明清時期,戲麯的成熟又如何催生瞭更多樣化的麯牌?書中是否會從社會史、文學史、藝術史等多個維度,來解讀麯牌的演變曆程?我尤其關注那些曾經輝煌一時,但如今卻鮮為人知的麯牌,它們的故事是否會被發掘齣來?書中能否通過對一些著名劇作傢的作品進行賞析,來展示他們是如何巧妙運用麯牌來塑造人物、推動情節、烘托氣氛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戲劇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也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啓示。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源於我對傳統戲麯音樂和唱腔的著迷。在我看來,麯牌不僅僅是詩詞的載體,更是音樂的靈魂。每當聽到一齣經典的唱段,我總會被那獨特的鏇律和節奏所吸引,然而,對於這些麯牌背後的音樂理論和創作手法,我卻知之甚少。我希望《中國麯牌考》能夠在這方麵有所突破,比如,書中是否會涉及麯牌的聲調、韻律、闆式等音樂學上的分析?它是否會嘗試用現代的音樂理論來解讀這些古老的唱腔,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其音樂的精妙之處?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通過一些圖錶或者樂譜示例,來直觀地展示麯牌的音樂結構。另外,我還想瞭解,在不同的戲麯聲腔體係中,同一個麯牌是如何被賦予不同的音樂色彩的?例如,昆麯的婉轉細膩,京劇的跌宕起伏,越劇的清麗悠揚,它們在處理相同的麯牌時,會有怎樣的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讓我從更深層次上欣賞中國戲麯的音樂之美,也希望能為我未來學習和欣賞戲麯打下一定的基礎。

評分

比較專業的書,估計銷量不大,但京東應該多些這樣的書,豐富圖書品種。

評分

作者下瞭案頭功夫,查閱收集瞭很多資料,省得我們一個個去找,很有幫助。

評分

裝幀也很好,精裝本,挺喜歡.

評分

給孩子買的,目前用瞭還可以,以觀後效,錶不錯

評分

音樂學術經典,值得擁有

評分

不錯,很詳細

評分

不錯,很詳細

評分

馮先生去世瞭,這本著作值得收藏

評分

作者下瞭案頭功夫,查閱收集瞭很多資料,省得我們一個個去找,很有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